回覆列表
  • 1 # 夏被子吧

    詩詞在唐宋後之所以沒落了,跟社會原因及其多元文化發展有關,元時雜曲雜劇繁榮,是因為元時漢人是劣等人,社會民族矛盾突出,詩詞不足表達胸臆,而在詩詞基礎上興起的元曲雜劇,更通俗口語化,便於嘻笑怒罵皆成文章,成了漢人反抗元統治的武器了。

    明朝為什麼成為大部頭章回小說的黃金期,這要歸功於明成宗朱棣起用文豪解縉編了《永樂大典》,全面整理了古籍,激起了文人們創作歷史故事的興趣,小說佔了封面。

    清朝雖做了大量古籍工作,但文字獄森嚴,所以其前期都是官方動作,乾隆文字獄稍斂,於是有了《紅樓夢》和奇峰突出的畫壇揚卅八怪,和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聊齋志異》等志怪(實是譴責)小說和紅樓夢續作,也萬花紛爭。

    各朝代因社會狀態不同,文化發展各有特色,詩詞創作也源源不斷,只是元以後不是主流文化了。

  • 2 # 姐夫私想

    文學是“土壤”培育的。詩詞是文學的一種表達方式,高峰的確在唐宋。契合了當時對於“美”的內在要求,所以成就。之後的文化演變,又培育了新的文學形式。如小說在明清就發展很快。

  • 3 # 威華公司電銀付手機刷

    通俗的講:首先:任何文學作品都有他生存的社會土壤,比如《離騷》,作為語言,可能是說很多,但作為記載,要根據歷史工具展開,由最初口傳心授,到後期紙張映像媒介,所以,從字少,短小精悍開始,便於記載。

    其次:跟社會制度風氣有關,唐朝科舉制度往往以次為題,選拔人才,不能不說這個問題也是推進詩詞發展的動力,隨著後期教坊傳唱的關係,(跟現在流行歌曲也有一拼),逐漸發展長短句(大量出現在宋代,即宋詞),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紙張印刷方便多了,後面又出現小令(元代,叫元曲),之後唱本小說流行,再到民國年代,五四運動開始,大興白話文,再後來出現朦朧詩,之後出現武俠小說,近期穿越小說等等,隨時代市場,社會經濟等等而變化,簡約直白,方便更適合讀者。現在如果有人再去寫類似《離騷》,估計讀者聊聊,如何形成風尚?

  • 4 # 汪興劍

    ——要相對於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來說,詩詞在當代確實是沒落了。

    ——不過,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說法,肯定有人會噴的,比如元明清的詩詞也不容小視,出現了高啟、楊慎、吳偉業、錢謙益、陳維崧、朱彝尊、陳三立等人。

    與其說詩詞的沒落,不如先探討下唐宋詩詞為什麼會輝煌。

    ——唐詩宋詞之所以能成為唐詩宋詞,與當時的時代、文化、政策牢不可分。詩詞是高考、公考的考試方式。西漢時,“登高能作賦”,便可為大夫。唐朝乾脆以詩賦取士。詩詞是娛樂、藝術的載體。詩詞可以和音樂結合,可以唱出來,在最開始的時候,它們本來就是唱的。可以和繪畫結合,畫的畫,不題首詩,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詩詞,還可以印到碗上,可以截一兩句做成對聯掛在柱子上。吟一兩句詩,逼格徒升很多。詩詞是交際工具。文人、官員之間不唱和一翻,就沒有朋友圈。總之,詩詞是古人(讀書人)文化生活的全部。

    ——但是,近代以降,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孔家店被打倒,華人變得極不自信,一度連文字都要拉丁化,再到現代文化革命橫掃牛鬼蛇神,傳統文化受到一定的斷裂,給予詩詞致命二擊,發展到現在,有人能歪歪扭扭寫副對聯,哪怕平仄完全不對,都能被人誇才子。

    ——當然,八十年代,詩歌也曾曾統復甦。當時讀大學,最熱門的系是中文系。。從北島、顧城到海子再到汪國真,很多八零後或許還感受過他們的餘暉。那個十年是詩歌中興的十年。古典詩詞的愛好者,我相信也是萬萬千的。這大概是文化荒漠久了之後,華人枯寂、呆板審美生活的一種反彈。所以反彈也只是一時。九十年代,商業經濟席捲中國,詩詞喪失了唐宋時期能獲得超級發展的土壤,寫詩的人,連飯都吃不飽,“百無一用是書生”,詩詞成了一種小眾愛好。

    如果我們把文學再延伸一點,取廣義的藝術的話,我相信:一代有一代之藝術仍然是成立的。那麼,現今最具代表性、能獲得後人認可的的藝術形式是啥?影視。

    ——現在是讀圖年代。所謂有圖有真相。知乎上美女隨便爆個照,能獲得上千上萬的贊,有的答主辛辛苦苦寫那麼多,卻無人問津。一張圖片的衝擊力,遠勝千言萬語。如果是動態的影片,那就更加具有說服力。

    ——一種藝術形式要有生命力,必須有群眾基礎。有群眾基礎的藝術,一般都能獲得輝煌的發展。

    ——但是,只要有人在,只要華人還講漢語,詩詞就絕對不會過時。就像有人覺得《詩經》《楚辭》之類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美。

  • 5 # 意會勝言傳

    我個人認為:有社會以及文化發展的外部因素,亦有詩詞傳承的內在因素。外部因素可能佔七成。

    內在因素有些表象非常值得思考:比如,為什麼制定唐詩格律規範的人都沒有傳世作品?寫詩論的人,為什麼其詩作並不優秀?為什麼有傳世詩作的大師極少論詩,即使論詩往往也是點到即止?

    詩的本質,我個人認為是自由。在自由的基礎上,再具備音樂美,應該就是優秀詩詞作品了。

    詩詞發現至今天的局面。是不是忽略了詩的本質?

  • 6 # 待曉兒

    該提問有兩處錯誤,指正之後再進行分析:

    第一處錯誤詩在唐宋達到了極為輝煌的程度,但並不是沒有朝代與二者比肩

    唐朝詩歌從流派、作者、風格、形式、數量等等方面考量,都是一次興盛,所以唐詩成為了詩這一文體的標籤;而宋也是詩這一文體興盛的時代,它沒有沿著唐的老路,而是走了一種對內心的理性探索,形成了獨有的宋詩體系。

    最直接的觀感就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蘇軾的《題西林壁》,同是對廬山的描寫,唐詩有一種發揚的氣勢,而宋詩卻是對哲理的思索。

    然而,詩這一文體,元、明都不甚出彩,但到了清朝卻又一次興盛起來,在唐、宋之後,形成了獨特的清詩體系。不論是對理性的思考還是對氣度的描摹,甚至還有對社會弊病的揭露與影射,並不會比唐宋遜色。

    所以,詩這一文體並不是在唐宋達到了頂峰。

    第二處錯誤詞乃小道,唐詞不成熟,宋詞與清詞是交相輝映的

    詞自始至終都沒有擺脫掉“遊戲文體”的標籤,地位不能和詩相提並論,其戲謔程度就是清朝嚴苛的文字獄都會不把它作為證據。

    唐代小詞其實只是這一文體的開端,從白居易、張志和等人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來,並不成熟。至於傳說中的《憶秦娥》等質量較高的詞作,還不能確定是不是出在李白之手。

    宋代是詞發展的一大節點,出現了蘇辛詞這種獨特的詞路,是唯一一個能把詞抬到和詩一樣地位的康莊大路,但可惜並沒有繼承下去,詞的轉變也就最終沒有完成。而宋朝的覆滅,更是令這一文體還沒有成熟就被摧殘了。

    清詞其實是詞這一文體最終成熟的時期。也有很多著名的作家和流派,如陳維崧以橫絕著稱的陽羨詞派、張惠言以興寄為旨歸的常州詞派,還有以納蘭為核心的京兆詞人群體、朱彝尊開創的浙西詞派等等,其質量不比宋詞遜色。

    分析為什麼會有詩詞在唐宋之後沒落的錯覺?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是由於元朝建立之初,取消科舉制度。

    文人詩詞少了,其質量自然就比不上環境好的唐宋。明朝要麼流行淫哇的調子,要麼就是呆滯的復古,佳作也極少。

    到了清朝,文化環境與底蘊都有了積累和改善,國家昇平,詩詞自然就興盛起來了。

    第二個是由於其他文體的出現,分去了詩詞的風頭。

    認為唐宋之後的詩詞沒落,其實多是近代人這麼認為的,其思想也多受王國維“一代又一代之文學”的影響。其實小說、劇本等作品在當時並不是很受重視,甚至被正統文人瞧不起。

    但是近代來看,小說、戲劇地位的提高,讓人們對古代這兩種文體也產生了極大興趣,就分走了本來應該屬於詩詞的關注,自然就會覺得這兩種文體沒落了,其實是一種假象而已。

    總之,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文學自然也是向前發展,同一種社會形態,後一個時代的作品不會比前一個時代遜色很多,往往是走出了另一種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胎剖腹產,二胎目前37周還是臀位,多少周去剖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