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流浪地球》中,老師在課堂上發問“希望是什麼”,兩位學生回答的姿態全然不同。結合整部電影的情節,特別是回答不出“標準答案”的那名初中生反而帶給了我們希望。這些前後情節串聯起來,引發了你關於教育上的哪些思考?
9
回覆列表
  • 1 # 亦農亦文

    希望是什麼,就像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雷,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希望就是能帶給人以驅動力的期望。

  • 2 # 揮斥方遒

    《流浪地球》是郭帆導演的作品,改編自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流浪地球。郭凡導演在流浪地球裡要表達的文化核心元素只有兩個:希望和犧牲。

    其實這也是我們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區別所在,西方世界推崇個人英雄主義,而我們中國更看重集體主義,可以為了集體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

    藝術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一部電影,孩子可能不能從其中看明白一些深刻的人生道理,可是我們要看明白,並且把這些資訊在生活當中和學習當中傳達給學生們。

    老師,是需要給學生一點希望的,並且要讓他們看到這種希望所在,最好的便是要讓他們明白,其實他們本身就是希望所在!

    現在老師只為教書而教書,學生只為學習而學習,老師沒有給予學生希望。學生也看不到希望所在。我覺得老師應該先給學生希望,讓學生可以看的到希望,然後讓學生明白他自己就是希望,這樣得到老師希望的學生是不會讓老師失望的。

    這就是《流浪地球》中那節課給我的啟示。

  • 3 # 唐僧考試經

    1.對於這個問題應辯證分析。下面圍繞希望的“標準答案”來分享一點淺薄的思考。

    有些領域的標準答案是永恆的,亙古未變。比如對家國情懷的認識,"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而在有些領域,“標準答案”是過往問題的正確答案,是成功經驗的總結,但未必是未來問題的正確答案。現在的和尚未必會念未來的經。倘若“標準答案”能解決未來所有問題,那未來就不存在問題了。

    有個例子大家比較熟悉,2010年的中國IT領袖峰會上,李彥宏、馬化騰、馬雲對雲計算未來希望的認識格格不入。馬雲認為“這是客戶需要,如果我們不做,將來會死掉。”由於認識不同,導致目前阿里雲市場份額位居中國第一,相當於二至九名總和,所以有些時候“標準答案”是不靠譜的。

    在場的慧聰網創始人郭凡生對張向東預言不屑一顧。當年慧聰網相當於現在的阿里巴巴,如今慧聰網市值不及阿里的零頭。

    列舉這兩個例子,想說明一個問題,即“標準答案”會讓人形成定勢思維。定勢思維是一把雙刃劍,偉大的創造與發現都是從突破思維定勢開始的。

    2.作為老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哲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從歷史的角度思考問題,從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力求做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堅持正確的理念,更新不合時宜的理念,為社會培養有思想的人,有勇氣的人。對於同學的質疑或者不成熟的想法,要多包容。從幼稚到成熟,老師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建議老師多給同學留點時間,留點空間。

  • 4 # 教育辯證觀

    高手的第一步肯定是發現問題的關鍵,從而提出真正的問題,進而再著手去解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就像我們未必能夠發現身邊周圍無處不在的美。

    “希望是什麼”,這確實是個問題。我希望擁有一套夢幻城堡的拼圖,我希望這學期我的綜合成績能夠進入班級上游,我希望明年我能買一部車,我希望我喜歡的那個人也能夠喜歡我,我希望……。每個人都會有很多的希望,而且很多的希望都在不斷地變化著,然而成人之後的內心深處總有那麼一個希望就從來也沒有改變過,並且它還將伴隨我們終生。這個希望無疑是高於其他希望的,它是核心性的希望,也就是我們人生的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對一個人是最重要的存在,因為我們所有具體的選擇決斷在主觀上都是服從於我們內心的核心價值的,它是我們守衛的中心,就像聖鬥士守衛著雅典娜一樣——生死無阻。

    樓主的提問是指向教育的,而教育的根本是樹人,這就離不開對核心價值的認知了。對核心價值的認知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在我們幼小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這個概念,什麼時候會產生呢?青春叛逆期自我意識深度覺醒的時候。這個時期人的獨立意識漸趨完整,我們拿什麼意識形態來支撐自己的獨立就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人必然面對的問題——對核心價值的刨問就這樣開始了。

    核心價值有三種:主觀的、客觀的和主客觀辯證的。 主觀的核心價值由以往的生活體驗自然而然生成,並且未來它還具備相當程度的可塑性;客觀的核心價值則不以我們的主觀為轉移,它自有其趨勢;主客觀辯證的核心價值是在對主觀和客觀充分認知的基礎上綜合把握而得出的最佳化選擇,它是核心價值認知的高階存在。

    知道了核心價值的這些細分,那麼在教育中對主觀價值意識的塑造、對客觀價值趨勢的認知、對主客觀價值辯證的把握就都是我們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任務。

    最近著重反思自己的核心價值,所以看到這個關於希望的問題就忍不住做了個回答。這個問題太深太大,所以一時也沒有能力說得多麼透徹,掛一漏萬在所難免,全當拋磚引玉吧。

  • 5 # 南斯小東普

    什麼是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

    在任何情況下,請不要放棄希望。劉啟等人選擇使用星球發動機點燃木星氫氣的計劃進行失敗之後,劉培強選擇犧牲自己,搭上人類的“火種”計劃,用航天器燃料來點燃氫氣的計劃,正是因為對希望的堅持,對希望的不放棄,最後才拯救了地球。影片最後,三年後的地球的繁花似錦,正是不放棄希望帶來的結果。

    只要有夢想,希望就一直在前方!沒有夢想,我們也就沒有前進的方向,這也是為什麼習主席講話中提到,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

    夢想和理想也分大小。大的可以是集體的壯大,國家的繁榮,乃至全人類的發展延續;小的可以是個人目標的實現。但是任何夢想、理想、希望都少不了堅持和努力。現在,新一代的青年們思想觀念都很前衛,新穎,但是往往在行動上半途而廢,感覺缺少了那種堅持不懈的勁頭。

    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望共勉!

  • 6 # 雷子的空間

    我覺得這個希望是,沒有希望也要努力爭取,就像影片裡所有人都以為地球沒有希望繼續流浪的時候,戶口,妹妹——等人依舊相信還有機會,哪怕這個機會己經被人放棄了。就像我們中國教育裡,很多老師喜歡給學生下標籤,學霸,學渣,哎呀,你兒子一定能上北大,哎,你女兒應能上專科的,被標上了沒有希望的標籤,作為學生,就只能按照老師給你的標籤上個專科走向社會了嗎?不能,只要地球沒爆炸,你就還有希望,但你要不斷努力,沒親自走到盡頭,你就還有機會,這就是希望。

  • 7 # 我是杜佩玉

    每一件事情到了最緊迫的時候,我們都有一種感動,但是時間長了總會有所麻木。

    在流浪地球這個電影中出現的鏡頭,也就是老師提問什麼是希望答案在最終也得到了一個提示。

    但是我們見到的就是孩子們在課堂上仍然是以自己的方式生存著,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們用一種始終或者成年人的那種義憤填膺的感情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所以說課堂上的表現永遠都是一種正常的狀態,我們成年人的理解和孩子在學習期間的理解絕對不是一個概念。同時我們也可以得到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如果把我們放回年輕的初中階段,我們也不是現在的這種感受。

    其實我覺得教育更像一種普通的對話,像一種白開水式的對話,激情不可能是充斥在教育的始終,感動只能是在某一個事情之後。

    就像我們在學過朱自清老師所寫的那篇背影,當時讀來讀去也沒讀出多少感動,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再讀回去有可能會淚流滿面。

    人生就是這樣,沒有經歷任何知識都是在積累中,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我們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

    在某一個時刻,我們才能有所感動。

  • 8 # 魚翔北冥

    “人是為自己的希望而活著的”—肖洛霍夫。

    人生在世,自信心最重要。要有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作風和情懷。

    “人如果沒有夢想,那和鹹魚有什麼區別?”—周星星。

    作為一名教師,我想到了教育的本質。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我的理解就是激發孩子內在的潛能,喚醒他們的善心與良知,鼓舞他們的信心。這就是教育的本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沃爾沃S60L跌至19萬,20款年底上市,現款是否值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