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來歷】春節原名為元日,相關的慶祝活動在夏代已經開始。作為歲首大節,它確立在漢朝。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曆》,確定以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每年的最後一天,就是除夕。
【內涵】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是節日體系中的核心大節,持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春節蘊涵的辭舊迎新、閤家團圓的意義,成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自我認同的一個文化符號。除夕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熬夜守歲,是華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結,在外的遊子不遠千里萬里也要趕回家來。
元宵節:
【來歷】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內涵】農曆正月十五夜,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清明節
祭祀踏青兩相宜
【內涵】這兩年,每到清明節,黃帝陵、軒轅廟、炎帝陵都要舉行大型公祭,海內外華人從祭祀的儀式中體會到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華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時節,上墳祭掃先人顯示了“慎終追遠”的傳統,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港澳臺同胞也紛紛趕回故土,祭奠祖靈。清明時節春光最好,適合人們到郊外親近自然,擁抱春天。中國的許多地方在清明還有植樹的習慣。
端午節
粽葉飄香習俗多
【來歷】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盂蘭節、蒲節等。關於端午節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東漢,五月初五,人們用彩色的絲帶系在手臂上,用來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吃粽子、划龍舟則是後來不斷形成的風俗。
【內涵】圍繞端午節及其習俗的來源,形成了一些影響很大的民間傳說,併為端午節增添了新的習俗和文化內涵。如吃粽子、划龍舟等習俗,較通行的解釋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增加了愛國主義的精神核心,而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賽龍舟等多種體育競技活動,也有助於培養合作精神。
七夕節
【來歷】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源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因為,七夕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也稱這一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涵】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中秋節
花好月圓人團圓
【來歷】在中國的民俗節日體系中,中秋節形成較晚。漢魏時期,中秋節日尚無蹤跡,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日出現,明清時期,中秋上升為民俗大節。
【內涵】中秋是中國秋季的傳統大節,它的地位僅次於春節,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視為“團圓節”。人月兩團圓的意境對於華人來說是生活中的理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寄託了人生的美好願望。傳統中秋節俗十分重視親情的培育與表達,對於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陽節
【來歷】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內涵】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冬至節
【來歷】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內涵】冬至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中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春節
【來歷】春節原名為元日,相關的慶祝活動在夏代已經開始。作為歲首大節,它確立在漢朝。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曆》,確定以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每年的最後一天,就是除夕。
【內涵】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是節日體系中的核心大節,持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春節蘊涵的辭舊迎新、閤家團圓的意義,成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自我認同的一個文化符號。除夕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熬夜守歲,是華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結,在外的遊子不遠千里萬里也要趕回家來。
元宵節:
【來歷】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內涵】農曆正月十五夜,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清明節
祭祀踏青兩相宜
【內涵】這兩年,每到清明節,黃帝陵、軒轅廟、炎帝陵都要舉行大型公祭,海內外華人從祭祀的儀式中體會到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華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時節,上墳祭掃先人顯示了“慎終追遠”的傳統,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港澳臺同胞也紛紛趕回故土,祭奠祖靈。清明時節春光最好,適合人們到郊外親近自然,擁抱春天。中國的許多地方在清明還有植樹的習慣。
端午節
粽葉飄香習俗多
【來歷】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盂蘭節、蒲節等。關於端午節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東漢,五月初五,人們用彩色的絲帶系在手臂上,用來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吃粽子、划龍舟則是後來不斷形成的風俗。
【內涵】圍繞端午節及其習俗的來源,形成了一些影響很大的民間傳說,併為端午節增添了新的習俗和文化內涵。如吃粽子、划龍舟等習俗,較通行的解釋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增加了愛國主義的精神核心,而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賽龍舟等多種體育競技活動,也有助於培養合作精神。
七夕節
【來歷】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源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因為,七夕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也稱這一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涵】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中秋節
花好月圓人團圓
【來歷】在中國的民俗節日體系中,中秋節形成較晚。漢魏時期,中秋節日尚無蹤跡,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日出現,明清時期,中秋上升為民俗大節。
【內涵】中秋是中國秋季的傳統大節,它的地位僅次於春節,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視為“團圓節”。人月兩團圓的意境對於華人來說是生活中的理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寄託了人生的美好願望。傳統中秋節俗十分重視親情的培育與表達,對於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陽節
【來歷】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內涵】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冬至節
【來歷】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內涵】冬至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中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