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事件個人研究向

    有宋一朝,沒有好的戰馬無法殲敵,大部分勝利,都是防守勝利穿著步人甲計程車卒,是可以硬抗騎兵衝擊的,但是無法追敵所有大部分戰役,都是先期勝利後期潰敗,所以也就導致了贏下的戰役,戰果都不算大輸下的戰役都是大潰敗

  • 2 # 水月觀

    先交代一下背景:鑑於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武將亂國的教訓,宋朝終其一朝,實行以文制武政策,充分發展了文官制度,構建一個超穩定的人文社會。可以說,宋朝經濟繁榮、文化燦爛,具備強大的軟實力,但有點軟過頭了,以文官領軍,他們並非不懂戰爭,他們只是不會打仗。

     

    那為什麼據網友統計,宋朝對外的戰鬥勝利率高達70%以上呢?竟然超過了唐朝的50%,這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1.   宋朝的對外戰爭主要是為了保家衛國,出於自保的目的。 兩宋時期,遼、金、西夏、元等北方少數民族勢力多次南下侵犯宋朝國土,面對外族入侵,宋朝軍民面臨的是亡國滅種的危險,所以說戰爭的決心堅定,只能勝、不能敗。

    2.   宋朝的對外戰爭大多數是防禦戰,而非征服戰爭。面對外敵入侵,宋朝的文官依靠堅固的城池和充足的裝備,據城自守。而北方少數民族大多是騎兵,擅長野戰,不擅長攻城。所以只要能堅守住城池,打消耗戰,等到敵方糧草不濟,再伺機反擊,往往能取得勝利。

    3.   宋朝的對外戰爭勝利一般都是小規模的擊潰站,把敵人打退、趕走就算勝利,不是殲滅戰。從統計上看,一場擊潰站,敵方可能只死了幾十個人,而己方傷亡了幾千人,斬敵20,自損800,敵軍羞愧而去,宋軍上報大勝。而敵方的一場大勝,可能一下就殲滅宋軍幾十萬士兵、佔領數十座城池。

    4.   一場戰爭,不是看區域性戰場的輸贏,而是看誰是最終贏家,要看戰略佈局,看戰略上的最終勝利。兩宋時期,戰爭的主動權始終掌控在敵方手中,戰爭什麼時候發起,什麼時候結束,勝利的標準,都是人家說了算。而宋朝將士疲於應付,充當的是救火隊員的角色。最終造成了宋朝兵力損耗嚴重,國土大片淪喪,以致亡國。

  • 3 # 第一狠人彪哥

    確實是這樣。那麼為何勝率那麼高確被稱為弱宋呢?

    首先看勝率高。

    勝率高主要是因為多數戰爭都是我小規模,或保衛戰。宋朝因為海貿和不打壓商賈,所以商業繁榮,有錢。有錢就有精良的裝備,武器。守城,或防守戰就很少吃虧。

    但同時,因為沒有良馬產地,又被其他國家限制馬匹貿易,導致組建不出大規模的騎兵部隊。所以即使區域性戰爭勝利了,也只能做到擊潰,而不能做到殲滅。無法用小勝積累變為大勝。

    而像其他異族,想打就打,想跑就跑,每次即使失敗也不會傷筋動骨,下次找機會再來就行了,耗也耗死你。

    國內又過度打壓武人,使得武將沒有進取心,文官又貪圖安逸。對外消極,只要保住現有的榮華就好。

    惡性迴圈之下連小勝都少了,最終導致大敗,徽欽二帝被俘。

    所以被稱為弱宋。

  • 4 # 陶式防務評論

    這個所謂“對外戰勝率”是虛假的,對遼、對夏、對金、對蒙一共才不過83個戰例,很多重要戰役都沒列進去。兩宋對外戰役,怎麼可能就這麼少?

    尤其是宋蒙之間的44年漫長拉鋸戰爭,只列出了15個戰役,就能得出“對外勝率高”這麼重大的結論,實在令人瞠目。

    宋夏戰爭,半數重要戰役沒列入

    《戰勝率》是幾年前出臺的一篇網文,從歷史普及的角度看禍害非常廣。以對西夏來說,《戰勝率》只記錄了16個戰役,其中敗仗只列出了好水川、三川口、定川寨、靈州和永樂城五個。

    以靈州為例,靈州之戰至少有兩次,北宋在一開始丟掉靈州這種戰略大敗居然不算進去,不然五路伐夏還攻打靈州作甚?李繼遷多次擊敗宋軍的戰例,包括殲滅曹光實、擊敗安守忠三萬人、擊敗李繼棒、浦洛河大敗援靈州軍等等,《戰勝率》都當不存在。

    《戰勝率》裡,北宋名將劉法戰死的統安城之戰也沒有,劉法的兩萬宋軍在此戰中被西夏圍殲。當然了,劉法大敗西夏的古骨龍城、仁多泉城、震武城三次戰鬥也都沒算,每次都殲敵小几千人。

    李乾順繼位初期,第二位梁太后掌權十三年窮兵黷武,宋夏大小戰役五十多次,《戰勝率》只記了兩次平夏城和洪德城,包括西夏破環慶、破洮州、破定西城、破金明寨等戰鬥都沒算,這些戰役殺傷俘虜宋軍好幾萬,甚至能給遼國獻俘。

    宋金戰爭,大部分敗仗都避而不算

    關於宋金戰爭,《戰勝率》更加荒謬。靖康年間除了兩次開封之戰外,只談了太原之戰,好像金兵在河北只經一戰就打到開封府。

    僅靖康年間,金國入侵北宋期間經歷大小戰役數十次,幾乎戰無不勝,《戰勝率》只寫了太原和兩次開封之戰的失敗。這段時間,是宋朝戰敗次數最多的,這種演算法無異於大大減少了戰敗比率。

    僅僅在靖康的兩年裡,就有郭藥師丟掉幽州的白河大敗、古北口大敗,還有中山府三萬援軍被殲、真定府五千援軍被殲、信德府陷落、中山府陷落、代州陷落、汾河戰役四萬宋軍慘敗、隆德府陷落、天井關戰役上萬宋軍慘敗……

    就算是《戰勝率》提到的太原戰役,也包括好幾場大戰,包括种師中戰死的殺熊嶺之戰,名將姚古在隆州和威勝軍兩次大敗,以及文水之敗、西都谷之敗、太谷之敗等等。

    僅僅把靖康年間的敗仗算進去,宋金戰爭所謂的72%勝率(宋金25戰,宋勝18,平1,負6),就得降到50%以下。

    進入南宋時期敗仗更多了,金軍破大名府、破穎昌、破襄陽、破涇州、破京兆、破鳳翔等等,一萬金兵在樂安之戰破宋軍二十萬,完顏宗弼在淄青敗數萬宋軍、在青河敗三萬宋軍、馬五以500騎兵破趙構的行在揚州、宗弼“搜山檢海”之戰等等。

    南宋一些名將的敗仗,好多都沒被記錄,比如王德、楊沂中在拓皋之戰先勝後大敗,敗仗就沒被算。名將吳麟曾被完顏撒離喝擊敗過,在完顏亮南侵戰爭中,吳璘還遭遇過河池之敗。名將韓世忠,在與金軍作戰中也多次戰敗過。名將魏勝,在楚州之戰中戰敗身死,諸如此類等等。

    宋金和戰期間,宋軍的敗率很高。比如完顏亮南侵戰爭中,一路破淮南各地,宋軍多數都是戰敗而逃。後來的隆興北伐、開禧北伐、金軍三路攻宋等戰爭,都包含數百次大小戰役,但《戰勝率》基本都一概而論,只算做一次戰役。但事實上,宋金在中後期爆發的戰役次數一點也不少,而且宋軍戰敗次數很多,多次令金軍飲馬長江。當然,也有一些宋軍勝仗也沒算到《戰勝率》裡。

    如果把這些戰役都算進去,宋軍對金軍的戰勝率可能要低至30-40%以下。

    宋蒙之戰,敗仗幾乎都忽略不計

    《戰勝率》關於宋蒙之戰的,則完全是信口開河。宋蒙戰爭長達44年,竟然只列出了15場戰役,完全無視戰爭的漫長和殘酷。

    最重要的開戰——端平入洛之戰,《戰勝率》作者似乎根本沒聽說過。

    窩闊臺攻宋戰爭中,闊端破閬州、屠成都之戰,曲出破襄陽,忒木臺破江陵,導致四川、湖北大半糜爛,《戰勝率》都不談。隨後,宋蒙在四川、湖北、淮南經過多年拉鋸,很多城池反覆爭奪。僅成都就被攻破兩次,宋軍反攻失敗兩次,宋朝損失軍民人口不計其數,但在《戰勝率》裡全看不到,好像宋軍一直在不斷勝利。反而是,虎嘯山之戰宋軍被斬首1000餘這種小戰鬥,《戰勝率》居然給列到15次“大戰”中,令人啼笑皆非。

    蒙哥、忽必烈攻宋戰爭,也是相當慘烈的,尤其是長江以南首次遭遇一系列血戰,《戰勝率》全都沒提過。比如潭州血戰(嶽麓書院數百學生上陣殉國)、靜江血戰(250名宋軍據一座小城自爆)、常州血戰(500名和尚巷戰殉國)。這些戰役中,宋軍雖然都是戰敗,但均經過數月的頑強戰鬥,極大震撼了蒙古軍,但是《戰勝率》作者可能根本不知道有這些故事。

    由此可見,《戰勝率》的作者看似在吹捧“宋朝的武功”,但實際上只是一個剛學完“一二三”就認為自己已學會漢字的蒙童。

    宋朝不管是勝仗還是敗仗,都有我們學習和反思的價值,透過一知半解的網文來拼湊奇談怪論,只會誤人子弟。(陶慕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廣義相對論是如何被愛因斯坦構建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