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塗山大蝦

    我覺得,即使不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也不會長久地分裂下去。統一的觀念一直存在於華人的心中。經過春秋戰國的諸侯紛爭,人們也想統一了。這麼多人才奔向秦國,一來可以實現抱負,二來也是人們希望統一的體現。華人形成的是天下觀念,天下只有一個老大。

  • 2 # 渴望沙漠

    歷史有其偶然性 也有其必然性 我認為中國即使沒有秦朝也終將會統一 因為文化的一脈相承和民俗民風的相近 地理上的連貫 等等的原因 統一是必然的 中國與印度相鄰 但中國不可能像印度一樣一直在宗教和外來勢力的影響下左右歷史程序 宗教一直以來都是封建王朝統一思想的武器 解釋權歸國家 而且也很少爆發一個民族間因為信仰導致的戰爭 外來勢力更加不可能 中國是文化悠久的古老國家 在秦朝以前 估計全世界沒有一個地區或者國家有那麼強的戰鬥力 而且人口密度也很小 完全沒必要 到了秦以後 朝代的更迭導致包括宋都有很強的御外能力 這倆個因素都不存在 剩下就是中國這塊地上 密度一樣的水開會流淌蔓延 而且水隨著人口密度越來越大 慢慢積聚 當然過程中少不了求同存異 互相傾軋的過程 但結果一定是匯溪成河 聚河成海 連成一片 也可以這樣說 源頭一樣的水 哪怕中間再改道 終將匯在一起

  • 3 # 戴老師講歷史

    秦朝秦始皇橫掃六合的意義並不在於它將六國掃滅,而在於他的下一步舉措,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建立高度中央集權,設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雖然秦朝統一時間非常之短,二世而亡,但是他制定的這些政策使得中華民族從此有了凝聚心,可以說,秦朝統一六國的意義在於統一的六國的文化思想和語言,六國合一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帝國,如果沒有統一,那麼如今的大一統的中國,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畢竟語言不同,文字不同,就連道路也是不同的,比如,楚國楚地的風俗與中原各國迥異,再比如說,如果情不能統一,就過六國長期處於分離狀態,便會演變成歐洲那種長期封建割據的現象。

    秦朝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軍事等政策要對天下百姓負責,秦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改革有利於大一統帝國的形成,此後為歷代所沿用。現在大一統已經成為慣性了,但在秦以前,沒有誰在事實上統一過自己所處時代的華夏天下,大秦開了這個頭,萬事開頭難,一步一步摸著石頭過河是最難的。

    所以儘管,六華人民反撲使得秦滅亡,秦滅亡是受到六國貴族的反撲的,但這並不影響秦的統治合法性,只能是各個合法政權(華夏各國)的正統性(誰來統一天下)爭鬥,因為從後面漢代秦,還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 4 # 燕都易水寒

    個人認為不會

    秦國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其偉大不僅僅在於政治上的統一,而是"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做到了文化上的統一,在秦朝以前,華夏大地沒有真正統一過,夏、商、週三代的君主只是天下共主的身份,並不直接管理地方,各個封國各自為政,分離得越久,差別便越大,到了戰國後期,差別更是前所未有,一個"馬"字,每國的寫法幾乎都有差別,其他方面更是各有體系,如果沒有秦朝的統一或者統一得不徹底的話,不會有後面紮根於每個華人內心的大一統思想,中國也正是因為早早的統一,才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歷代皆襲秦制,秦朝雖然存在時間短,但開了一個好頭,以後歷代的王朝、皇帝都把大一統作為終極目標,讓中國分分合合的只是政權,由於有高度的文化認同感,中國永遠是那個中國,而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皇帝,一個有統一華夏之功的皇帝,被明代思想家李贄稱為"千古一帝"。

  • 5 # 老龔166916589

    秦王掃六合大一統。

    。。合久必分,分居必合,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如像東漢未年。兩漢己經統治了四百多年天下。三國還要想繼續統一,那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國有幾次統一的機會,就是橫裡撞出程咬金。赤壁曹操處理得好,能夠獲勝統一大有可能,赤壁曹操失敗是人為的。可惜的,接著曹魏國力大傷元氣,同時更重要的曹操身體也大傷元氣,本想東山再起,可他的壽命已經來不及了。後代的才智還不夠格。

    劉備可以統一天下。由於關羽不配合而早逝。帶來了一連串的失利,劉備如能聽諸葛建議,統一步署,雖失關張,那時北方的老對手曹操已經過世,憑手中有七十多萬兵馬很有希望一統江山,劉備不過社稷,為了兄弟小義,弟仇未報身先死,統一的大好機會,像白駒過隙,白白差過。

    劉備無智。如先立國後報仇,國仇多得,他先報仇後立國,國仇雙失,作為一國之主,他不知腦袋怎麼想的連第三者勸都勸不醒,這不是天義嗎?註定還要分裂混亂幾年才歸晉統一。

  • 6 #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大一統是大勢所趨,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正因如此,才會有嬴政統一六國,即便是沒有嬴政,也會有別人去完成。

    分封和大一統

    早在商周時期,雖然商王和周天子都曾經分封諸侯,但是這都帶有委任統治的意味。因為君主專制嘛,在行政效率低下的時期君主無法憑藉個人完全掌控全國,所以只能劃分出直屬王室的地區以及分封地區,把王室成員以及功臣勳卿分封到邊遠地區或者是遠離遠離中央的戰略要地拱衛中央。但是,這不屬於封建,因為分封的諸侯是君主的臣子,諸侯的領地是君主的財產,諸侯的領民是君王的臣僕,和封建制度差遠了。 雖然日後周室衰微給東周披上了一層封建的外衣,但是諸侯仍然需要拉周天子當牌坊,比如齊桓公需要周天子來成就霸業,因為要尊王攘夷;三家分晉之後依然要獲得周天子的承認,因為周天子還是名義上的統治者。直到秦國做掉了周王室,天下才真正進入到群雄爭霸,這時候誰能取天下就要看實力了。在當時的七國當中只有秦可以完成統一大業,所以才有秦王掃六合。而且嬴政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將全國直屬於中央的君主,所以嬴政也被尊為始皇帝。

    但是話說回來,誰有本事誰當這個始皇帝,在戰國末期,如果沒有嬴政,還會有別人來當這個始皇帝。

    大一統的情節

    大一統其實也有負面影響,毫不客氣的說,大一統就是全國一盤棋,即全國上下無條件的效忠於皇帝,任由皇帝驅使。這個暫且不表。

    雖然漢初分封出現了反彈,一個封國可以管轄多個郡,但是隨著七國之亂被鎮壓後的削藩以及推恩令,諸侯的勢力被嚴重削弱,以至於無法和中央對抗。之後歷朝歷代雖然有分封,但是屬於那種封而不建,封國的國王不過是個土財主而已,沒有任何行政權以及兵權,但是為禍一方卻是行家裡手。到了清朝宗室王爺們連封國都沒了,全被圈在北京,頂多有一點食邑而已,封號也變成了一些好聽的形容詞、名詞而已,而且如果不是鐵帽子王爵位一代一削就給削成平民了。

    因為君主專制追求的是君主絕對的權力,也就是皇權至上,專制君主不會允許有人跟他分享皇權。這個皇權涵蓋了行政、立法、司法、武裝、政治、經濟、祭祀等方方面面,也就是朕即國家。清末之所以會選擇黃龍旗,就是大一統的提現

    大一統的重新定義

    實際上到了清朝大一統被重新定義,大一統不再侷限於傳統的漢地,隨著清朝征服的鐵蹄拓展到了邊疆區。也正是因為清朝對大一統的重新定義,奠定了現代中國的雛形,也奠定了中國的歷史範圍,也極大的拓展了中國的戰略空間。在進入近代之後,清朝調整政策融入到威斯法利亞條約體系當中,奠定了中國主權領土的法理依據。毫不客氣的說,如果沒有清朝對大一統的重新定義就沒有今天的大中華。這一點邊疆史學者譚其驤先生,清史學者戴逸先生、李治廷先生都曾經強調過,我之前也曾經貼過,這裡就不贅述了,感興趣的可以去翻一下舊文。

    所以總結一下,沒有秦始皇也會有人去踐行大一統,但是如果沒有清朝重新定義大一統也就沒有今天的大中華。

    全文完

  • 7 # 雲澹風輕66094460

    秦始皇對中國最重要的貢獻是書同文,秦的統一已是史實,但戰國的時期就是各國相互兼併,楚趙兩國也很強大,都有統一國家的強烈意願,最後江山一統只是時間問題,只是不知道,如果楚趙統一後會不會實行書同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PX零封SN豪取四連勝,Khan表示“我的首發越來越遠了”,對此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