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兵器研究所
-
2 # 楚國八百年
明朝的航海業和軍事力量經濟水平在當時世界上可以說是處於領先地位。
但當明朝面對東南沿海遭受由日本落魄武士組成的倭寇長年累月的騷擾時,明朝政府卻也無計可施。
這些倭寇經常騷擾明朝沿海地區,在海上肆無忌憚地進行搶劫,並且還和明朝的一些不法分子進行走私活動,給沿海地區帶來了巨大重困擾。
朱元璋對此早有不滿,十分痛恨日本國因內戰而使得中國倭寇氾濫。以明朝當時的實力,完全有能力打到日本國,永絕後患,但是明朝百年來都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隻求防衛。
其實歷史上中國真正進攻日本的行為僅有元朝忽必烈時期有過。
但是蒙古三徵日本都失敗了,其中的原因很多,如國內的反對、海上作戰的困難等因此進攻日本的確需要嚴密的考慮。
1369年時,朱元璋派遣楊載出使日本,希望懷良親王可以管束好自己的國民,以防止大量武士流竄中國成為倭寇,還要求懷良親王繳納歲供,表示臣服。
但朱元璋如此不客氣的行為另懷良親王很不滿,於是他就把楊載拘禁了起來,同時放任沿海的倭寇進行搶掠,準備給朱元璋一點教訓。
被扣押的楊載以絕食抗議,展現了大明使節的氣度,這深深折服了日本親王,楊載對日本王講述著明朝先進政法制度和大明的強大與包容,這另日本國王心生敬意。
之後朱元璋沒有等來訊息,認為是海上風浪作祟,使者意外落海。
於是在次年,朱元璋再次派出使者,這次的使者趙秩被懷良親王好生款待,同時他還把之前扣押的使者返還。
後來懷良親王派遣使者出使明朝,締結兩國友好合約。
此次締結合約的經過,在近代一位日本學者於1988年公佈的三封古代日本官員遺書中有所記錄,這份遺書出自日本出使大明的使者祖來。
他寫到了朱元璋對日本的憤怒,但也寫到了朱元璋面對日本的無奈,朱元璋認為不能出兵日本,因為他自有考慮。
第一,當年天下無敵蒙古人進攻日本時都無可奈何,失敗而終,避免重蹈覆轍,朱元璋可不會傻到輕易出兵遠洋渡海進攻日本。第二,倭寇雖然是日本人但不是日本軍隊,而是海盜武士等日本國民,並且其中的一半都是受日本指示的明朝的人,如果憑此就進攻日本的國家,就顯得十分不智和不合理。
第三,明朝時期的艦隊船隊並不適合海上作戰,而日本的船隻上已經裝備了火器,明朝沒有把握不敢輕舉妄動。
第四,北方的蒙古實力還在蠢蠢欲動,這才是明朝當時的第一大敵,而那隔海相望的日本威脅並不是太大而且就算打下來對明朝也沒什麼用。
這幾點原因分析可見朱元璋長遠的見識,中國之害在於倭寇,倭寇之因在於日本的內戰導致的大量武士民眾出海。
進攻日本本土並不能起到實際上的作用,反而會給明朝政府造成比倭寇之亂更嚴重的損失。明朝政府需要的只是進行恰當的防禦,此時與日本交好讓他們來管控倭寇才是最好的方法。
後來的鄭和下西洋也將中國的理念發揚光大,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鄭和也不會輕易地冒犯他國,而是將明朝的包容與友善傳播世界贏得萬國來朝。
雖然後來日本統一後野心越來越大,妄圖侵佔大陸,但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戰爭狠狠打擊了日本也算給當年的朱元璋出了一口惡氣。
回覆列表
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說法啊……
朱元璋時代倭寇還談不上橫行,但朱元璋對於倭寇還是很重視的。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命令湯和巡視東南沿海,籌劃建設海防,湯和則嚮明太祖推薦了原方國珍的兒子方鳴謙。在回答明太祖的御倭政策中,方鳴謙回答:“倭海上來,則海上御之耳,請量地遠近置衛所,陸聚兵,水具戰艦,錯置其間,俾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傳岸,則可制矣。”在明太祖與方鳴謙的問答中,有明一代的海防建設的規劃被正式確定下來。即沿海可登陸地點修築堡壘要塞,使一切可以大規模登陸的地點均有士兵駐守。同時,用戰艦在沿海守備據點之間巡邏交錯,使得倭寇不能輕易從海上靠近陸地。即便靠近陸地,也被堡壘和駐軍所阻,不能再構成危害。
湯和按照方鳴謙的建議,在浙江西部沿海修築城池五十九座,設立備倭行都指揮使司。從當地每戶有四個男丁的居民家庭中,抽一名青壯年為兵,一共抽兵五萬八千七百人,分駐沿海各地。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湯和完成浙江西部沿海防務後,又以浙西海防建設為例,派遣江夏侯周德興前往福建,重新規劃沿海衛所防禦。福建共新修城池一十六座,增設巡檢司四十五個,水寨五座,募兵一萬五千餘人,構成了嚴密的水、陸防禦體系。廣東則在洪武十七年開始,新增沿海衛所並修築烽火臺,以防備倭寇。至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下詔沿海衛所和巡檢司,每百戶辦置戰艦兩艘,在海上巡捕盜賊。至此,東南沿海的防禦設施基本構建完成。
明代倭寇的初露猙獰是明成祖朱棣時期,這跟靖難之役導致海防軍力空虛有關。
永樂二年,倭寇劫掠浙江穿山千戶所,又於“大謝、桃渚、赤坎寨、胡家港諸處海寇登岸,殺掠軍民”。
永樂四年,“倭寇威海衛。指揮扈寧力守三日,都督統兵來援,始退”
永樂六年,“倭寇成山衛,掠白峰頭、羅山寨,登大嵩衛之草島嘴,又犯鰲山衛之羊山寨、於家莊寨,殺百戶王輔、李茂。不逾月,寇桃花蘭寨,殺百戶周盤。郡城、沙門島一帶抄掠殆盡”。
永樂七年正月,“倭寇犯東海千戶所,退依鷹遊山”。
永樂八年,“倭寇攻破大金、定海二千戶所,福州羅源等縣,殺傷軍民,劫掠人口及軍器糧儲……遂乘勢攻圍平海衛城池。指揮王儁督戰,百戶繆真等戰死。自辰至戌,賊始退散” 。
永樂十一年正月,“倭賊三千餘人寇昌國衛爵溪千戶所,攻城。城上矢石擊之,賊死傷者眾,遂退走至楚門千戶所。備倭指揮僉事周榮率兵追之,賊被殺及溺死者無算”。
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四, “倭賊入旅順口,盡收天妃娘娘殿寶物,殺傷二萬餘人,擄掠一百五十餘人,盡焚登州戰艦而歸”。
永樂十四年五月,直隸金山衛奏:“有倭船三十餘艘,倭寇約三千餘在海往來。”六月,登州衛奏:“有賊船三十三艘泊靖海衛楊村島。”
永樂十五年六月,下西洋宦官張謙等一百六十餘名官兵在浙江金鄉衛沿海猝遇倭寇,“賊可四千,鏖戰二十餘合,大敗賊徒,殺死無算,餘眾遁去”。
永樂十六年五月,金山衛奏稱“有倭舡百艘,賊七千餘人,攻城劫掠”,“敕海道捕倭都指揮谷祥、張翥,令以兵策應。又令各衛所固守城池,賊至勿輕出戰,有機可乘,亦不可失。務出萬全”。
當然最後就是著名的“望海堝大捷”了。
永樂十七年(1419年)六月十四日傍晚,望海堝下屬墩臺斥候發現東南王家山島上有火光,上報遼東總兵官劉江。
次日拂曉,倭寇一千五百餘人,分乘三十一艘船,闖入青雲河口常江澳,船泊馬雄島,棄舟登岸。倭寇頭目率領部眾,成一字形,魚貫而行,直撲望海堝城堡而來。當倭寇進入堡中,發現堡中並無守軍,懷疑中了埋伏,正準備退出望海堝城堡。此時天已大亮。劉江披髮仗劍,舉旗鳴炮,明軍伏兵四起。猝不及防的倭寇屍橫遍野,殘軍且戰且退,進入望海堝下櫻桃園空堡中。劉江指揮部隊將空堡團團包圍。明軍為減少己方傷亡,採取“圍三缺一”的戰術,只攻三面,留下西面不打,逼迫倭寇往西面海邊撤離。倭寇敗退中自然很難保證隊形完整,明軍騎兵趁機在中途圍追堵截。登岸倭寇幾乎全滅,少量率先出逃的倭寇退至青雲河口,也被等待已久的姜隆擒獲。至此望海堝戰鬥結束,此戰殺死倭寇七百四十二名,生擒八百五十七名,合計一千五百九十九人。
望海堝之戰的勝利,永樂皇帝的戰爭恐嚇,加上李朝已亥東征的影響,使得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持,開始真的害怕明朝和北韓來東征日本了。在“元寇再次襲來”的陰影下,足利義持派遣使節前來明朝。這回的足利義持已經沒有了“中國自古不向外國稱臣”的狂妄,國書上老老實實的為自己署名日本國源義持,早期倭寇自此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