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文謙82002428

    這個問題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

    1.從明朝創始人朱重八的身世考慮,在元末暴政統治的背景下,朱重八深刻感受到這個少數民族統治的帝國對中原漢人的壓迫,民不聊生,漢人地位極低,皆為元朝奴隸。此種情況給朱重八幼小的心靈造成極大創傷。直至父母及身邊親人一一死去,朱重八內心徹底樹立起對這個少數民族統治政權的敵視。

    2.朱元璋在金陵建立政權後,統一天下的任務便是北征掃除元朝政權。奔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宗旨,更加對其他民族有這不可同日的思想,最後以勝利者的姿態統治中華後,更有本族高人一等情愫,所以對於從小仇恨並且手下敗將的民族自然不會支援和親。

  • 2 # 秦皇漢武

    明朝嘉靖年間的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在給皇帝的上書中,曾驕傲的提到:“我朝祖宗以來有三美政,皆前代所不及。 不與夷虜和親,一也;不使外戚與政,二也;不以論諫殺言官, 三也。”

    縱觀整個明朝,除了向藩屬國北韓索取貢女外,類似漢唐一樣的嫁公主或宗室女給中原王朝以外的政權,的確不存在。那麼明朝為什麼從來不和親呢?

    其實,明朝的不和親,是受到宋朝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和親是中原王朝處理民族關係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到宋朝時,隨著經濟實力的強大,中原王朝對周邊政權的優越感大幅提升,在“夷夏”觀的影響下,宋朝士大夫對遼、金、西夏等均存在蔑視心理,認為與異族和親是有失體面的。

    在宋朝君臣眼裡,和親已經上升到了維護封建倫理綱常的重要位置,寧願花錢送歲幣,也不願和親。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就曾公開表示:“蓋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為婚姻也”。

    南宋程朱理學確立統治地位以後,這一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結親夷狄屬於自取羞辱,其嚴重程度甚至高於割地。明朝以反元復宋為旗幟建立,朱元璋建明後,對宋朝的文化、思想進行了復興和繼承,所以,明朝自上而下都認為和親有損泱泱天朝之尊嚴,決不能為之。

    此外,相比宋朝軍事的相對羸弱,明朝的軍事實力對周邊政權存在巨大優勢,這也更加支撐起明朝“華夷有別”的觀念。所以,終明一世,沒人願意也沒人敢提和親。

  • 3 # 小哥燴史

    明朝堅持不和親,很多人都說這是大明有骨氣的表現,小哥不否認,但是小哥覺得,和親就意味著屈辱,那就有點形而上學,太自以為是了!

    和親,在有些時候是為了屈辱換和平,但更有些時候,是一種開放自信的象徵,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有必要認真區別,不可混為一談,這是認知的基準。

    具體到明朝,小哥認為,它到死都不和親,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大致地闡述一下:

    一、內在原因

    1、大明的外患沒那麼嚴重

    朱元璋是怎麼奪的天下,還不是趕走了蒙元政權,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地實現了從南到北橫掃江山,在立國之後,又派徐達等人率明軍遠遁漠北,橫掃草原,把殘存的北元勢力幾乎擼了個乾淨。這樣一來,困擾中原歷代王朝的北方大患基本鏟滅殆盡,北邊的心腹大患自此難成氣候!

    危害最大的北方搞定了,那東、南、西三方的外患,對於大明這樣的龐然大物來說,根本就不值一提了,頂多就是隔靴搔癢,動不到大明的根基。

    這種壓倒性優勢的存在,也讓大明不再需要像以前的朝代那樣,需要以和親的手段來緩和和周邊民族的矛盾,大哥當的好好的,小弟們又都不敢造次,還要送女人幹甚?

    2、大明閉關鎖國,不思進取

    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會忽略,但事實上,從太祖開始,經過朱元璋、朱棣兩代人的開疆拓土,大明的疆域已經相當遼闊並且已經基本定型,大明的皇帝們也滿意地謹遵祖宗的教訓:閉關鎖國,守江山就行!

    在這樣的大政方針的引導下,和親這種手段就更入不了大明的法眼了。理論上講,一個國家強盛了,向周邊的政權賜送宗室公主,表面說是和親,其實本質上更像是中央派過去的一個形象代言人,意圖就是不斷拉攏和同化這些民族,在強大的實力面前,讓他們心甘情願地和天朝上國走近,從對手變小弟,再從小弟變乾兒子。但大明顯然沒有這樣的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

    再加上,大明那些異常高調的言官們整天唯我獨尊,出於歷史沿革的原因,內心深深地認為和親就是莫大的恥辱,堂堂大明怎麼可以做這種下賤的事情呢?

    所以,和親是永遠不可以出現在大明朝堂的議題中的!

    二、外在原因

    1、前期:周圍的小弟們對和親也不感冒

    對大明周邊的小國弱權來說,和親,意味著和中原王朝老大哥套著了近乎,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從大哥那兒得到他們急需的物資財貨,而且在和其他小國鬧彆扭的時候,會得到大哥的撐腰和支援。說白了,就是有利可圖!

    但是,這些利益,他們都可以透過日漸繁榮的邊境貿易、朝貢賞賜而得,既然如此,還舔著臉提和親幹什麼,那些大明的嬌氣公主們又不是他們的菜,整不好反而還會搞出矛盾來,何必多此一舉呢?

    2、後期:和親已經滿足不了對手的胃口

    到了明末,朝廷已經被內憂折騰地奄奄一息,這時候北方的蒙古、滿清(後金)已經在區域性對大明形成了巨大優勢,他們的訴求早已不是什麼物資歲賜,而是要你的江山,這個時候在他們的眼裡,和親算是什麼東西?

    所以,和親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已經失去了意義,朱家的皇帝們這點倒是確實挺有骨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命不要可以,祖宗的面子不能折,和親不提也罷!

  • 4 # 曹老師xixi

    因為中國到了明朝這個時期,已經不流行“和親”政策了,而不是因為明朝真的不想和親。

    “和親”在中國起源很早,從春秋就開始有了,在唐朝達到頂峰,無論是中原政權強些,還是少數民族政權強一些,“和親”是一種外交手段,但是到了宋代建立後,“和親”外交開始消失。消失也就是說明,到了這個時期,“和親”已經不流行,已經不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了。

    這裡為什麼說不流行,就要簡單的說一下,宋代是朱程理學興盛的時代,也正是朱程理學的興盛,使得中國古人思想受到了倫理道德的嚴重束縛,尤其是對於女性的禮教道德進行了極大的控制,也正是如此,自宋朝後,中國女性以無才便是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為宗旨,這也就是為什麼宋朝寧願割地賠款也不願意“和親”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清也是如此,明朝建立後,對於百姓的思想束縛控制更加嚴重,不僅把朱程理學推上一個新的高度,並且把倡導“民貴君輕”的孟子貶下的神壇,

    所以到了明朝時期,“和親”這個外交手段,基本上就不再實行了,明朝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撫養,只要你少數民族政權給我面子,認為中央,承認我是中國大皇帝,你要錢給錢,要糧給糧,美曰“撫養”,也正是這個外交政策,使得明朝把少數民族政權胃口喂的越來越大,只要已不滿足,分分鐘反你明朝。

    有人說清朝不也和親嗎?尤其是滿蒙和親,但是注意,這裡的和親已經不是外交了,而是同一個政權內不同民族的聯姻,為了不是外交和平,而是穩固統治,所以稱不上“和親”。

    最後說一下,明朝真的不打算和親嗎?,朱元璋在位期間,曾想與當時還在依附蒙元的北韓高麗提出“和親”要求,但卻被對方拒絕,這就是明初著名的“罷姻親之議”,後來朱棣繼位後,高麗北韓依附大明,朱棣想緩解與高麗北韓的矛盾,再次提出“和親”願望,據《北韓王朝實錄》總寫道

    “帝(指朱棣)有結婚於我之意,此非予願”。

    只不過後來由於,北韓國王不是太願意,而且此時北韓已經是明朝的屬國了,就不了了之了,到了明末崇禎時期,明朝兩線作戰,明大臣楊嗣昌向崇禎說道了漢武帝和親匈奴之間的故事,崇禎也表示同意,派出陳新甲與皇太極議和,即將談成之際,內容洩漏,崇禎甩鍋,處死了陳新甲,“明金議和”作罷。

    所以說,雖然到了宋代後,由於倫理家庭思想受到束縛,“和親”不再流行,但是隻要能維護封建國家統治,“和親”又何嘗不可,明朝準確的說確實是沒有“和親”,但是並不是倔強和骨氣不“和親”,而是和不了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主動聯絡是感情冷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