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86955584324

    從古至今,自強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鑄於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中的這句話闡釋著真理。天體執行,週而復始,永不停息。古人以天道為榜樣,激勵著自己自強不息。古往今來,多少學子為追求真理,實現理想而懸樑刺股,苦苦探求;多少英雄豪傑為抵禦外辱,保衛國家而不惜拋頭顱,撒熱血;多少仁人志士為百姓利益,人民幸福而孜孜追求,奮鬥不已……他們為什麼會這樣?他們受到的正是這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激勵。

    也正是這種精神,才使偉大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才使燦爛的中華文明延續至今。

    《詩經》有云:“自求多福。”孔子讚賞“剛毅自強”,而他自己就是一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聖人;孟子從反面強調“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一個人,哪怕是天縱奇才,自暴自棄也終不能成就大事業。

    自強,是人生的動力。

    自強是歷史上仁人志士的共同特點。唐人李鹹有詩:“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正是自強,才有了孟子平治天下,捨我其誰的豪邁;才有了司馬遷含垢忍辱,“發奮著書”的堅忍;才有了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才有了岳飛的“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愛國激情……在追求真理的漫漫長途之上,在人生的曲折坎坷之中,在保衛國家免遭外敵入侵的危難時刻,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強不息的誓言,書寫著大大的人字。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20歲上不幸身染重病下肢癱瘓的史鐵生,痛苦思索,探尋出路,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從一個初中畢業生最終成為著名的作家;體操賽場上不幸受傷以致癱瘓的小桑蘭,她勇敢地面對自身的不幸,一直微笑著接受人生的痛苦,自強不息,現在成了鳳凰衛視著名的節目主持人。

    這樣的事例是很多的,他們的奮鬥,無不是自強不息的精神的激勵。自強不息,照亮了他們人生的前途。

    自強,不僅是在逆境中的奮鬥;自強,也是一個人時刻的需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的話告訴我們,在順境中,人也不應該停下腳步。

    一個人無論事業上取得怎樣的成就,都應該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自強不息,不僅僅是超越別人,更應該超越自己。文壇泰斗巴金,30年代已是著名作家,到80年代仍然筆耕不輟,終於完成“一部說真話的大書”《隨想錄》;“亞洲飛人”劉翔奪得110米欄奧運冠軍,成為世人矚目的英雄,卻將下一個目標鎖定在打破世界紀錄上;“水稻之父”袁隆平獲得國際國內無數榮譽,仍在水稻研究方面孜孜追求……無數成功者的新目標、新追求昭示我們:成績只能證明過去,決不能躺在已經取得的成績上沾沾自喜,不思進取。

    只有自強,才有進步。個人如此,國家何嘗不是這樣?中國是怎樣從積貧積弱的“東亞病夫”迅速成長為令世界矚目的東方巨人的?靠的不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如果我們要追求進步,要不斷髮展,就應該把自強不息當作我們的座右銘,時刻牢記,奮鬥不息。

    自強不息,是泱泱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

    自強不息,是我們人生昂揚向上的力量源泉;

    自強不息,是巍巍中華綿延萬代、永遠屹立的精神支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冠改制與歐洲超級聯賽,兩者之間哪個會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