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德國閃擊波蘭之後,希特勒著眼於西方,此時對於是否開始進攻西方,希特勒與他的眾多高階將領產生了意見上的分歧,以當時的納粹德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為首的反對派各抒己見,那原因究竟是為何呢?
2
回覆列表
  • 1 # 超然視野

    二戰初期的德國入侵波蘭戰爭後,希特勒堅持要求在當年年低進攻英法,不過在納粹德國的一些高階將領的堅持下,尤其是納粹德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代表的德國參謀總部的反對意見,認為德國軍隊在經過對波蘭戰爭的行軍作戰後,出現人員傷亡和疲勞,此時橫跨機動德國東西全境,軍隊會更加疲勞,人員和裝備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二戰德國的軍隊給人一種戰無不勝的無敵的假印象,德國軍隊重建源自於希特勒率領的納粹黨上臺數年後,納粹黨之所以能夠問鼎德國執政地位,源於一戰後發生橫跨世界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納粹黨透過利用和鼓吹德國民間對一戰戰後的不滿情緒及經濟危機帶來的危機,從而獲得了上臺執政的機會,而且在納粹德國執政初期,在經濟建設方面的建樹也是非常凸出的!

    在有了這些成績後,德國才最終走向納粹政黨牢牢統治德國的情況,此時基本上已經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此時的德國各軍種才突破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的約束,重新武裝部隊,到了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也不過百餘萬人,加上收編捷克斯洛伐克的軍隊,也不過二三百萬!可以說納粹德國的每一次對外擴張或者作戰,都是一種行走在刀尖的賭博!

    也就是說,此時的德國軍隊仍然是一個作戰經驗不足,組建時間不長,技術裝備也想對不是很先進的軍隊,唯一的優勢是一直在順境之中!但是作為職業軍人的德國軍隊高層,非常清楚德國軍隊的實力,因此他們的初衷還是希望德軍能在儘可能修整和補充後作戰,避免疲勞大機動作戰,那樣只會讓德國士兵疲於奔波而消耗作戰意志,尤其是透過前期積累的作戰意志!

    當然希特勒急切的對英法作戰或者德國高層要求推遲對英法作戰的目的還是一致的,當然德國可以趁拿下波蘭的兵鋒進攻蘇聯,然而蘇聯在德國進攻波蘭之時,也派軍隊進入波蘭,也就是說蘇聯方面已經做好了準備!攻擊的突然性就會大打折扣!

    而真正德國迫切需要的,還是當時英法擁有的龐大艦隊及其帶來的制海權,若放任英法海軍仍然具備絕對控制權,德國即便是打敗蘇聯也只能被圍堵在歐洲大陸的國家,當然德國也會盡可能的建造海軍!但與已經成了規模的英法海軍相比,還是太過艱難!

    更何況英法因德國入侵波蘭而對德國宣戰,雖然並沒有派出軍隊進攻德國,但是相關的部署和動員也是開始了,比起還有一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掩飾的蘇德態勢,英法隨時可以進攻德國!這也是希特勒急於進攻英法德原因!

  • 2 # 戰略論

    波蘭戰爭行將結束之際,西方問題該如何解決便擺到了案頭上來,一開始以勃勞希奇為首的德軍陸軍總司令部確實沒有考慮過透過一場大規模的進攻來解決西線問題。這主要是陸軍總司令部是被限定在一定框架下考慮問題的,即希特勒不久前剛剛聲明瞭尊重荷蘭、比利時等國家中立的尊重,這意味著德軍只能正面突破西線的馬奇諾防線,對此陸軍總司令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1942年以前陸軍在物質上的準備程度不足以突破馬奇諾防線,所以當時陸軍總司令部認為理當在西線保持守勢。

    但是我們不能認為德軍陸軍總司令部並沒有考慮在西線發起進攻的可能性,可以確定的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德軍1939年並不具備發起進攻的條件,首先是天氣問題,德軍最早可能發起進攻的日期是10月份,這意味著德軍將不得不在秋、冬季節作戰,德軍最重要的裝甲部隊和空軍的效力將大打折扣,而這是決定勝負最關鍵的兵種。其次新組建的師的訓練和凝聚力尚未達到必要水平,無法擔負進攻任務,而單單靠現役師不足以實施如此大規模的攻勢。

    所以基於軍事上的考慮,德軍在1939年是無法發起進攻的,這個結論得到了西線集團軍司令以上的幾乎所有高階將領的支援。勃勞希契認為既然1939年沒有軍事途徑解決西線問題的可能,那麼等到進入1941年或許可能會出現透過政治方法解決西方問題的途徑,也可以採用先防守再反擊的“後發制人”戰略。總之陸軍總司令部的核心思想是“等等看”。

    但是希特勒並不這麼想,他首先基於在波蘭戰爭中德軍的優異表現對德軍的戰鬥力充滿了信心,相信他的軍隊完全可以勝任對西方的大規模進攻任務。其次處於國家實力的考慮,德國軍事實力的增長速度無論如何也比不過英法兩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在軍事實力上將處於越發的劣勢,最終因實力上的絕對差距而失去了軍事上的勝利可能。所以希特勒一直在極力要求儘快發起西線的進攻,越早發起進攻,德國的軍事優勢就越大。勃勞希契作為陸軍總司令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只是反對在1939年發起進攻,希望進攻可以在1940年春季發起,現在看來,1940 年是德軍進攻西線的最早也是最晚的時刻。

  • 3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二戰中,布勞西齊反對進攻西方,是出於德國陸軍一貫的膽怯或者說謹慎保守,認為進攻西方必然失敗,將給德國帶來災難。說無恥點,打贏了他們照樣有功,打輸了正好把鍋全部推給希特勒。

    現代德國陸軍源自普魯士軍隊,是一支崇尚尚武精神的軍隊,數百年間在德國影響力很大。這支軍隊身經百戰,即使在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時面對法國、俄國、奧地利三大強國圍攻,最後也挺了過來。雖然在19世紀初曾被拿破崙秒殺,但沒幾年就又報仇雪恨,在滑鐵盧給與了拿破崙最後一擊。19世紀中後期,在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和老毛奇建立的參謀部領導下,德國陸軍先後打贏了丹麥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等多次會戰。因此那時候的德國陸軍心高氣傲,不可一世。

    但是,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教會了德軍做人。德國和奧匈帝國陷入英、法、意、日、俄五大國的圍攻,後期俄國雖然退出卻換上了更可怕的美國。德軍飽嘗了“雙拳難敵四手”的滋味,最後慘遭兵敗,國家也淪為任人宰割的魚肉。德國陸軍也被限定為10萬人,且不得擁有進攻性重武器。

    這一次宰割,徹底摧毀了德國陸軍的脊樑。嘗過滋味的德國陸軍,對協約國怕的跟老鼠怕貓一樣,不敢有絲毫念頭反抗他們。他們並不是不恨協約國的壓迫,也不是不想讓德國陸軍東山再起。但是在他們看來,面臨的敵人太強大了,以至於想都不敢想由自己來反抗。

    所以當希特勒站出來,宣佈要讓德國軍隊重新偉大時,很多軍隊的將領支援了他,包括一戰德軍的領袖——興登堡。

    希特勒上臺後,開始實現自己的諾言,撕毀凡爾賽條約的約束,讓德軍重新強大。擴軍至36個師,建立空軍,擴建海軍,入駐萊茵蘭……每一步,都讓德軍將領們魂飛魄散,如坐針氈。在他們看來,這些舉動是一定會得罪英法,一定會遭到戰爭,而戰爭的結果是一定會毀滅德國的。每一次他們都大罵或者抱怨希特勒,說他是在把德國引導向毀滅。但是每一次希特勒冒險成功後,他們又會坦然欣然地共享勝利果實,一起接受市民的歡呼。

    這就是從希特勒上臺開始,直到二戰結束的十餘年間德國陸軍的普遍心態。反正希特勒是元首,而且希特勒主張一向激進。所以不管希特勒提出什麼主義,陸軍只要站在穩妥的立場上反對就是了。反對也無效,反對了如果希特勒堅持做,他還得仰仗軍隊。到頭來把這事兒做成了,固然希特勒英明神武,但軍隊照樣大有功勞。如果事情做砸了,就是我們軍隊早說過如何如何,希特勒一意孤行怪不得我……曼施坦因之流在《失去的勝利》裡面不都是這種邏輯麼?曼施坦因還是希特勒一手提拔起來的少壯派將領呢。

    因此,在1939年希特勒已經佔領波蘭後,由於英法尚未向德國動手,只是出於“宣而不戰”的狀態,布勞西齊等陸軍大佬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可以避免和英法全面交戰,說不定能白白吃下波蘭呢。他們就此反對德國主動向西線進攻。但是希特勒看的比他們更清楚。打垮波蘭之後,雙方矛盾已經不可調和。如果安於現狀,英法等準備好之後,早晚會動手的,說不定還會和蘇聯一起夾擊。與其這樣,不如主動向英法進攻,沒準還能趕在蘇聯翻臉前拿下一頭,避免一戰中腹背受敵的厄運呢。

    雖然事後證明希特勒賭輸了,只打垮了法國,沒能打垮英國。但是,這並不等於布勞西齊等人的反對就是正確的。如果希特勒不主動打法國,能不能撐到1945年都是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燙麵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