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化史成詩
-
2 # FriedrichWang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9月30日;校,居效切,拼音「jiào」、注音「ㄐㄧㄠˋ」),或稱天啟帝,光宗長子,中國明朝第16代皇帝。在位時間為1620年-1627年,年號天啟。光宗即位僅一個月而亡,使朱由校匆匆登位為帝,朱由校當時僅14歲,未曾被立為太子,甚至未接受正規教育,政事皆賴宦官輔佐,後來造就了太監魏忠賢等人的干政,與閹黨、東林黨之黨爭。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又與宦官魏忠賢、王體乾等去西苑深水處泛舟,卻因風強,小舟翻覆,皇帝落水,雖然隨即被救,但從此驚豫不堪,逐漸病重,尚書霍維華獻「靈露飲」,以五穀蒸餾而成,清甜可口,但幾個月後病情加劇,渾身浮腫,八月十一日,召見信王朱由檢,即行駕崩,時年23歲,廟號熹宗。熹宗無子,遺詔立五弟朱由檢為皇帝,即後來的明思宗。禮部定謚號曰「哲皇帝」,思宗宸墨改為「悊」。
熹宗遺詔:
“
朕以眇躬,仰紹祖宗鴻業七年於茲,深惟皇考取法堯舜之訓,兢兢業業,不敢怠遑。邇者三殿告成,光復堂構,夷氛屢挫,邊圉漸安,方銳意治平,與民休息,不謂稟賦虛弱,自青宮已然,及臨御以來,東西多警,朝夕在唸,益用憂勞。多思傷脾,遂致綿惙,今乃複觸夙恙,衄血陡發憑幾,彌留殆不能起,有負先考顧託之命,朕用盡傷。若夫死生常理,人所不免,惟在繼統得人,宗社生民有賴,全歸順受,朕何憾焉?皇五弟信王,聰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丕紹倫序,即皇帝位。勉修令德,親賢納規,講學勤政,寬恤民生,嚴修內外,大小文武諸臣,協心輔佐,恪遵典則,保固皇圖,喪禮依舊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毋禁民間音樂、嫁娶。宗室親、郡王藩屏為重,不得輙離封域。各處總督、鎮巡、三司,各止於本處朝夕哭臨三日,進香差官代行。衛所、府、州縣土官,俱免進香。於戲!兄弟大倫,幸社稷之有主;君臣至義,期夾輔以為忠。尚體至懷,用承末命。佈告中外,鹹使聞之。
明朝劉若愚《酌中志》「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鑿孔創機,啟閉灌輸,或湧瀉如噴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機於下,借水力沖擁園木球如核桃大者,於水湧之,大小盤旋宛轉 ,隨高隨下,久而不墮,視為嬉笑,皆出人意表。」。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
明末清初談遷認為「閹尹之禍,劇於熹廟,並邊徽而二之。……疵德多矣」。將閹黨及滿清視為天啟年間兩大威脅,可見其嚴重性。
清道光年間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認為朱由校沈迷於木工,放任魏忠賢矯詔、管理朝政的行為視為貪玩而不長進,史載「又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為之。性又急躁,有所為,朝起夕即期成。成而喜,不久而棄;棄而又成,不厭倦也。且不愛成器,不惜改毀,唯快一時之意。」「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5]。
民國直系將領吳佩孚認為明熹宗寵信閹黨,濫殺東林六君子、東林七賢,才是明朝亡國的主因,更甚於萬曆。其恩師王紹勛,與吳佩孚提及明神宗怠政三秩時,感歎曰:「無為而治兮不必生一神宗三秩」,吳佩孚居然立刻應聲對仗:「有明之亡矣莫非殺六君子七賢。」
《從萬曆到永曆》一書認為,魏忠賢不可能屢屢矯詔,故而天啟一朝的政治,包括鎮壓東林的決策,還是與熹宗相關,熹宗遭到了後來主編明史的東林和復社人士抹黑[6]。此外,即便是明史也明確記載了熹宗對於朝政的參與,不可謂無自相矛盾之處。例如王士禛所謂老宮監劉若愚的原話是:(先帝)且不愛成器,不惜天物,任暴殄改毀,惟快聖意片時之適。當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暱近者不得窺視,或有緊切本章,體乾等奏文書,一邊經管鄙事,一邊傾耳注聽。奏請畢,玉音即曰:「爾們用心行去,我知道了」。[7]這和所謂勤政的清朝皇帝批示:「知道了。」是差不多的作為。
此外,朱由校所謂沈迷於木工,很有可能是因為對於宮殿藝術有所追求,由於前兩次主要工程人員如蒯祥皆過世,為了三大殿能復原,朱由校特別注重木作部分等,事出有因,並非只因為個人興趣而不理會朝政。當時因南京三大殿早已燒失,北京紫禁城三大殿於萬曆年間亦燒燬,朱由校效法太祖親自監督三大殿重建計畫,聽從御史王大年節儉的建議[8],才會鑽研木匠手藝。
-
3 # 鯤鵬歷史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光宗長子,“紅丸案”後,明光宗一命嗚呼了,年僅16歲的朱由校即位,是為明熹宗,年號“天啟”,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光宗暴卒後,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等合謀從乾清宮逐出李選侍,即“移宮案”,扶立熹宗,自此東林黨人受到重用,天啟初年,內閣、都察院及六部等要職都為東林黨人把持,盛極一時。方從哲等奸臣已逐漸被排擠出去,吏制稍顯清明。
天啟二年(1622)熹宗下詔為張居正平反,錄方孝孺遺嗣,優恤元勳,給予祭葬及諡號。在澳門問題上態度強硬,還與荷蘭殖民者兩次在澎湖交戰,並且獲勝。而且有罷礦監,安撫遼東的明智之舉。
但是,東林黨人也提不出一個救世良方,他們忙於起用前期受貶的黨人,排除異己,這些做法反而為淵驅魚,為叢驅雀,迫使一部分官員投靠了正在發跡的魏忠賢。
魏忠賢本來就是個二流子,大字不識,被債主逼得混入宮中充當太監。後來和熹宗的乳母客氏搭上關係,得到熹宗的寵信。
熹宗寵信宦官近侍後,不理朝政,他喜歡做木匠活兒,史稱“木匠皇帝”。魏忠賢專權,政治黑暗,國內的矛盾不斷激化。
山海關外,努爾哈赤領導的後金正步步逼進。 面對這些內憂外患,朱由校不積極應對,反倒一門心思做木匠活兒,魏忠賢經常在他做木匠活的時候奏事,朱由校煩得聽不下去,推給魏忠賢,讓他看著辦就行。 這位手藝精湛的皇帝在木工製作方面天賦異稟,不管多複雜的傢俱,他看過之後都能做出來,傳說第一張摺疊床就是他發明的,他曾讓太監把他做的東西拿到外面去賣,誰想到價格高還被一搶而空。
本該和魯班齊名的熹宗皇帝由於投錯了胎,做不了好皇帝,難以完成治理國家的大任,在歷史上留下一個誤國的名聲。
天啟七年(1627年),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藥”身亡,終年23歲。
-
4 # 王榮聯1
天啟皇帝朱由校,是明朝第十五任皇帝。到了他的下任崇禎皇帝,大明王朝走到了歷史盡頭。朱由校,何許人也?此人運氣極佳,小小16歲就登基做了皇帝。歷史上的天啟皇帝,出名不在登基年齡小,而是他的木匠活幹得十分出色。他生長在北京紫禁城裡,自小就對紫禁城裡的各類木結構的建築著迷,沉緬研究,還親手動手製作,那手藝技術水平絕對可與魯班比試高低。從天啟皇帝的履歷來看,他在皇位上只幹了六年,而且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花在幹木匠活上,那麼皇帝那一大攤子政事肯定是沒時間去幹了,原來都被他身邊的大太監魏忠賢攬去承包了。明朝歷史就是這麼奇葩,一方面造就了一個木匠皇帝,另一方面又同時造就了一個當時的首貪魏忠賢。如此看來,大明王朝的滅亡,與天啟皇帝脫不了干係!
回覆列表
且不說我如何評價,我們先來看看民間和官方說法。近代很多人的印象裡天啟皇帝就是一個只會做木匠的不上朝皇帝,明朝昏庸皇帝排行榜裡都有他的排名。 而清朝人王士禛寫的《池北偶談》:熹宗在宮中,好手製小樓閣,斧不離手,雕鏤精絕。魏忠賢每伺帝制作酣時,輒以諸部院章奏進,帝輒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閹權日重,而帝卒不之悟。剛好就證明了熹宗的昏庸。所以近代對熹宗的評價就這樣一直醜化下去,以至於扭曲人們對熹宗的看法。 但是看《明熹宗實錄》時發現不是這樣的,據記載熹宗經常過御文華殿講讀,對軍國大事親自發表議論更是史不絕書。天啟元年十二月時,內閣首輔葉向高上疏熹宗:我皇聰明天縱,朝臨時臨,真可謂勤政之主矣。從真正的史料來判斷,熹宗文化水平是高的,頭腦也是聰敏的。 而清修《明史》,《明熹宗實錄》等有關熹宗真實情況的記載更是舉不勝舉,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有更多看法的朋友歡迎在下面找我評論,互辯,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