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域的血液

    馬胤孫。志大才疏,崇拜聖賢韓愈,但無韓愈之作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生碌碌無為,空留其名。但明哲保身,終落善終。

  • 2 # 人與文

    馬胤孫,五代後唐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其為政之道是“入朝印不開,見客口不開,歸宅門不開”。因此,時人稱他為“三不開宰相”。

    其字慶先,五代商河縣人,舉進士。後唐李從珂為潞王時,召胤孫任河中觀察支使。應順元年(934年)四月,李從珂廢黜後唐愍帝后即帝位,改元清泰,“用胤孫為翰林學士、戶部郎中、知制誥,賜金紫;未滿歲,改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皆帶禁職。未久授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

    馬胤孫是個不通事務的書呆子。身居相位卻從不敢決斷政事,朝政任人擺佈,自己不置可否,以至於政務荒廢,民生凋敝,後被罷黜,歸家獨處,以抄佛經為事。

    馬胤孫的不作為,成為了李從珂敗於石敬瑭之手的一大原因,以至斷送了後唐國祚,這才有了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遺禍百年。

  • 3 # 歷史中簡堂羚羊飛渡
    “三不開”,意思是說他“不開口以論議,不開印以行事,不開門以延士大夫”,這個雅號屬於後唐末帝朝的宰相馬胤孫(《舊唐書》寫作“馬裔孫”),做宰相做到這個程度,也真是件很少見的事情。

    △馬胤孫

    身為宰相,自然擔負著籌劃一國政治的重大責任,難道能夠閉口旁觀嗎?

    身為宰相,自然要主持朝廷百事的實施與推行,又怎能不開印以行事呢?

    身為宰相,還意味著他責無旁貸地要成為溝通百官與帝王的不可或缺的橋樑,他又怎能把文武百官拒絕在自己的門戶之外呢?

    馬胤孫之所以“不開口以論議,不開印以行事,不開門以延士大夫”,並不是他害怕做官,也不是因為他不想做官,而是由於他根本就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做官。

    不熟悉朝政治體,使他在處理國家事務時常常失去作為一名宰相原本應該具有的判斷力。有兩件事情很典型地說明了這一點。

    一是馮道被罷免匡威軍節度使的時候,馬胤孫卻拜他為司空。

    但按唐朝的慣例,司空屬加官,從不單獨拜除。當時,人們對司空一職職權的議論頗多,有的說應當參與大政,有的說僅供祭祀掃除而已。對此,馬胤孫無所適從,毫無判斷之力。

    另一件事是關於常侍與僕射兩職排行的問題。

    當時,宰相劉晌罷相為僕射,常侍孔昭序建議說常侍應排在僕射的前面,馬胤孫因此命令御史臺官員去尋找從前的有關規則,御史臺官員檢無所得,說:“故事無所見,據今南北班位,常侍在前。”馬胤孫即判令:“既有援據,足可遵行,各示本官。”他的命令招來了劉晌的憤怒,劉晌拂袖而去,這一事情在當時也招來了各式各樣的議論。

    馬胤孫不知道應該如何做官,不熟悉朝廷百務,其原因在於他根本不是做官的材料。

    他年少時就很好學,也是從那時起即開始學習韓愈的為文之道。五代時科舉鬆弛,文人也不以及第為最高目標,但馬胤孫卻能憑藉自己的學問順利地考取進士,這也是當時很少見的事情。石敬瑭滅唐建晉後,馬胤孫被罷歸田裡。從那以後,他的學問潛力和文學才能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他原來也像韓愈一樣不喜歡佛,等到廢居里巷以後,因為常常懷念唐末帝平昔的恩遇,所以轉而讀佛書,尤其酷愛《華嚴》《楞嚴》兩經。他不僅喜歡抄錄兩經,而且常常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兩部經籍所蘊含的佛理.這些作品被收集起來後,他稱之為《法喜集》。除此以外,他又根據諸經要義寫了一篇《佛國記》,長達數千言。

    馬胤孫染佛如此之深,所以有人嘲笑他說:“公生平以傅奕,韓愈為高識,何前倨而後恭,是佛佞公耶?公佞佛耶?”他笑著回答說:“佛佞予則多矣。”

    因為他有學問,文章又寫得很好,所以,他雖然被罷相位,後晉、後漢的文武大臣都待他不薄。

    周太祖郭威即位後,也給他不斷地加官。他晚年在洛陽“每閉關養索,唯事謳吟著述,嗜八分書,往來酬答,必親札以街其墨跡。”就是在去世前不久,他還寫過一篇《槐蟲賦》,借槐樹上的白蟲來抒發自己的感想和志向。死後,贈太子少傅,周太祖廢視朝一日。

    他是一個典型的書生,是一個原本可以做出更大學術成就和文學成就的文人。這樣一個文人,本來就不屬於官場中人。當他步人官場之後,其遷腐、無能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避免的。

    比如潞王李從珂為了稱帝,準備發動兵變,他問馬胤孫:“受命移鎮,路出京師,何向為便?”馬胤孫回答說:“今大王為國宗屬,而先帝(指後唐閔帝)新棄天下,臨喪赴鎮,臣子之忠也。”把李從珂的兵變說成是“臣子之忠”,難怪當時的人都要譏笑他的遷腐了。

    又如,太原節度使石敬塘起兵反唐,末帝李從珂倉皇逃往懷州,形勢已經非常緊迫,群臣都無計可施,這時馬胤孫從洛陽趕來,大家都希望他能拿出個好主意來,但最終他也沒有拿出辦法來,只是向末帝進獻了三百匹綾而已,至此,後唐已難逃覆亡的命運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詩句,在馬胤孫身上真是得到了百分之百的應驗。

    誠然,對於馬胤孫來說,做官也許是他最糟糕的一種選擇。儘管如此,書生馬胤孫並非真的“百無一用”,如前所說.他應該是一個文學家,也應該是個學問家。

    但他卻未能安心於此,而踏上了並不適宜於他的為官之道。這就是文人馬胤孫的悲劇性所在。

  • 4 # 離上青

    我們的認知裡,宰相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在朝廷裡面一言九鼎,除了皇帝之外,其他的大臣都要看宰相的臉色行事。歷史上並不是每一個宰相都那麼有權威,在五代十國時期,就出現了一個“白痴宰相”,這個宰相的名字叫做馬胤孫。

    說起他的名字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但說起他的綽號,很多朋友就比較熟悉了,馬胤孫的外號叫“三不開”宰相。這三不開指的是,上朝的時候從來不開口商量事情,審批公文的時候從來不開蓋印章,在家的時候從來不開門迎客。丞相這麼笨拙,朝廷的政治自然一片混亂,馬胤孫也成為歷史上少有的“白痴丞相”。

    對於宰相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在朝堂上保持自己的話語權,讓皇帝能夠看到自己的能力。馬胤孫偏偏不這樣,他上朝的時候從來不說話,都是保持著觀眾的姿態,其他的官吏爭吵的時候,他也不出口支援某一方,誰贏了就聽誰的。在審批的時候也是一樣,丞相對於大小事情都要決斷,馬胤孫則不這樣,對於送來的公文,他連蓋章的流程都沒有,按照自己想的去做就可以了。宰相都是賓客滿門,門生弟子非常多,馬胤孫從來不開門見客,見到了客人也不會說話。

    朝廷裡面有了這麼一個丞相,大臣們也就可以肆意妄為了,很多大臣甚至不把宰相當成一回事,完全忽視了他的存在。馬胤孫的名聲傳到了民間去,大家給他起了“三不開”的綽號。宰相自古以來都是皇帝提拔的,一般很少會出現庸才,那麼馬胤孫為何還能做到宰相呢?

    馬胤孫能夠做到宰相併不是因為皇帝昏庸,而是因為他的才學好。提拔馬胤孫的皇帝是李從珂,這個人是軍旅出身,透過政變的方式奪得了政權,絕不是一個等閒之輩,更不是昏君。馬胤孫是翰林學士出身,文化水平非常高,還能夠寫詩做賦,屬於一個大文豪的形象。他在做宰相之前,做的官職都是和文化有關係的,可能做的也比較不錯,再加上軍旅出身的帝王,都比較敬重文化人,因此馬胤孫才會被皇帝提拔做了宰相。

    馬胤孫的笨很快也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李從珂有過廢掉馬胤孫的想法,這時候石敬瑭的軍隊已經打進來了,李從珂沒來及換宰相,就草草的自殺了。石敬瑭對李從珂的舊臣都安排了職位,唯獨沒有安排馬胤孫,石敬瑭對於馬胤孫的惡名應該是早有耳聞,因此沒有任用他。馬胤孫從此就隱居在家裡了,還皈依了佛門,馬胤孫早年是反對佛教的,晚年皈依佛門實在是對自己的諷刺。

    從關於馬胤孫的記載來看,這個“三不開”宰相的確是一個無能的人。馬胤孫的能力在文學方面,如果作為一個文豪,可能會留下不錯的名聲。可惜他做了宰相,又沒有政治才能,因此在歷史上留下了笑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普通二本學生該如何實現“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