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對於絕大部分來說,是的。

    “學好文武藝,貸與帝王家。”

    即使是在沒有科舉的時期,一個家族如果有條件,也一定會挑幾個優秀的弟子去讀書習武,目的很純粹,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被朝廷的人看上,好光宗耀祖。當然,在那種世家大族把持的朝廷裡,這是很艱難的。

    有了科舉自然就不必多說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唐太宗考見那麼多考生為了為數不多的席位搶的頭破血流,哈哈大笑:“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

    就連大詩人李白也是這樣,他的《惜空罇》裡說的很明白。

    但是守仁君說的是絕大部分,不是全部。

    像守仁君的偶像王陽明就不這樣,他十歲的時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事。”他老師說:“像你父親一樣高中狀元當大官是天下第一等事。”

    結果年僅十歲的王陽明給出了一個讓他老師瞠目結舌的答案:“登第及科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之人吧。”

    後來王陽明參加會試,連續兩次落第,但是他一點也不悲傷,還勸慰同樣落第的人:“人以不得第為恥,我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考不上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因為考不上而動搖了自己的勇氣和信心那才是恥辱。

    守仁君前兩天也經歷了一次崗位競聘,守仁君也落第了,但是守仁君並不難過,反而越來越有鬥志。

    “人以不得第為恥,我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 2 # 左手牽你今生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古代不光有學而優則仕,還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

    在古代,除了站在統治階級最高的的統治者。下面階級劃分為士農工商。入仕很不錯。那個時候商人社會地位最低,被稱為販夫走卒。不比現在,有點頭腦可以自己下海做生意。

    另外,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肯定就有人疑惑了,另外兩個不孝之名是什麼。其實另外兩個不孝其一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也告訴大家儘可能入仕。

  • 3 # 歷史小兵感悟未來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是出至於孔聖人的《論語》之中,其本意是如果學習中還富有餘力,那麼就可以去做官、治民教化一方。

    但這句話在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的官本位思想影響下,我們都把它理解為:學習優秀者就能夠和應該去當官從政,並且成為鼓勵後人努力學習的至理名言。

    咱們古代中國的社會制度是很獨特的,說是長達2000年的封建社會,其實從始皇帝以來,咱們的社會制度就和封建這兩個字不怎麼沾邊,確切的說,形容為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更為恰當一點,不管任何地方官員,都是由皇帝委任的。因此,在古代,咱們的“皇權”和“官威”是非常深具有影響力的。

    在這種背景之下,就形成了一種“官本位”思想,官員就是皇帝的使者,代表了皇帝的尊嚴和意志,在我們耳熟能祥的“士農工商”四大階層中,“士”是處於社會的頂層的,而官員,自然就是“士”中的翹楚。

    既然古代官員有如此之高的地位,那麼自己怎麼能成為其中一員?隋朝以前,官員們幾乎被傳統的世家豪族所壟斷,寒門百姓很少有機會能脫穎而出,幾乎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而隋以後,歷史上影響極其深遠的科舉制度實行以來,局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國家開始實行了以考試來選拔人才的機制,寒門子弟和平民百姓有了上升和改變自己階層的途徑。從此讀書、學習與做官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絡。你唯有讀書學習,並且取得優秀的成績,才有可能透過層層的考試,從而鯉魚躍龍門,成為官員。而一旦成為官員,你和你的家族便可從平民百姓進階為士大夫階層,這是多麼巨大的誘惑。所以,可以看到,就算是那些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們,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一輩子,只要兒子能讀書,會毫不猶豫的付出一切,同樣,也會拿著荊條,一邊訴說著自己的艱辛,一邊抽著不努力讀書的兒子。

    一句話,學而優則仕,在古代的中國,是一個美麗的口號,激勵著一代代的寒門士子們“頭懸樑,錐刺股”。即使在今天,我們也可以看看每年公務員考試的龐大群體。當然,我們不可否認,學而優則仕的歷史侷限性和現實功利性的不足之處。今天的我們,更應該多元化的發展,拓寬學習的範圍和渠道,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

  • 4 # 近現代中國史

    “學而優則仕”出自《論語·子張》,原句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本意的“優”,不是“優秀”,而是“優裕”,即“有餘”或“富餘”。也就是說,做官而有餘力,就治學;治學而有餘力,就做官。一邊做官,一邊做學問,兩邊都不耽誤。因為孔子的理想就是在讀書與做官之間遊刃有餘。“仕學論”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種體現。

    隨著隋唐科舉制度的創立,打破了此前“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寒門子弟也可以透過讀書科考而步入仕途、“出將入相”,從而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的人生轉變。“學而優則仕”成為激勵廣大讀書人的動力,金榜題名也成為寒門學子出人頭地而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學子臥薪嚐膽、懸樑刺股。可以說,“學而優則仕”的觀點在古代起到了重要的價值導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起到了鼓勵學習、營造良好風氣的積極作用。

    當然,“學而優則仕”的觀點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士農工商”的四民等級觀念更使人趨之如騖的去參加科舉,甚至從少年考到老年。在時人眼中除了讀書科舉,“萬般皆成下品”,不利於人力資源的充分合理使用。在當今社會,不少家鄉仍用“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教育子女好好學習,將來透過做官出人頭地,筆者所在的山東省尤為突出,這也是導致山東“公務員熱”的一個重要原因,有的崗位甚至出現萬里挑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這種現象值得我們去反思。

    最後想說的是,今天是高考第一天,祝願廣大考生金榜題名,都能考出個好成績!

  • 5 # 隨手談詩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自《論語》以來,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人們都把讀書當官當做人生正路,但這句話原本並不是鼓勵好好學習的意思,而是對學習與實踐之間關係的探討。

    學而優則仕

    之所以會認為這句話是鼓勵學習之意,主要是因為“優”的意思和現代所理解的遊戲不一樣,我們先看原文: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這裡的優,是富餘、有餘力的意思。這句話是說把官做好了,在有餘力的情況下,就去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的情況下,就應用到做官當中去。

    當今社會,當官走向仕途並不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所以我們可以把“仕”理解成做事業、做事情。

    不讀死書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是修身,出仕也是修身,學無止境,修身也無止境,但你不能天天悶著頭讀書,這樣就容易變成讀死書,人們諷刺讀書人只會說不會做往往用“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這個道理。

    但如果你在學習之餘,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放到古代的環境下就是把滿腹經綸用於治理天下,用儒家思想就是廣施仁政,出仕當然是最好選擇。

    讀書是學習,運用是實踐,如何把學習和實踐融合到一起,在兩者之間遊刃有餘,就是“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要探討的。

    誤解也是正解

    其實我們不用太在意《論語》原文的意思,因為時代在改變、人的出路在改變、語意也在改變,現代人不已出仕為人生唯一目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什麼都可以有一番成就,只要你能做到“優”。

    所以,把優理解為優秀,把“學而優則仕”理解成學習好了才能有出路,以當今人的現實生活來說,更為貼切。

    實際上,不僅現代人把這句話當做勸學來理解,古人也以此來勸學,比如《千字文》中就有“學優登仕,攝職從政”的說法。《千字文》是中國傳統的啟蒙讀物,正是教育小朋友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成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價格實惠,還很好喝的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