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優啪旅視

    我去過兩次莫高窟,每一次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進去參觀,只能看到可以開放的一些區域,不能拍照,不能近距離的長時間觀看,更不能觸控和用強光去照射,這些都是出於對古代文物的保護。

    既然是文物,那一定是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珍寶,我們現在看到的圖片非常漂亮,那是經過後期加工過的,而現實情況是色彩經過千百年的洗禮,已經變得斑斑駁駁,色彩暗淡無光的了。

    所以,敦煌文化寶藏要重獲新生,第一個首要的任務就是要保護和以舊修舊

    保護好,修繕好了,我們才能以更好的方式方法去多渠道展示。

    我們可以從壁畫的藝術性上細分:

    舞蹈類色彩類材料類化學類歷史類人文類器樂類民俗類影視類

    文化類。。。。。。。

    透過不同細分類別,舉辦各種學術研究和推廣

    透過不同媒介推廣

    透過不同層次的分享

    透過不同方向的挖掘

    透過不同領域的共同的開發和利用

  • 2 # 大袁印象

    絲綢之路話古今

    敦煌,於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立河西四郡時正式得名。東漢應邵註釋認為:“敦,大也,煌,盛也。”唐《元和郡縣圖志》解釋說:“敦,大也,以其開廣西域,故以盛名。”裴矩也在《西域記》中說過,去西域道路有三,“發自敦煌”“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潘絜茲工筆畫《飛天》作品欣賞

    自公元366年,樂樽和尚在莫高窟開鑿第一個洞窟至今,難以計數的工匠、畫師,將絲綢商旅、舞樂繁華,輔以極富創造力的線條與色彩,凝刻在了穿越時空的歷史走廊裡。後經歷代興建,加之唐時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盛極一時。

    歷經滄桑歲月,敦煌成為中西文化的薈萃之地,敦煌文化也因此成為中華文明開放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命運多舛存寶庫

    遺憾的是,後世朝代更替,至明代莫高窟近乎被世人遺忘。沉寂多年,莫高窟再次吸引世人目光已是清末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忙於割地賠款的晚清政府並未引起重視,倒是外國掠奪者把一箱箱中國的文化瑰寶偷運出境,掠至西方,令中華有識之士極為憤慨。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出現了許多與敦煌學有關的書籍與機構,成果頗多。1931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刊行,集數年編纂、眾人之力而成的《敦煌劫餘錄》就是其中的代表。

    敦煌研究院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1950年改組為敦煌文物研究所,並針對莫高窟壁畫和彩塑病害、崖體風化和坍塌、風沙侵蝕等嚴重威脅文物安全的問題,開始了初步搶救性保護。1961年,莫高窟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擴建為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是敦煌學研究的科研單位,也是保護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和其它文物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同時,還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遊接待單位。

    在2019年7月底,第四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第九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開幕

    千年傳承“供養人”

    在敦煌石窟壁畫中,除了眾多佛國世界的人物,還有數不清的世俗面孔,他們即是在敦煌出資開窟者,被稱為“供養人”。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個朝代,僅莫高窟裡的供養人畫像超過900個。

    保護敦煌文化寶藏,不僅是近代以來中國許多有識之士的自覺行動,更是關乎國家歷史和民族文化傳承的大事。歷代“供養人”的堅守和創新,在搶救、儲存、研究敦煌文化的歷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

    2018年9月26日晚,20位最具典型服飾特徵的古代敦煌壁畫中的“供養人”模特,穿越而來,走上T臺秀時裝,生動還原了敦煌壁畫中的供養人形象。馮志軍攝

    敦煌研究院在全國率先制定了文物專項保護條例和保護總體規劃,讓莫高窟有了專項法規的“護身符”。同時,分析研究塑像、壁畫的製作材料和病害機理,保護修復了大量彩塑、壁畫,形成了一整套科學保護規範。

    70年多年過去,敦煌研究院也從最早的10人團隊,發展到如今1281人的隊伍,歷經4代“供養人”的接力,負責起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慶陽北石窟寺的管理和保護。

    窟粉進階講解員

    如今的莫高窟,高峰時,每天接待超過1萬八千人的遊客,而石窟壁畫也開始以流行時尚的姿態,走進年輕人的生活。敦煌石窟包羅永珍,譽滿全球,近年來更是圈粉無數。

    在敦煌研究院裡,粉絲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稱呼——“窟粉”。這些窟粉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

    窟粉中,大部分是年輕人。他們對敦煌石窟的痴迷,異乎尋常。“為了學習到洞窟的內容,窟粉們常常不惜一切代價,來洞窟來十幾遍、幾十遍。看展覽,看幾個月。”

    2016年3月8日,敦煌研究院以“大唐女神範兒”為主題披露了莫高窟中關於女性題材的經典壁畫,揭秘唐朝女子“群像”,反映女性在唐代具有相當的社會地位。

    而為了滿足意猶未盡的窟粉,讓他們學到更多的東西,敦煌研究院有時候還會辦一些小的聚會,講解員會開一些小直播。這樣良性的互動過程中,有些窟粉因為痴迷壁畫,直接選擇進入敦煌研究院工作。

    涅槃重生“九色鹿”

    “本生”(巴利文Jataka)是講述釋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根據古代印度的輪迴轉生和業報觀念,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降生為各種聖人賢者、仁禽義獸,積累了無數次轉生的善行,最終才修成正果,成為佛陀。這些多半創作於公元前數世紀的本生故事,主要來源於印度長期流傳的寓言、神話、民間傳說等。佛教創立初期,為弘揚佛法,爭取信眾,對這些民眾耳熟能詳的題材加以吸收、改造和利用。根據本生故事編撰而成的佛經稱《本生經》,繪製成影象謂《本生圖》。

    敦煌壁畫《鹿王本生》

    《九色鹿》動畫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根據敦煌壁畫《鹿王本生》故事改編的。1980年夏天,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九色鹿團隊花了兩個月時間由上海出發,沿著絲綢之路從東到西到了敦煌。對著豐富絢麗的壁畫,團隊人員臨摹了五大本速寫。5個主創人員在敦煌的千佛洞裡呆了整整23天,任務就是要完成九色鹿動畫片中所有背景場景的設計。那時條件艱苦,並且需要靠手繪,只為將九色鹿形象以最真實、生動的形式呈現在電影熒幕前。整個九色鹿雖只有24分鐘,但為此創作設計了200餘幅場景 。用敦煌壁畫的形式,結合中國古代佛教繪畫的風格,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這部實在太過經典,絕美的畫面每次看都會被震到,堪稱完美的藝術品。

    《九色鹿》動畫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根據敦煌壁畫《鹿王本生》故事改編的。

    數字敦煌化“永生”

    敦煌作為“一帶一路”中的重要支點,與莫高窟在其中的地位密不可分。開拓性地建立數字檔案,讓莫高窟以數字化的方式“永生”。

    他們建立了敦煌石窟數字檔案,完成了敦煌石窟135個洞窟的數字化。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30個經典洞窟的高畫質數字影象及虛擬漫遊體驗節目正式上網;2017年,“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正式開通。全球網友都可登入欣賞石窟內部文物的高畫質影象,還可以進行VR虛擬現實體驗。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

    同時,敦煌研究院立足於“科技+文化”的基礎策略,以最新科技和泛娛樂文化生態,與敦煌科研成果深入合作,從遊戲、動漫、旅遊、音樂、雲、AR/VR技術六大維度推進,保護、傳承、活化敦煌的傳統文化的同時,賦能經典傳統文化,推動“數字絲路”上的傳統文化保護與交流,探索把傳統文化與網際網路有機結合,形成網際網路時代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模式,並進行創新的演繹,讓中國的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有更多機會展現在年輕人的面前。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參觀體驗“解碼敦煌——數字絲路文化展”。鍾欣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些從鬥魚出走的主播都說是鬥魚欠薪,其他平臺出走的都很少說是欠薪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