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網際網路指北

    進入5月,中國產手機市場迎來了每年例行的新機潮,包括錘子、一加、小米、榮耀、魅族、VIVO等主流品牌都在這個檔期內召開了新品釋出會,而OPPO也在6月1日當天官宣Find系列迴歸。

    不過讓人頗有些“違和感”的是,除了調性和受眾很獨特的美圖外,大部分品牌都將主推資源集中在了中端產品線,反倒是常常被人們定位於“營銷為王”的OPPO選擇了延續高階產品線,在Find系列上推出了新品。

    這不由得讓人們想起“千元機革命”到來之前的2013年。當時隨著三星股價的大幅下跌、IDG調研中全球智慧手機售價的持續下降、蘋果推出廉價版iPhone計劃等一系列事件,行業媒體開始紛紛預測“高階手機市場即將悲劇”。

    但在集體看衰的五年後,手機市場的佈局似乎正呈現一種截然相反的態勢:高階手機不但依舊是一條值得保留的產品線,甚至已經成為手機廠商追求生態完整的必修課。

    或許我們真的誤解“高階機”了。

    定義上的誤解:技術高階>價格高階

    人們對於高階機的誤解,首先來自於產品定義上向“高售價”的看齊,而且這種看齊還不僅流行在普通消費者的語境當中,行業語境中也不乏類似的簡單粗暴:

    比如2016年,尼爾森智慧裝置份額監測平臺透過“中國手機市場中2000元以上機型的整體份額達到47.59%”的資料變化,順利推匯出了“消費升級趨勢拉動了消費者對中高階機的需求”;而到了2017年,在做出“2016年持有2000元手機預算的消費者,將在下部手機的預購花費提高500-1000元”的預測後,賽諾還推出了“針對4000元以上價格段”的手機產品份額趨勢報告。

    你看,這種高階手機判斷標準,是不是約等於人們日益增長的購買力?

    當然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成行業對市場的一種引導手段。尤其是當社交平臺上類似“蘋果手機成本價僅XXX,售價居然XXXX”的言論依然有深厚傳播土壤的情況下,如果能首先讓消費者們形成“技術溢價”的認可,其實有利於形成科技類產品需要的健康環境。

    但無論如何,“高定價手機”是不能和“高階手機”劃等號的。

    因為具體到一款產品的定價策略,技術知識影響定價最終成型的導向因素之一,設計、物料、物流、市場環境等因素都會參與其中,例如著名奢侈手機品牌Vertu的高定價之所以能夠得到一部分消費群體的認可,很大程度上來自於Frank Nuovo設計所帶來的溢價。

    但也正如Vertu過於依賴“品牌驅動”,最終讓自己的產品屬性更偏向於“奢侈品”,對於絕大多數市場導向的手機來說,其在大眾應用場景中最核心的角色是通訊、是接入移動網際網路服務的硬體平臺,也就決定了手機最適合走的高階路線就是“技術高階”。

    使用者上的誤解:需求高階>消費高階

    人們對高階機的第二個誤解,來自於對“使用者和消費者”概念的混淆,讓產品線往往被當做“高溢價賺錢工具”。

    其實按照經濟學的定義,只要出於滿足生活需求而發生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社會個體,就可以在市場活動中被稱作“消費者”——而要從消費者轉化為使用者,則需要與產品完成更加立體的互動,郭德綱的“老和部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當年德雲社初生的時候,不僅遠遠沒有如今能完成“世界巡演”的票房號召力,還一度“收入微薄”到需要郭德綱去安徽衛視等電視欄目上頻繁走穴,來維持日常運營開銷。

    但窘迫並不是因為德雲社的學藝不精,而是隨著電視的普及,大眾市場更青睞節奏更快、表現力更豐富的小品,重在語言表演的相聲則變得守舊舊、聽不懂、“只會耍嘴皮子”,埋沒了不少質量上佳但深埋劇場的優秀作品。

    所以當郭德綱看到他的粉絲“老和部隊”在劇場裡自發錄製相聲,並上傳到影片網站上進行傳播時,他的第一反應並不是“維權”而是鼓勵大家“多錄音上傳”到網上,甚至有坊間傳聞稱“郭德綱自己也上傳了很多段”。

    類似的例子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有高喊“索尼大法好”的年輕人、被稱為“小米發燒友”的年輕人、活躍在“魅族技術論壇”裡的年輕人、把“劍網三放大為古風圈”的年輕人、還有在“B站上把元首、丞相、炮叔們都做成鬼畜素材”的年輕人。

    總之,一個人能夠被定義為某種產品/服務的受眾,那麼產生消費的驅動力不是主觀的“情緒”、“身份標籤”、“消費習慣”,而是更加穩定、客觀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者”在市場經濟中實際上也在行使“充分發揮產品的使用價值、在深度體驗後給予生產者反饋”的職能——這些都是“圖新鮮”、“蹭熱點”、“撐面子”等原因產生的消費行為所難以完成的。

    具體到高階手機市場,使用者群像則大體可以歸納為:在通訊功能的基礎之上,對手機有著更加豐富的使用場景;能夠維持較長的裝置使用時間;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足夠多的手機使用經歷;有一定的手機理論基礎。

    以這樣的使用者群像作為市場基礎,再去做“高溢價的賺錢”反而會成為一筆不划算的買賣。

    還原價值:實驗室與市場的中轉站

    2011年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代言的OPPO Find,是OPPO高階機產品線邁出的第一步。

    在當時第三方輸入應用還沒有得到成熟開發,輸入效率已經明顯干擾手機使用體驗的大背景下,OPPO頗具想象力地把“全鍵盤”作為解決方案,應用到了手機物料的設計當中。

    要知道彼時的“全鍵盤雙熊”,諾基亞N系列以及黑莓已經開始全方位地走向下坡路。敢於進行重新結構的實驗,顯然是中低端產品線和其使用者群所無法勝任的職責。

    到了2012年的OPPO Finder,當年他們產品團隊透過內外雙層不鏽鋼骨架的結構,實驗性地將機身厚度壓縮到了6.65mm,為之後主力機型的“超薄機身”積累下了足夠多的實踐經驗。

    到了2014年,OPPO 一方面順應4GLTE的普及,在大部分機型上加入了對4G網路的支援,並且在find7上對4G網路在“網速之外”的需求上進行了更多的探索,比如全球首款搭載超清畫質技術的智慧手機(對應單張照片畫素增加、網路傳輸狀況的最佳化)、首款配備VOOC閃充的智慧手機(對應智慧手機應用功能的拓展)等等。

    更值得注意的一個大背景是,OPPO從2012年開始大幅度地提升了專利的申請量,到2015年10月份開始連續10個月進入到國內企業專利申請量TOP10排行榜之中——這不由得讓人們想起《鋼鐵俠1》裡的一個經典鏡頭:

    充滿正義感的女記者質問託尼-斯塔克,與其花那麼多錢去研究軍火,為什麼不慷慨地去幫助那些窮人。而斯塔克面無表情地告訴她,你們這次採訪所用到的手機、電腦、網際網路,最早都是最尖端的軍事科技——這個片段其實可以用來解釋,一條產品線選擇“高階化”的原因:

    對於品牌來說,高階機是一個新技術走出實驗室的完美落地平臺;而對於高階機的精準使用者來說,他們在滿足自身使用需求的同時,也是檢驗新技術最好的測試團隊。

    所以我們有理由期待OPPO find系列的這次迴歸。畢竟手機行業的競爭,早已經不再是尋求使用者增強的單賽道——而從現在的行業影響力來看,OPPO也最適合成為那個留住手機“數碼產品”屬性的發力者。

    而關於“高階機”到底是什麼,我們也因此獲得了兩個答案:

    在一個手機品牌的完整生態內,“高階機”存在價值其實在於形成“技術”和“市場”的互補關係;

    而以OPPO Find系列為代表的具體產品,則充當了創意與大眾市場之間交流的媒介,最終讓好的產品得到認可,為一個行業的再繁榮敲響了前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在三國中,有誰能比上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