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雄3271

    在我看來,桃花和荷花各有精彩,應該是平分秋色。桃花多情,顏色更入情色三分。印象深刻的佳句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友誼之情,沒一絲花心吧!今年不識桃花面,桃花依舊笑春風。這也是一種有緣無份的感情感概!所以帶桃花色彩的應該是青春活力的。桃花粉色了一大片了。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不知從何說起,什麼桃色新聞了,桃花眼了,眶水汪汪就是好色這從何說起,就算是也是“食色,性也!”封建思想嚴重吧!男主思想嚴重。至於荷花,從“愛蓮說”開始自命清高了。出淤泥而不染。很符合封建仕大夫的心意,更符合儒釋道教化之道。時代進步了,有美境就欣賞吧!別分高低,你偏愛我沒法。

  • 2 # KNIFE耐夫

    蓮花是如何打敗桃花成為古典詩詞的愛情花的?

    在古詩詞中,最早的愛情花是桃花。

    即便只讀過很少幾篇《詩經》的人,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鮮豔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尤其是“灼灼”二字,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

    想象一下,千年以前,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風從桃林中穿過,搖曳著豔麗的桃花,一個少女款款走來,兩頰緋紅,面容嬌羞,枝上花,花下人,可惜顏色俱青春。你甚至可以聽到女子的心聲:“今天我要嫁給你啦,今天我要嫁給你啦......”

    桃花代言愛情的文壇地位自此奠定!

    詩經中也有荷花出現: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國風.鄭國風.山有扶蘇》“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國風.陳風.澤陂》

    但都是借景,也算是歷代荷花詩詞濫觴。此時的荷花,還沒有跟美女和愛情扯上關係。

    到了魏晉南北朝,兩朵花的人設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

    先是東晉的陶淵明寫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成功地把桃花引入歧途,成了世外隱居的專用花。後世很多詩人寫桃花,都暗含了這層意思。比如李白的《山中答俗人問》: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裡的桃花用的就是陶淵明的典故。

    這樣一來,桃花的寓意開始有了重大分化。

    大概一百年後,南朝梁武帝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其中有《採蓮曲》,自此,《採蓮曲》開始盛行。

    “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南朝梁蕭綱《採蓮曲》“金槳木蘭船,戲採江南蓮。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南朝梁劉孝威《採蓮曲》“開門郎不至,出門採紅蓮。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南北朝《西洲曲》

    採蓮成了愛慕與思念的一種表達方式。

    此消彼長,蓮花開始佔了上風。

    桃花的地位崩塌,是在唐朝。

    李白率先下手,砍了桃花一刀:

    “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你說松樹堅貞沒關係,偏要拿桃花做反襯,真是吃飽了撐的!

    杜甫砍第二刀:

    “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這一下,把桃花直接從雲端斬落到了塵埃,變成輕薄不自重的代名詞了。後人紛紛效仿: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輕薄桃花隨水去,轉教飛絮伴劉郎。”——張鴻(唐)

    “最嫌他、無數輕薄桃花,推不去,偏守定、東風一處。”——周紫芝(宋)

    白居易湊熱鬧,上來砍第三刀: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他拿桃花跟牡丹花比,說王母的桃花又細又不香。天上的桃花都被貶低了,何況人間的桃花。

    牆倒眾人推,劉禹錫舉起第四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從其所寄託的意思看,桃花象徵那些攀附權貴的小人。從美人變成小人,桃花有苦說不出啊。

    李賀不甘落後,砍下第五刀: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桃花成了對紅顏薄命的憂傷和隱喻。後人效仿此意的大有人在:

    “風急桃花也似愁,點點飛紅雨。”——宋代如晦《楚天遙過清江引有意送春歸》“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宋代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幾刀下來,桃花鮮顏面盡失。雖然崔護為它換回了一些面子,但已無濟於事。

    崔護的《題都城南莊》還是很給力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流傳甚廣,而且在以後的詩詞中也累見其痕跡。比如:“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晏幾道《御街行》);再如:“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華《瑞鶴仙》)。後來人們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與桃花相輝映,但是,已經不再象“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那樣快樂、那樣令人心花怒放了,而是象徵所愛慕而不能再見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產生的悵惘心情。

    相比之下,蓮花的地位步步高昇。《採蓮曲》在唐朝更加發揚光大,成為一種時尚。詩人對蓮花的寵愛,讓桃花自慚形穢。

    王昌齡《採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嬌豔的蓮花似乎都朝著採蓮女美麗的臉龐開放,明寫蓮花,實則寫人之美,採蓮女的美麗,不是閉月羞花式的驚豔,而是如Sunny般健康溫暖,似乎能催開滿池的荷花。

    李白《採蓮曲》若耶溪傍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美麗的採蓮女三三倆倆採蓮子。隔著荷花共人笑語,人面荷花相映紅。Sunny照耀採蓮女的新妝,水底也顯現一片光明。風吹起,衣袂空中舉,荷香體香共飄蕩。

    在李白的筆下,採蓮女明豔、活潑、大方的形象, 哪個男人見了不心搖神曳!

    白居易的《採蓮曲》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這首詩寫採蓮少女的初戀情態,喜悅而嬌羞,如聞紙上有人,呼之欲出。少女欲語低頭的羞澀神態,以及搔頭落水的細節描寫,都自然逼真,意味無窮。

    李商隱的《贈荷花》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讚美高潔脫俗、不媚於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這首詩,卻吟詠了荷葉荷花“任天真”的品質,藉以歌頌真誠而不虛偽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寫花,又是寫人。處世需要任天真,愛情也需要任天真!

    皇甫松《採蓮子》船動湖光灩灩秋,貪看年少信船流。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小船掀動了滿湖風光,採蓮女痴情貪看年輕人,讓小船任意飄流。突然,無緣無故地向少年隔船拋丟蓮子,可是被遠處的人看見,她大半天還在害羞。

    這種大膽無邪的目光和“信船流”的痴情憨態,把採蓮女純真熱情的鮮明個性和對愛情的灼烈渴求,表現得神形畢肖。“蓮”諧音“憐”,有愛戀之意。採蓮女採用了傳統的諧音包含的雙關隱語,巧妙地表露自己的情思。

    至此,勝負已經分曉,蓮花成功逆襲,成為詩詞的愛情花。

    蓮花之所以能打敗桃花,除了詩人的推波助瀾,深層次的原因在於,蓮花更具有愛情的豐富蘊涵。

    蓮花莖上有刺,這跟西方人的愛情花薔薇、玫瑰一樣,想摘花的時候常常被刺得鮮血點點,這大概就是最適切的愛情經驗的寫照。唐朝的孟遲就寫道:

    “蓮莖有刺不成折,盡日隔岸空看花”

    嬌豔的美女,只能遠遠欣賞。

    蓮花的“蓮”字雙關著“憐愛”,蓮藕的“藕”字雙關配偶的“偶”,所以晉代的樂府就有“下有並根藕,上生並頭蓮”,並根並頭寓有連理枝、比翼鳥,

    蓮的根是藕,藕是深藏在泥底的,和少女的期待的愛情一樣,也是深藏在心底的。

    藕是有節的,也正象徵著愛情的“貞節德操”。

    藕中又有絲,絲又相關著相思。

    蓮蓬又稱蓮房,房在字義上雙關“新房”

    加之採蓮的採雙關著理睬,所以採蓮復採蓮,就象徵著努力的追求。

    所以,蓮花,真的渾身都是愛情。

    與之相比,桃花只能甘拜下風,退位讓賢了。

  • 3 # 綠州楊坤223

    桃花:妖豔迷人,風情萬種,過於章顯,曇花一現,開放時間短。

    蓮花則不然,出淤泥而不染,含苞待放,潔身自愛,所以打敗了桃花,成為詩詞裡的愛情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烏飯盆景怎麼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