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質躍
-
2 # 小奔說史
這個題目問得很大,五胡亂華時期,除了廣泛居住於各地的漢族以外,其他五個胡族都是以區域性聚居為主。
五胡,包括匈奴、鮮卑、羯、氐、羌。
第一、匈奴:聚居。歷經西漢東漢的多次打擊後,曾長期禍患北疆的匈奴先後南下,歸附東漢,並被安置在河套地區。東漢永平二年,即公元90年,南遷的匈奴規模已經很大,“領戶三萬四千,口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勝兵五萬一百七十。”
到了三國時期,匈奴的核心部分居住於今天山西省呂梁地區,包括今天的汾陽、祁縣、隰縣、忻州和文水縣,所以當時漢人稱呼匈奴為“幷州胡”。
此外,在陝西陝北地區也有南匈奴聚居。
第二、氐人:聚居——散居——聚居——大規模散居。根據《魏書》記載,氐人人口眾多,在秦漢時期廣泛分佈於岐山、隴山以南,漢川以西的地域,即今天的甘肅省、陝西南部到四川及重慶北部。
和早期遊牧,南下定居的匈奴不一樣,氐人一直是定居民族,他們住在板屋中,從事農業和畜牧業。
西漢武帝時期設定的武都郡,一直都是氐人最重要最著名的聚居區。
三國鼎立期間,氐人聚居的區域正好夾在蜀國和魏國之間,出於擔心氐人的人口資源被蜀漢利用的擔心,曹操先後多次強行把氐人遷入關中及隴右地區,“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
不僅如此,曹操還把武都郡也遷徙至內地。
由此導致大量氐人散居於關中及隴右地區,與漢人大規模雜居。
石勒的後趙國時期,一度遷徙十萬多氐人前往鄴城,並安置於枋頭(今天的河南浚縣)。
後趙國滅亡後,氐人再次殺回關中,並建立了強大的前秦。
不過,苻堅在位期間,為了有效控制廣袤的國土,採取了類似西周分封制的辦法,再次遷徙大量氐人前往關東各地鎮守。
包括鄴城、幽州、平州、平城、薊城、晉陽等地,據估計,外遷的氐人規模可能不小於六十萬人之多。
隨著前秦的滅亡,氐人最終消失在北方中國。
第三、羌人:散居——聚居。羌人是中國西部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按照《後漢書》的記載,羌人依黃河而居,最早聚居於今天青海境內的黃河兩岸,後來逐漸分佈在黃河、賜支河、湟河三河之間的地區。
羌人最初以射獵為生,後來學到了農耕與畜牧養殖。
東漢時期,人口日益增多的羌人與東漢之間爆發了長達百年的戰爭,為了消除羌人的威脅,東漢採取了將羌人內遷的政策。
其中,東漢核心統治區域,關中(三輔)地區就成了羌人的主要安置地,比如東漢名將馬援擊敗羌人後,東漢政府就安置遷徙來的羌人於天水(今天的甘肅通渭)、隴西(今天的甘肅臨洮)和扶風(今天的陝西興平)。
此後,內遷羌人成為東漢政府的常用手段,每一次東漢軍隊平定羌人之後,總要遷徙不少羌人到關中地區。
建武九年,即公元33年,班彪在上奏皇帝的文章中,就提到“今涼州部皆有降羌,與漢人雜處。”
到五胡亂華爆發之前的西晉,關中地區以氐人、羌人為核心的“戎狄”已經到了驚人的規模。
因此,江統在著名的《徙戎論》中憂慮地描繪了關中地區“戎狄”人口的繁盛:“關中之人,百萬餘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
可惜的是,江統的遠見卓識,當時不被人所理解。
羌人建立的後秦滅亡後,遺留下來的羌人平民依舊住在關隴地區,一直到唐朝,著名詩人杜甫還有關於“羌村”的詩篇。
第四、鮮卑:散居——聚居。古代鮮卑人發源於大興安嶺的北段,生活在長白山、黑龍江一帶。東漢時期,鮮卑部落仰慕漢人文明,逐步向漢朝邊塞地區靠攏。
北匈奴西逃後,遺留下來的十萬多部落,全部融入鮮卑。最晚到漢順帝在位期間,鮮卑人已經達到或者接近百萬人口規模。
他們分佈在漢朝邊境以北,原匈奴故地,即雲中、五原以東一直到遼水,皆為鮮卑控制範圍,號稱“東西萬二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
前秦苻堅統治時,由於擔心難以控制中原地區,曾經遷徙鮮卑四萬餘戶到長安。
當前秦滅亡後,這些鮮卑人又殺回東部。
由於長時間的遷徙擴散,和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統一北方等原因,原先居住於蒙古草原、東北平原的鮮卑人,如同潮水一般,一波一波向南、西南遷入內地,廣泛分佈於山東、新疆、淮河、長江、河套、四川西北等許多地方。
第五、羯:散居——聚居——徹底滅亡。羯人是中國歷史上曇花一現的種族,它的興起和滅亡都非常迅速,由於遭到了大規模屠殺,甚至沒有留下太多痕跡。以至於今天的歷史學者,根本搞不清楚羯族的成分,有匈奴、月氏人,西域胡,白種塞人等多種說法。
西晉時期,羯人地位比較低下,生活貧困,主要從事農業、傭工,奴隸、士兵等。
羯人石勒建立後趙之後,將許多羯人遷徙到鄴城居住,並給他們高人一等的超國民待遇。
沒想到的是,隨著後趙的滅亡,集中居住在鄴城的羯人遭到了滅頂之災。
冉閔的一道《殺胡令》,最終導致二十萬羯人被屠殺。
至此以後,羯人幾乎消失殆盡。
最後,說說多災多難的漢人:南遷一部分、被殺大部分。漢人是中國土地的主人,曾經廣泛居住於從黃河到長江的大片國土上,然而五胡亂華卻徹底改變了北方中國的人口、風俗和文化。
五胡亂華時期,是漢人所經歷的一場空前的,慘絕人寰的大災難,也促成了中國歷史上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晉書·王導傳》中曾經描寫這段歷史:“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意思就是,南遷的人超過了半數。
根據今天的估計,南遷的漢人總數累計大約90萬,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六分之一。
至於那些沒能力或者來不及南遷的漢人,命運則很悲慘,除了少部分躲在塢堡中避難,或者遷徙遼東的漢人以外,大部分淪為“兩腳羊”,遭到了可怕的屠殺。
以至於《晉書》稱之為開天闢地以來都沒有的”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史稱“白骨蔽野,百無一存。”
以上就是五胡亂華時期,主要民族的居住情況,其他小的,就不一一介紹了。
-
3 # 與風互語
我是這樣想的,應該是區域性居住,如果是在一起混居的話,因該互相溶合了,也不致於發生那麼嚴重的亂華形為,在一個生產和生活方式不同是不可能集中居住的,放牧的和種田的那是倆種不同的生產和作業方式,是不可能居住生活在一起的。
回覆列表
顯然是區域性居住。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時期也就是從此開始的,五胡亂華也算是個典型的標誌。五胡亂華,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氐和羌這五個少數民族,都是中原西北部的少數民族,這些遊牧民族基本上應都處於奴隸社會時期,屬於遊牧部落聯盟的形式。
兩晉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入侵漢族中原封建文明之所以得逞也主要是中原的西晉王朝衰弱空虛,內部朋黨之爭,“八王之亂”造成國力衰微,這樣邊疆的胡人才乘虛而入,於是便大規模的南下燒殺搶掠,相繼建立起了胡人國家而造成與中華正統政權對峙,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開啟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開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而這時恰是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時期。這些遊牧民族錯綜複雜,政權頻繁更替,西遷的西牽,和漢族議和的議和,隨時間推移,後來有一部分透過通婚、遷居、通商、定居等等慢慢地融入到漢及其他民族中去了。雖然歷來有貴中華賤夷狄的大漢民族風氣,但是,歷經五代十國後到隋朝一統時民族已經融合雜居的現象普遍存在,至唐朝時,有著半個鮮卑血統的李世民,又一舉打破了貴中華賤夷狄的風氣,實行多元開放包容,民族平等的政策,這時才更促進了多民族的集中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