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間集鳳鸞

    實力

    蘇聯的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都遠遠多於德國。雖說百萬確實很多,但是對於保衛自己祖國的蘇聯來說,哪怕千萬也在所不惜。畢竟當時蘇聯人口已經上億,而且都抱有戰勝德國的信念!

    德國雖然在裝備質量和單兵素質上十分強悍,對蘇聯來說以一敵十都不為過。但是這樣強的單兵死一個少一個。

    蘇軍都知道拖死德軍一個人,勝利就靠近自己一分!雖然人口代價更多但是為了勝利,我想每一個蘇軍都在所不惜!

    戰鬥意志

    蘇軍是防守方,自己最重要的城市都面臨著被摧毀!

    按照毛子自己的話說:毛子雖大,但是已經無路可退...

    按照孫武的說法:置之死地而後生。把士兵放在必死的絕境就會激發他們向死而生的勇氣!

    當一方對勝利的渴望如此之大,而另外一方已經出現反戰和崩盤的情況,那對於渴望勝利的一方來說,哪怕傾盡全國之力也無所畏懼!

    看看,無數蘇聯婦女也走上戰場,對付德軍的進攻,蘇聯的反擊是每一個人的事!

    戰爭能力

    來自盟友的反擊,和盟友源源不斷的物資補給,對於蘇軍而言,他們是在保護自己的家,朋友雖然一時半會兒沒法到你家幫你,但是還是在不斷的給你送武器!

    而惡霸就在你家門口拆家,你能忍?

    你看看那麼多被亡國的國家都在不停的反抗,你的首都還在,何懼!

  • 2 # 第一武器

    二戰的蘇德戰場可謂是空前激烈,德軍幾乎60%的坦克裝甲車都被運抵蘇德戰場前線。初期,德軍利用偷襲的方式,成功撬開蘇聯的大門,利用坦克裝甲車集團化動作,強勢進攻俄羅斯最重要的城市,包括斯大林格勒和列寧格勒相繼遭受威脅,這對整個蘇聯來說,無疑已經到生死關頭的狀態。

    雖然蘇聯領土廣闊,但是東部有日本威脅,而西部德軍數百萬部隊的攻擊也到了緊急關頭。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聯人終於爆發強悍的作戰意志,加上當時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氣,直接令戰役發生扭轉性變化。同時,德軍當時仍然面臨資源短裙和棉衣無法供應等問題,導致很多德軍在惡劣天氣下被凍死。而蘇聯則依靠龐大的後方資源,不斷製造令人咂舌數量的T34坦克,終於讓蘇聯成功打出反擊,最終反攻入德國首都柏林。

  • 3 # 聖豬明

    美英插手,特別是美國佬坦克給了五萬多輛,卡車五十多萬輛,拖拉機生產線(可以生產T34)N條,飛機近萬架,毛子丟失裝備迅速彌補回來,還有源源不斷供血,所以越打血越多,另外毛子前期雖然損失四百多萬部隊,但毛子這個民族兇悍驃韌,民族意志極為驍勇好戰,加以早早進入工業革命,工業人口眾多,國家軍事潛力極大,在斯大林鐵血領導下,國家極度有序執行,大量民眾轉化為陸軍(恐怕前前後後有倆千多萬步兵)在以朱可夫為首新生代天才將領指揮下,藉著英美補血,廣闊縱深戰場,冰冷天氣,很快耗盡德軍精銳。

  • 4 # 銳度何老師

    說句殘忍的話,實際上在戰爭中,死了多少人,只是一支軍隊的次要損失,它主要的損失是:裝備。東西比人值錢。

    像古代的中原王朝,往往都是打了一次敗仗,就是多少年一蹶不振。所謂丟盔棄甲,你逃跑的時候,得把幾十斤的盔甲扔掉,不然你也跑不動。沒跑了的,自然是連人都搭進去了。你損失十萬人好辦,回頭全國的青壯年再召集一下,也就湊夠了。但損失了10萬鎧甲這可要了命了。這些鎧甲再打造,那得個十年八年,還有刀槍弓箭呢。戰車戰船呢,攻城器械呢......你不都得造嘛。

    敦刻爾克,英軍撤走了30多萬的部隊。但是,這些部隊也已經沒戰鬥力了。因為他們的重灌備都扔給了德軍。英國撤走的人,經過幾年的補充,這才重新恢復了戰鬥力。淞滬會戰,國軍陣亡30萬。這個數值遠低於蘇聯的損失。但是,從那以後基本上就沒有戰鬥力了。再招30萬的兵容易,上哪再找這30萬人的裝備呀?

    後期的遠征軍在印度經過訓練,美式裝備到位了,打日本人根本不在話下。

    現在,要是把美國的衛星、航母、核彈基地、雷達、指揮司令部、海軍、空軍、陸軍這些裝備都給他摧毀了。就不用打了,再想重新建,可以等他20年。

    當年蘇聯為啥在遭到那樣重大的損失之後還能反攻?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它還能源源不斷的拿出來裝備。

    斯大林對希特勒是一直懷有戒心的,簽了互不侵犯條約,那也是在給自己爭取時間。在戰爭爆發的前夜,蘇聯已經把很多的工廠搬到了大後方,這就保證了他的武器裝備能正常生產。

    其他國家是人還有,裝備沒了。但蘇聯是隻要有裝備,就不愁有人。

    斯大林在全國劃拉出來100萬、200萬、300萬年輕人不成問題。然後還有裝備,那就能打。蔣委員長能劃拉出來1000萬,沒用啊。你把人招來,連步槍都沒有,你招人有啥用?

    正常來講,這個人招來,有裝備,但還得加一個環節:訓練。我之前發過文章說德軍非常重視訓練,還有美軍。而這個訓練的時間,也都是比較漫長的,怎麼你也得訓半年才能打仗。

    但這一點對蘇聯人來講是不存在的,不,你不想訓練。

    蘇聯這個武器的設計思路比較缺德,就是讓士兵不需要怎樣的訓練,拿過來就能上戰場。

    德軍普通士兵拿的是栓動長步槍,射擊瞄準,這需要訓練。而且他的步兵班是以機槍為中心,這就需要整個班的配合。這就更需要訓練。但蘇軍後期就是人手一支波波沙,瞄準,不需要。配合,不存在。幾萬人坐著坦克衝上去,跑到德軍面前,三米之內,一梭子撂倒。我這一個西伯利亞農夫,拿著衝鋒槍,衝到跟前,就算這一下子緊張了,把彈鼓裡的子彈都打出去,打死一個經過長期訓練的德軍,那也是賺了。

    坦克手,會開拖拉機不?會就行。培養坦克手,也就幾個小時。步兵?步兵還用訓嗎?戰友之間告訴一下就算培訓了。

    蘇聯武器的設計理念也是簡單實用。非常方便於大規模生產,快速生產。德華人生產出一臺賓士級坦克,俄華人就能生產出八臺拖拉機級坦克。反正我們的坦克手本身也喜歡拖拉機,開著還順手。

    蘇聯為什麼最後贏得了勝利:

    首先他有人的資源。但是這一點,一般國家也都具備。大多數國家都不缺人。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能為這些人提供基本上夠用的武器裝備。這就保證了戰鬥力。

    他的裝備簡單實用,不需要長期的訓練就能掌握。他的戰術其實也是走的不訓練的路子。迅速衝上去......

  • 5 # 精英出鞘

    首先問答問題,蘇聯人能夠持續得在莫斯科開展反攻,主要是其有三大有利因素,同時這也是德華人在最初開戰前後忽視的,最終導致了後者敗北而歸。

    眾所周知,巴巴羅薩計劃開打後,德軍可謂所向披靡,在相繼吃掉了蘇聯陸軍的大批集團軍後,其兵鋒已逼近莫斯科一線,只要再推進幾十公里,克里姆林宮就將淪落在無盡的戰火中,更別提當時已有德機對該城展開了不間斷空襲。然而,即便在死傷了數百萬大軍後,蘇聯人仍能頑強的在莫斯科以及其他地域展開阻擊,這主要得益於以下三點,也是德華人沒有重視的:

    首先是天氣因素,這點也是今人最津津樂道的,當時德參謀部以及裝甲部隊未能對蘇冬季天氣特徵有足夠掌握,妄圖快速結束戰爭的他們,在戰爭開打的當年冬天就舉步維艱,滴水成冰的氣溫將戰車燃油凍結、寒冷刺骨的大風讓衣物不足計程車兵瑟瑟發抖,根本不是常年在此環境中摸爬滾打的蘇軍的對手。

    其次是蘇聯極深的戰略縱深以及龐大的人口基數,有這樣的後備支撐,即便德軍已狂飆了上千公里,但仍無法全面控制蘇全境,大量的後備軍自遠東調來後,重新充實了薄弱的前線,加之德國的攻擊重點太過分散,因而沒能一舉突破防線。

    最後是對蘇聯整體國力的誤判,儘管經過整頓後蘇軍在戰爭初期戰鬥力較差,經常出現數倍於敵計程車兵被俘的情況,可較好的工業基礎以及兵源補充,使之能夠經歷大挫敗後還能反戈一擊,更何況在諾門坎與日軍的對陣就是最好的例證,卻都未能引起他們的足夠重視。

    總之,橫掃全歐的德華人其實從一開始就選錯了目標,體量不在一個等次、軍事科技卻在一個水平的兩個國家,必定是體量較大的那個獲勝,你們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相信小人的假話,卻不相信老實人的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