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哲學詩畫
-
2 # 路邊的小醬油
很簡單,就是自我認知,主要靠人生的經歷與閱歷。經歷過的越多,總會明白什麼是自己應該做的,遇到事情就能夠產生出對當時的自己而言最正確的選擇,當然正確是個相對的,不是固定與一定的。
-
3 # 國科大科學與人文
沒有什麼絕對正確的認知,但凡號稱絕對真理或宇宙真理的東西,都需要警惕。 現實中,只存在相對正確的認知。所謂相對,是依據一定的認知標準和文化價值而言的。比如中國古代是個傳統的農業社會,以農業為最主要的行業。那時候,要想種好莊稼,依據的就是一個天、地、人三才理論框架,這也是個認知標準和價值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透過對天時、地利與人和之間關係的認知和把握,就能達到種好莊稼的目的。依照現代科學的標準來看,在該體系中,什麼叫天時、什麼叫地利、什麼叫人和,彼此之間如何相互依存和制約,其實並不準確,甚至語焉不詳,但這並不妨礙中國古代成為一個相當成功的農業社會,因為該體系對於傳統農業而言已經足夠好,也可以說依照三才理論所得到的認知就已足夠正確,所以能夠獲得好的結果。但對現代農業和現代社會,這個三才理論就顯得相對粗糙,不能完全用來指導生產活動,當然其中的精神還是值得參考和借鑑。
那麼,(相對)正確的認識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有人認為完全來自實踐活動,這隻答對了一半。實際上,人的正確認識並不純粹來自經驗,因為經驗是感性的,具有複雜和多元化特點,要在繁複的感性經驗中獲得正確的認識,也需要人本身的理性進行篩選和整理,亦即需要依靠人本身所具有的一種理效能力加以分析和判斷。換言之,知識有兩個來源,其一是實踐,也就是感性經驗;其二是人的先天綜合判斷能力,亦即理性。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會感受到每天黑夜白晝的變化,但只有人能夠最終認識到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人不僅具有普遍存在的感性經驗能力,而且具有天生的理性分析判斷能力。因此,正確認識的來源,經驗和理性,缺一不可。至於具體的認知正確與否,前面已經簡要敘述,需要根據具體的標準和價值體系來判斷。
目前對於客觀世界的認知標準,普遍認同的是現代科學體系。因此,就客觀世界的認知而言,符合現代科學的認識,就是相對正確的認識。而在價值方面,則因為文化傳統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總的趨勢是逐漸走向全球一體化。
回覆列表
從來都沒有百分之百正確的選擇,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選擇的努力做好,然後,證明它是正確的
也許,當我們選擇我們認為“正確選擇”的那一刻,我們有千萬個使之成為正確的理由;但當我們認定這個是錯誤選擇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又會有千萬個使之成為“錯誤選擇”的理由呢?
我們似乎一直在處於說服自己與被自己說服的狀態中……
大學畢業時,同時拿到兩個公司的offer,A公司有豐厚的工資,但工作內容是你不喜歡的;B公司的薪水相比A公司差了很多,但工作內容是你完全喜歡的,你會怎麼選擇呢?
你選了A公司,剛開始鬥志滿滿,每天像打了雞血一樣奮鬥,就算工作內容不喜歡,但又有什麼關係呢?誰還不給每月到賬的高薪一點面子呢?於是一個月裡最開心的莫屬發工資那天,其他的工作時間,總覺得心裡哪裡有點擰巴。這時,你心裡會想,如果當初我選擇B公司的話,會不會每天工作起來會非常開心呢?你懷疑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慢慢的變成了從未有過的焦慮感……
終於,你辭職了,重新選擇了目前你認為是非常正確選擇的B公司,然後你開心地入職,剛開始,公司所有的事情都是那麼的可愛,甚至上司的訓斥你也會開心的接受,因為你覺得這是你的經驗“財富”……工資少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誰還不為自己的喜歡付出一點代價呢?此刻的你,拿著之前三分之一的工資,嘴角卻揚起滿意的弧度……
同學聚會,你默默地聽著別人對自己薪水,年收入的“高談闊論”,此刻的你,又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自己放棄高薪,現在追求的所謂的“喜歡的工作”到底意義在哪?你想去買單,但為什麼你始終沒有“勇氣”掏出你的錢包呢?你心裡開始嘲笑現在的自己,因為之前你可是搶著買單的那個人……也許是因為這個月的工資,你要交房租,要給女朋友買上個月已經看好的包包,也許你要……
第二天上班,你開始打量公司的每一個人,從言行到舉止,從髮型到衣品……你在思考著什麼,但很快被上司叫到辦公室,接受“教導”……事後,你平靜的走出公司,開始檢視智聯招聘,因為你現在覺得自己需要一份高薪的工作,下次聚會可以對服務員理直氣壯的說“刷我卡”,下次可以帶女朋友盡情買買買,下次可以帶父母國內國外遊,下次……
你認為之前放棄A選擇B是多麼錯誤又愚蠢的選擇。後來,你跳槽,焦慮,再跳槽,還是焦慮……如此長久迴圈……
人生有那麼多的選擇要自己去做,那麼到底什麼樣的選擇才是正確的呢?又如何才能正確選擇呢?選擇這個生命動作到底是如何做出的呢?
選擇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動作,它會隨參照物的變化而變化。而這個參照物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心情,又或者今天剛好Sunny明媚,微風不躁,而那個人也穿了你恰好喜歡的格子襯衫……
一個寓言很好的詮釋了選擇的苦痛和可悲——
有一天,有個狐狸路過一個葡萄園,它看著又大又圓的葡萄流口水,於是,繞著葡萄園找了一圈入口,才發現了一個小洞。但這個洞對於狐狸來說有點小,進不去,但它又垂涎葡萄的美味,終於,它做了一個選擇,那就是“餓瘦了再進去”。幾天後,狐狸終於餓瘦並且如願的進了葡萄園,它開始盡情的享用葡萄的美味,對於自己聰明的選擇“洋洋得意”。幾天後,它厭倦了葡萄的味道,開始懷念外面培根的香味,所以,它大搖大擺的走到洞口,準備出去,結果,可怕的事情發生了,因為幾天的狂吃,又胖了,這又怎麼出去呢?於是,它又只能餓瘦了再出去……
那對於狐狸的選擇,到底是正確的還是自找苦吃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狐,又安知狐之苦?
認知的不同很難說清楚誰對誰錯,選擇亦是如此。畢竟,沒有一種聲音能夠得到所有人的贊同,同樣,沒有一個選擇能夠得到所有人的認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思維的侷限性。所以,更應該學著辯證地看待問題。
正確的選擇源於正確的認知,但正確的認知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個問題,恐怕我們絞盡腦汁也無法得出完整的答案。因為世界是個海洋,而人僅僅是一滴水,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小船。
一個人最大的狹隘,往往是把自己的理解強加在別人身上,大肆評判他人想法與選擇,把所有問題的答案都用自己的想法來解釋,並且堅信,這是世上唯一的答案和選擇。
生而為人,我們都有自己認知的盲點。所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對於自己的選擇,無愧於心;對於別人的選擇,溫柔以待。
從某個意義上看,狐狸進去的時候,它是快樂的,因為它為了心中的葡萄園,做出了餓瘦的選擇;狐狸出來的時候,它也是幸福的,因為心中又有了美味的培根……
這兩個在人類眼裡看來極其愚蠢的選擇,對於狐狸來說,如果是幸福的選擇就足夠了,因為只有它體會到了這個選擇帶給它的快樂。但問題又出來了,那就是隻有人才會考慮這些,狐狸或其他動植物,是不會也沒有這個能力考慮這些的。這正是人的偉大和苦痛的對立點。因為偉大,造成了我們的苦痛,而選擇和認知也無能例外。
有時,我們會對自己的選擇做出懷疑,甚至懊悔,是因為我們聆聽了過多他人所謂的評判,而忘了我們選擇時的那份初心。選擇本無對錯,我們之所以會懷疑,會糾結它的正確性,某種程度上,源於我們對他人的看法太在乎,而忽略自己當時做出選擇時的真心。
很多人在當時不如意時會說,如果當初怎麼怎麼,那他現在就怎麼怎們,看著別人取得的成績和美好假象,把自己的過去和現在都全盤否定了,極其痛苦的後悔於自己當初選擇的錯誤。這種情況其實對當事人未來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全毫無意義,因為這正證明了你對未來的毫無信心,你對現在的徹底不滿。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