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洋網
-
2 # 中華善德網
中國不僅是一個民俗文化大國,而且也是民間信仰大國,信仰體系龐大,文化內涵豐富。在過去,民間信仰被排斥在宗教研究之外,被人為地割裂開來。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思想的開禁,一向被視為禁區和“封建迷信”的民間信仰活動,開始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寬容。隨著文化自覺意識一步步提升,目前民間信仰已經被看做是一種社會的文化資源,並注意它的發掘、保護、開發和利用。
媽祖塑像
媽祖信仰,作為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傳承歷史。“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這句話絲毫不誇張,它的影響遍佈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乃至世界各地華人居住的地方,也傳播到東南亞各國,甚至遍及世界許多地域,形成龐大的信仰群。
“媽祖信仰文化圈”可以分為內外兩層。內層是中國的沿海和臺灣地區,外層是東南亞各國和海外華人居住區。特別是海外媽祖文化圈的研究,對了解海外華人社會和信仰,有著重大的意義。
媽祖傳說
媽祖並非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被神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相傳她出生於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畔一個小漁村,姓林名默,當地人稱她為林默娘。自幼聰明穎悟,八歲入塾讀書,能過目成誦。長大後,她矢志不嫁,她熱心助人,為鄉親排難解紛,行善濟世。她的神蹟常與海事活動緊密相連。如說她熟悉水性,能駕雲飛越大海,拯救海難;在湄洲灣海域遇風觸礁蒙難的船隻常得她的救助;她善觀天象,預知天氣變化,能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她還精通醫理,能用草藥為人治病,救人防疫減災。媽祖的神蹟充滿了巫術信仰的特色。這種由巫變神的傳說,將巫視為神靈,設廟祭祀的現象在中國是很普遍的。
從一位普通女性晉升為女神,成為民眾心靈信仰的物件,媽祖信仰覆蓋了中國沿海地區,形成一種地域性的文化現象。媽祖信仰覆蓋了中國沿海地區,福建的湄洲島作為媽祖的故鄉,是聞名遐爾的媽祖文化發祥地。媽祖祖廟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是獨具特色的人文資源。中國大陸的媽祖信仰,由於長期以來受到政治和政策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儀式已經消失或具有了表演性質,它和民眾的信仰心理和行為產生了一定的距離。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近年來媽祖信仰才被當做一種文化資源來發掘、保護和開發。
臺灣大甲“鎮瀾宮”的媽祖繞境進香盛況
而相比之下,臺灣的媽祖信仰儀式儲存十分完整,媽祖信仰還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臺灣的祭祀儀式至今還延續和儲存著原初形態。臺灣的媽祖信仰是中國媽祖文化圈的又一中心。儘管臺灣的媽祖分靈於湄州祖廟,但從某種意義上講,臺灣的媽祖信仰更能體現媽祖文化的人文精神。臺灣地區的媽祖廟數量多而集中。據統計,臺灣島內有媽祖廟870多座,臺灣媽祖廟的建築多姿多彩,這顯示臺灣民間媽祖信仰的興盛。在臺灣,媽祖不但深受民眾的膜拜,而且成為惟一的海神,壓倒了其他神祇。每一年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進香活動,要首推臺中縣大甲“鎮瀾宮”的媽祖繞境進香。除了遠赴大陸湄州謁祖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八天七夜前往嘉義縣新港“奉天宮”的進香活動。香客多達十餘萬人,往返路途280公里,媽祖途徑所到之處,信徒夾道歡迎,頂禮膜拜。整個大甲媽祖進香儀式分為七個議程,稱為“七部曲”,即“啟駕”、“坐殿”、“祝壽”、“交香”、“插香”、“迴鑾繞境”、“添火”等。儀式完成後,八天七夜的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才算落幕。
祭祀媽祖儀式
海外華人祭祀媽祖,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不忘記祖先,不忘記根本。媽祖本來是海上保護神,後來當她的職能逐漸擴大時,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也無論是難產或其他疾病,人們都認為媽祖都能幫助他們排難解困。所以海外的華人同樣建廟祭祀。新加坡的粵海清廟是潮州人祭祀媽祖的主要廟宇;福建人創辦的天福宮、南洋莆田會館都把媽祖聖誕作為重要節曰。每當節曰來臨,人們會用最隆重的儀式祭祀媽祖。
媽祖供像
媽祖文化,作為海外傳播的一種移民文化現象,是華人移民子弟接受接受啟蒙教育的場所。在新加坡,媽祖信仰包含了華族先驅者南來拓荒的血淚史和社會價值觀,是當地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當地華人希望透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曰常生活中,並傳給下一代。她同樣隨著華人的足跡傳遍世界各地。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曰本、印尼、泰國等地;在巴西、加拿大、墨西哥等地的華人居留地,都有媽祖廟的蹤跡。據《世界媽祖廟大全》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媽祖廟近5000座,信眾近2億人。
在今天,透過媽祖文化圈,我們認識到媽祖文化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現象,有著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媽祖文化,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媽祖文化的外延涉及到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教育、宗教、民俗、華僑等眾多領域,內容相當豐富。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媽祖文化成為了全人類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屬的精神財富。媽祖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圖源網路)
回覆列表
媽祖姓林名默,又稱林默娘。
據林氏族譜記載,媽祖是林披第六子林蘊七世孫女。傳說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發紅。因此,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閒之女,特別疼愛。
林默娘自小在海邊長大,精熟水性,有著高超的游泳和駕舟技能。她靠著一身本領,不懼風浪,在惡劣的天氣中經常腰懸桅燈,單舟出海,在大風大浪中營救遇險的漁船或商船。遇到無法出海的惡劣天氣,她就會站在屋頂或登上湄洲頂峰,高舉火把或燈籠,為迷航的船隻引領方向。宋雍熙四年(987年),林默娘因出海救人,不幸葬身大海,年僅28歲。此後,林默娘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至今,林氏宗親仍稱媽祖為“姑婆”“姑婆祖”“天后聖姑”“天上聖母姑婆”等。
至今滄海上 無處不馨香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關於林默娘的事蹟和傳說,在宋、元各代的古籍及小說中都有很多記載。從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爵位由“夫人”“妃”至“天妃”,立廟京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封“天后”並列入國家祀典,進行春秋祭祀。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現在有4000多座媽祖廟,媽祖信眾2億多人。
黃利平認為,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遺存中,天后廟是最有代表意義的文物,“在中國1.8萬公里的海岸線上,南至海南、廣西,北至遼東半島,生活在遼闊的濱海地區的中華民族有著一個共同的信仰,這就是保佑沿海地區人民的天后,它是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一端人民共同信奉的神”。可以說沒有一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港口處沒有天后廟,僅香港地區就有70餘座天后廟。
“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學者劉福鑄說,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媽祖宮廟題詠是南宋狀元黃公度作於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的《題順濟廟》。而宋代仙遊人廖鵬飛是第一位為媽祖祭祀活動撰寫迎享送神歌辭的文人,他在1150年寫下這樣的文字:“歲歲祀兮民樂康,居正位兮福無疆”。
媽祖從東南沿海的福建發端,在地理方面不僅可以東北交通日本、高麗等東北亞各國,還可以南通南洋各地,兼有東、南海之利。媽祖信仰北進南伸閩、廣、浙、淮,甚至隨著元代漕運而北達直沽,在海南島瓊山、萬州、崖州等沿海各地也出現了媽祖廟。明初轟動一時的鄭和七下西洋又將媽祖崇拜推向一個高潮,各地媽祖廟大量修建、重建。“至今滄海上,無處不馨香”,大家為什麼感念媽祖,或許是因為她以看似普通人的力量,做出了超越所有人之上的壯舉,她是一位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