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騎馬寺的少年

    鄧亞萍是乒壇一個非常獨特的個例,幾乎出道即巔峰。直到她退役前,“乒壇女皇”靠一己之力統治了兩個奧運週期,像她這樣具有統治力的女選手,今後也很難再出現。19歲拿到奧運冠軍,初露鋒芒靠得就是年輕人一股殺氣。

    鄧亞萍打球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犀利的正反手進攻,場上不怒自威的一股殺氣。後來,她在接受採訪時都說:“很少有對手敢直接看我的眼睛,她看到我的眼睛她就輸了。”首先在氣勢上,從小因身材矮小不被人看好的鄧亞萍,骨子裡非常要強,始終憋著一口氣。這口氣是殺氣、骨氣,更是志氣,不懼任何對手。其次在技術上,鄧亞萍兩面異質膠皮打法給對手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反手長膠能磕、拱、彈、擠,正手反膠兇狠的大力扣殺一般女子選手難以抵擋。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在21分賽制下,我幾乎可以每局都領先對手5、6分。”這就是實力的差距,1992年剛剛初登奧運舞臺的鄧亞萍,就可以壓著對方打。1996年鄧亞萍在奧運出發前,前連吃敗仗,輸掉5場內戰,但在四年後的奧運會她又再次登頂,成為第一個在奧運會上蟬聯女單冠軍的選手。鄧亞萍的奇蹟很難複製,她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也付出超出常人的訓練和努力。

    日本隊大膽採用“斷代計劃”,伊藤美誠等新秀迅速崛起。

    與當年國乒使用19歲的鄧亞萍一樣,日本乒協也推行了“斷代計劃”。這個計劃實際上就是淘汰一些沒有前途,不可能再有衝擊更高成績的選手,而是大膽起用伊藤美誠、平野美宇等一批年輕小將。2015世錦賽年僅15歲的伊藤美誠對陣李曉霞,開局上來伊藤美誠就連贏2局,讓一直見慣了大場面的李曉霞都驚出一身冷汗。此後,孔令輝也稱歎伊藤道:“這個小孩的反手彈擊很有特點,李曉霞作為中國女乒的第一反手,她能夠彈穿李曉霞的反手防線,還是具備一定的實力。”

    15歲的伊藤美誠、平野美宇,包括年齡更小13歲的張本智和都很早就參加成人組的國際比賽。正是這幾年的摔打、磨鍊,甚至是輸球,讓伊藤美誠積累了很多的實戰經驗,讓平野美宇也增加與中國選手對抗的信心。2016年平野美宇在丁寧、劉詩雯退賽的情況下,更是拿到世界盃的單打冠軍。大膽起用新人,提早磨鍊新人,日本已經收到成效。

    國乒唯大賽經驗論並不明智,實戰檢驗的還是技術實力。

    目前,國乒新一代孫穎莎、王曼昱、陳幸同等人成長迅速。透過近兩年的公開賽鍛鍊,作為新生代佼佼者孫穎莎在內戰、外戰上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然而,相比之下老將丁寧的實力下滑嚴重,換大球之後幾乎鮮有勝績。德國公開賽雖然也以4:1戰勝了伊藤美誠,但整個2019賽季狀態低迷,只因這一場勝利就獲得奧運資格,顯然不具備很強的說服力。

    要使國乒在東京奧運會上全部採用孫穎莎等新生代來參賽的話,國乒教練組斷然不敢冒這個風險。全面考慮的話,還是老中青三結合。2019年,劉詩雯拿到世錦賽、世界盃兩個女單冠軍,陳夢總決賽實現三連冠,而小將孫穎莎則是全錦賽、亞錦賽登頂,在世界盃團體賽中以一號單打挑落伊藤美誠。按照近一年表現和成績,劉詩雯、陳夢、孫穎莎應該是中國女乒東京奧運的最強三人組合。

  • 2 # 不止於跑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地點不同

    東京奧運會求穩,畢竟實在日本

    國球要是輸了怎麼辦

  • 3 # 國球第六人

    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探討!

    仔細想想 ,這個問題其實是在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參加世界大賽,尤其是奧運會這種級別的,到底該用小將還是用老將?

    為了更好的解釋這個問題,第六人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第一個是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沒錯,21歲的王皓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男單決賽對陣柳承敏,結果王皓爆冷輸了,兩人此前交手多次,王皓保持全勝。但是決賽上柳承敏狀態神勇,各種搏殺套路直接把王皓打懵圈,最終王皓還是沒有頂住對手的衝擊。

    王柳的對抗結果說明一個道理:國乒小將衝勁十足,但是如果缺乏大賽經驗,很容易被對手衝擊的亂了方寸。參加奧運會這種級別的比賽,需要的是綜合素質:技術先進、經驗豐富、心理穩定,一個都不能少啊。

    第二個是2010年莫斯科世乒賽團體賽,當時女乒主教練自以為是的大膽啟用丁寧和劉詩雯兩位小將,結果大家都知道,劉詩雯輸了2場,丁寧輸了1場,失利為這兩位小將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尤其對劉詩雯的影響最大,這一點施之皓曾經公開說過,他覺得他很對不起劉詩雯。

    其實這是國乒教練在大膽啟用年輕小將上的一個失敗案例。當時丁寧和劉詩雯,一個20歲,一個19歲!要知道,兩位新人首次參加世錦賽這樣的大賽,對於比賽的閱讀能力還沒那麼強,遇到對手的瘋狂衝擊顯得辦法不多。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參加世界大賽,經驗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讓沒有經驗的小將去打,評估不好風險比較高,關鍵是還會有後遺症,不利於小將今後的成長。

    第三個例子就是鄧亞萍本人,她16歲就跟隊友拿過世乒賽女雙冠軍,1992年,也就是鄧亞萍19歲那年,她在巴塞羅那奧運會獲得女單和女雙冠軍,成為雙冠王。應該說鄧亞萍年紀輕輕就獲得了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完成的夢想。乒壇獨一無二般的存在,這個也算是一個特殊案例。不過鄧亞萍在參加奧運會之前,已經經歷了很多次世界大賽的洗禮,雖然年齡不大,但是經驗卻非常豐富。

    鄧亞萍的案例告訴我們,小將未必就沒有經驗,有大賽經驗的小將同樣可以取得好成績。

    再回到問題本身,鄧亞萍為何建議國乒重要老將的大賽經驗呢?其實這也是經歷了太多故事閱歷後的一種自我認知。

    說白了,我們國乒主力在進步,對手們也不是吃素的,而且水平差距越來越小,再往深裡說,現在的技術能力已經越來越接近,只不過我們的更加細膩、全面一些,在這種情況下,決定比賽走勢更多的是大賽的經驗和心理層面等因素。

    而心理素質的構建跟比賽的經驗又是息息相關的,說白了,那些見慣了大場面的運動員更懂得利用自身經驗來調節自己,更容易在比賽中抓住對的漏洞,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鄧亞萍老師的建議還是很有道理的。

    第六人認為,在用小將和老將的問題上,不能搞一刀切。小將如果參加過很多次的世界大賽,那完全可以大膽使用。

    比如國乒主力樊振東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少年老成,2017年樊振東剛剛20歲,在德國杜塞爾多夫世乒賽男單決賽中,跟馬龍大戰7個回合,決勝局10-12惜敗。再者,樊振東已經獲得過2次世界盃單打冠軍,他的大賽經驗一點不少,甚至比一些老將還要多,關鍵是樊振東的技術還非常先進,心理也越來越穩定,所以樊振東具備這樣的實力和能力。

    前不久的伊藤美誠對陣倪夏蓮那場球,結果伊藤美誠完勝老前輩,倪夏蓮此前已經有過4次奧運會比賽經驗了,這說明一個道理:經驗有時候是靠不住的,必須要有技術做保證,你用30年前的老技術打現在的新技術,太難了。

    再者國乒的一些老將其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經驗非常多,但是技術已經落伍了,所以跟年輕小將過招就會感到很費勁,輸多贏少也就不難理解了,如果技改不能取得突破,那上奧運會的風險同樣很大。

    綜上,其實不難看出,老將在經驗方面確實有些優勢,小將技術的先進性和十足的衝勁同樣不可忽視。大家只聽到了鄧亞萍說的要重視老將的經驗,但是沒有聽到她還這樣說過:國乒教練組在奧運人才選拔上,慎之又慎,要求非常苛刻,可以說不到最後一刻絕對不會公佈,而選出的人才有兩個重要指標,一個是最強,一個是最穩,其實最穩比最強還重要,如果奧運會出現狀態的起伏,後果不堪設想!

    最後,我的看法是奧運會就兩個名額,可以考慮用一位經驗豐富且技術尚可的老將,帶著衝勁十足且心理素質穩定的小將去征戰賽場,其實這也是國乒的優良傳統,以老帶新,又穩有狠,對梯隊建設大有裨益。

  • 4 # 小言球事

    鄧亞萍的建議,是有道理的!

    在奧運人選上,鄧亞萍在解說比賽時,多次表達過類似的意思,那就是,奧運舞臺不是一般賽事,對選手的要求非常高,需要選擇“穩”的選手。

    按照鄧亞萍的話,東京奧運會資格,像劉詩雯和丁寧,是比較穩的選手,她們大賽經驗豐富,非常符合鄧亞萍“老將上奧運”的觀點。

    有球迷說,當初她19歲就拿到了奧運冠軍,為何不說讓年輕選手去奧運呢?

    時代不同了。那個時代,鄧亞萍是乒皇一樣的存在,與她年齡大小差不多的隊員,已在國乒扛旗,來看看,現在19歲的選手中,有誰能達到鄧亞萍的高度?沒有吧!

    鄧亞萍,是乒壇的一個傳奇。

    其實,那個時代,不僅是女隊的鄧亞萍早早拿到奧運會冠軍,就是男隊的劉國樑,在拿到奧運冠軍時,也就是20歲,放眼現在的國乒,沒誰能比肩同齡時國樑、亞萍的實力。

    當今乒壇,沒有鄧亞萍那樣的隊員。

    放眼現役乒壇,20歲左右的年輕選手,也就是王楚欽、孫穎莎、王曼昱等是佼佼者,這兩個選手,目前是世界冠軍,雙打的。在乒乓三大賽,他們連單打資格都撈不到啊!

    這說明什麼?國乒求穩,從捍衛國乒榮譽的角度,用“穩”,去贏得冠軍,這沒什麼錯。

    所以,像鄧亞萍、楊影、劉偉等前世界冠軍在解說比賽時,都表達過類似的觀點,那就是國乒選人,“穩”字當先。

    其實,不僅僅是這些前世界冠軍如此說,就連劉國樑主席、國乒主教練李隼、秦志戩等,對老將都是比較賞識的,再說了,老將確實在扛旗呢!

    年輕的遠親,沒有成長起來,還需要老將出馬,戰東京!不過在奧運會這樣的舞臺,像孫穎莎等這樣的替補,是很可能替補,感受奧運的氛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10歲近視180度,怎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