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能量平衡德行天下
-
2 # 奔騰系列之狂奔的蝸牛
如果宇宙大爆炸理論是正確的話,就必須得解釋奇點與物質無中生有這兩個事件,目前來說還沒有一個合理的資料支援。
霍金對大爆炸之前發生的事情的回答是:“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我們終於找到了一些沒有理由的東西,因為沒有時間,所以理由也不存在”。
這樣的回答,竟有些賴皮了。
科學實驗表明物質是不可以被無限分割的,在量子力學層面,物質與時間也不能小於普朗克常數,如果這是正確的,那麼反推過去,一個體積為零、密度無窮大的奇點該如何解釋?這不就是一個悖論嗎?此時科學家又會像霍金那樣賴皮了。
量子力學論證了時空的不確定性。如果存在奇點,那麼奇點階段的一切物理規則都是無效的,但在量子真空裡,虛粒子的出現與煙滅都是瞬間完成的(強子對撞機實驗證明),而且毫無規則且能量交替是不間斷的,熵值在一個極度小且封閉的系統裡必然是瞬間混亂,結果就出現了奇點臨界(這一階段還是會存在一部分的量子不確定性規則的),大爆炸自然出現,即無須“上帝之手”的干預。高密度虛粒子相互結合釋放出巨大能量,能量再轉化物質,形成我們的宇宙。但是組成宇宙的基本物質是不變的,由此孕育出的星體類別也就是一致的。
再說一種我們常說形而上論,《周易》對創世的解釋:無極生太極(無到有,太極即為奇點,說明奇點也是一種“有”的存在),太極生兩儀(大爆炸最初的二維時空,陰陽、二進位制出現),兩儀生四象(四維時空),四象生八卦(缺失了六維時空環節),八卦定萬物及其屬性。當然,這一直被視為唯心論。
-
3 # 春江帆影491
這實際上是哲學問題,人類始終在問,我是誰?來自哪裡?走向何方?總想追尋終極,於是有了上帝,有了康德巜宇宙發展史概論》及星雲假說,有了黑格爾完美辨證法體系和絕對思想,有了牛頓上帝第一推動力,有了《易經》、有了王陽明心學,有了現實遵循併為指導的並證明正確的辨證唯物主義,宇宙無邊無際,時間一惟直前,當康德質疑時,開德國古典哲學先河,黑格爾追求完美,以大小邏輯構築辨證體系,馬克思獨領風騷,引領指導了哲學航向。
-
4 # 十豆麼
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奇點,奇點的能量和密度無限大,時空誕生於假真空,具有海森堡不確定性的量子在假真空中浮動,大爆炸開始。整個過程略繁瑣,可以跳過到形成恆星階段。
大爆炸後10∧-43秒,約10∧32度,引力子產生。大爆炸後10∧-35秒,約10∧27度,被稱為暴漲期,引力已分離,夸克、玻色子、輕子形成。大爆炸後10∧-12秒,約10∧15度,是粒子期,質子和中子及其反粒子形成,玻色子、中微子、電子、夸克以及膠子穩定下來。又10∧-4秒後輕子家族(電子、中微子以及相應的反粒子)從與其他粒子的平衡相中分離出來。
大爆炸後0.01秒,約1000億度,光子、電子、中微子為主,質子中子僅佔10億分之一。大爆炸後0.1秒後,約300億度,中子質子比從1.0下降到0.61。 大爆炸後1秒後,約100億度,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負電子湮沒反應出現。大爆炸後10秒後,約30億度,重要的核時期,氫、氦類穩定原子核形成。
大爆炸100秒夠後,宇宙冷卻到10∧9開爾文以下,粒子轉變不再發生。大爆炸後35分鐘後,約3億度,原初核合成過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大爆炸後10∧11秒,溫度約為10∧5開爾文,物質期,光子輻射主導宇宙。一萬年後,物質密度追上輻射密度且超越它。
大爆炸後30萬年,約3000度,化學結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為氣態物質,宇宙氣體在引力作用下逐漸凝聚成密度較高的氣體雲,形成了恆星和恆星系統。至此宇宙物質製造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恆星成為新元素的加工廠。
恆星的主要成分是氫氣,氫氣發生核聚變變成氦核,太陽就是這麼工作的。核聚變還有其他形式,比如碳氮氧迴圈,產生比氦更重的元素。更大的恆星內部溫度更高壓力更大,能讓更重的元素髮生核聚變,生成更重得元素,但到鐵為止。因為鐵元素繼續聚合需要幾十億度的溫度,恆星達不到。
那麼元素週期表上比鐵更重的元素哪裡來的呢?還是來源於恆星,恆星在演變的最後階段會發生超新星爆發,一瞬間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產生極高的溫度,在那個條件下鐵元素能繼續融合生成更重的元素,比如鈾元素。所以地球上的一切包括我們所有人,都是由恆星生產的元素構成的,我們都是星星的孩子。
所以整個過程就是,大爆炸提供了最基礎最小的基本材料,然後恆星這個大型生產加工中心不斷生產出更重的元素。越重的元素越難生產,含量越少,越輕的元素越多,氫還是宇宙最主要的成分,雖然在地球上並不是最多。
不管大爆炸理論是否成立,恆星產生元素是確定無疑的,能夠有你,你得感謝太陽。
-
5 # 貓先生內涵科普
貓先生仔細的看了題目,題主問的是宇宙中的物質是怎麼來的,不是問宇宙本身是怎麼來的。嗯,這就是科學的範疇了,我們可以解釋怎麼樣實現,卻不能告訴你為什麼,這是科學的侷限性所在,不服的同學,出門向右是宗教,那可提供為什麼的終極答案。
不跑偏了。貓先生來回答宇宙物質的來歷。根據大爆炸模型,宇宙在奇點暴漲的第一秒內,足夠我們的天文學家寫一輩子論文了。宇宙真是無私,天文學家也夠無聊的啊。宇宙先誕生各種力,就是物質的基礎的基礎;然後這些相互關係創生基本粒子的粒子,夸克啊、交子啊什麼的;時間再往後推移,可以被我們直接觀測的粒子也誕生了。這真是奇妙到幾乎無法用物理規律描述的一秒啊。
時間開始流動,這就不是一秒內的事情咯,需要天文學時間來描述啦,意思就是很長好長的時間裡面,最基本的元素相應而來,氫和氦是主體。因為暴漲的關係,宇宙並不完全均勻,有些地方物質集中有些地方相對稀疏,這由3K背景觀測證實了,這個就是星系和恆星的起源。
第一代星系的成長,在物質集中的地方,引力大,開始吸收其他的物質壯大自身,直到引力強大到引發自身的核聚變反應。形成真正的恆星。恆星慢慢的度過自己一生。隨著核聚變的進行,核心內產生其他重元素,直到鐵。如果質量足夠大,引力將引發最終的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發,再產生星雲類物質,和拋灑出更後續的重元素,類如金之類。剩下的核心變為黑洞。這可是長達上百億年的演變,週而復始,反覆的誕生於毀滅,黑洞相互吞噬,形成星系的中心,巖質行星誕生,新的恆星誕生,越來越多的天體出現又毀滅,各種力,可觀測的,不可觀測的,共同維持著星系的穩定。這就是宇宙中物質的由來。
貓先生要把宇宙物質形成說完,怕得重開一篇文。同學們品個味道就好。
改天再聊,感謝閱讀。
-
6 # 北京得明
物質的出現,其實就是物質以一定可見可知的形態出現,而這種出現,一定是伴隨著適配條件的,換言之,條件也是伴隨著物質的出現在改變著的,只不過由於人們觀察的斷續性,區域性性,對於這種相互的影響缺乏一個全覆蓋性全時段的感知罷了。
宇宙間的物質其實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個體之間時時刻刻都在產生著相互的作用,從形態上看,都是在不間斷地改變著的,也是在不間斷地在相互作用過程中,自身個體變得極度的微小乃至“被看不見”的消失,但是這種消失一定會帶來一個新的有可見形態的物質的出現。所以,從根本上說,物質本身是一直都在一直都有的,只不過是在不同的適配條件下以可見的形態出現或不出現罷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應當明白,物質其實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
其二。宇宙中的物質,從根本上說也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是一直都在一直都有的,至於物質是如何以可見的形態出現,這就需要從物質所在的環境做連續性的探究瞭解了,要站在適配性的角度探究。這是一個很大的內容,在這裡是不可能說清楚的。
回覆列表
能量,能量產生的一切。能量從哪裡出來的呢?能量就是物質在運動中產生的電磁力的各種轉移。自然界本質上就是一個無邊無垠的能量場,裡面的所有物質都是能量聚合產生的結果。能量在某區域達到平衡以後就會形成一個相對的平衡體。大的方面說就是各種星球,小的方面說就是原子,當然原子裡面還有原子核和電子這都是能量平衡後的結果。這就是世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