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仲夏蒂娜

    一. 小年

    臘月二十三是所謂的小年,媽媽這一天會讓在風箱旁邊操勞了一年的灶神爺上天。步驟大概就是燒一柱香,然後從牆揭下來,鄭重的燒掉,口中可能還要念些什麼,這樣灶神爺就上天了。

    二. 掃房子

    記憶中每年學期的最後一天都在掃房子那一天。

    學期最後一天只上一節課,大概是宣佈一下成績,前幾名發三好學生獎狀,然後就解散回家。

    我是不出例外的拿著獎狀回家,滿心歡喜。回家看到媽媽已經把灶上的鍋拆了下來,拿著鏟子在剮灰。風箱也被拖到外面。

    爸爸則在堂屋清掃。我報了喜訊就去幫忙打掃。

    我們把堂屋裡除了床之外的傢俱都搬出來,飯廚啊,衣櫃啊,八仙桌,條几,當然還有凳子椅子。一年到頭不見太陽的傢俱終於有機會出來晾晾了。

    爸爸綁長了掃帚用來打掃屋頂的蜘蛛網。 小時候,也有燕子住在家裡,見了這種架勢,少不得在外盤旋不敢進屋。

    我和姐姐妹妹努力的擦外面的傢俱,最難打掃的當屬飯廚,那時沒有冰箱。做好的饅頭和吃剩的菜都是放在了裡面。殘渣積累多了就很難清理。

    這是一場盛大的大掃除,過年的開端。我們都滿懷期待,每個人都很賣力。

    三. 準備過年美食

    1. 蒸饃饃

    北方當然離不開面食,按照傳統媽媽要包菜饃饃和豆沙餡饃饃。

    所謂的菜饃饃,實際裡面有肉有菜。準備餡子是要一些功夫,因是純手工的。

    剁肉的活是大活,我們姊妹幾個要輪番上陣,最後媽媽再補幾下。

    菜多是白菜,都是自家種的,埋在院子裡,需要時扒出來幾顆,去掉腐葉,清洗一下。

    另外媽媽把紅豆,黑豆,紅薯放在大鍋裡煮,直到軟糯,然後搗碎。這就是我們的豆沙餡子。味道要比純紅豆的好很多。

    餡子準備停當,接下來要準備一整天的時間來包。

    媽媽一大早就和好了面。早飯之後就開始行動。我們也來幫忙,雖然小時候搗亂的成分更多一些。但慢慢的也都會擀皮了,包對小孩子還是比較有挑戰的,檸來擰去也擰不好看。每鍋都少不了有幾個奇奇怪怪的包子。

    菜饃饃和豆沙饃饃要蒸上七八鍋。天氣冷就多蒸一些,天氣熱就少蒸一些。

    過年期間當然吃不完。如果天氣允許有時能吃到二月二。

    這時候親戚間相互串門也少不送些,相互嚐嚐。

    2.炸丸子

    接下來就是炸丸子,炸酥肉和煎魚。

    這時候我們就輕鬆了,就等媽媽把煳做好,然後過來抓幾把往油鍋裡放。

    燒火的也輕鬆,油炸不能用大火。可以邊看著火,邊把炸好的丸子趁熱往嘴裡放。

    煎魚都是爸爸出面,媽媽不愛吃魚,魚味也受不了。

    3. 燉大肉

    油炸之後就是燉骨頭和大肉,這也是爸爸的活。鍋裡放大料,豬骨,羊骨和大肉一起燉。

    這一天,我們是一起床就流口水。都在家待著也不去別處。好不容易骨頭爛了,爸爸放在大盆子裡面,大家用手拿著吃。

    吃前一個個的饞得要命,真到吃時戰鬥力也有限。吃完午飯也省了,一個個心滿意足的出去玩耍了。

    四. 貼春聯

    爸爸有年突發奇想,想自己買白紙自己染色做春聯。不知配方不對還是紙的問題,染出來竟是桃紅色,後面也就放棄了。

    一般過年爸爸都會買幾張大大的紅紙裁成對聯。然後請我們小學的一位老師來寫。

    有時爸爸也會自己寫上幾筆,有一年是當時還上小學的姐姐寫的。姐姐也沒練過毛筆,字型並不驚豔,但是已經夠她驕傲整個年了。我們爸媽也很自豪,來人都說對聯是閨女寫的。

    大年三十上午貼對聯,媽媽準好麵糊做漿糊。我們開始在每道門上貼對聯。

    按照習俗,爸爸也準備了一些春字,福字,裁成一片一片的。我們把這些字貼在床腳,飯廚腳,衣櫃腳,桌子椅子腳…

    這時玉皇大帝要請出來了,就把他安置在堂屋外牆上,下面是保留了一年的香臺,上面還要貼上大大的福字。

    五. 除夕年夜飯

    在我們貼對聯的時候,媽媽就在準備年夜飯的餃子了,我們也叫扁食。

    餃子餡裡的菜依然多是白菜,有時是蘿蔔,有一年藕田裡收了蓮藕,也用過蓮藕。肉多用羊肉。

    媽媽常說一碗餃子相當於3道菜。按照傳統我們村裡家家戶戶的年夜飯也只有水餃。因一年到頭也吃不了幾次水餃,大家見了餃子也是喜的很。

    三十吃過午飯,大家就開始嚴陣以待,豎起耳朵聽聽誰家先放鞭炮。習俗是餃子入鍋的時候放鞭炮,鞭炮一響也表明這家的年夜飯已經下鍋了。

    常說“吃的早,過得好”。這方面家家也像比賽似的。在我們都小時,人多做事的人少,水餃自然包的慢,聽到別人家開始放鞭炮,都急得哇哇叫。人大了都能上手的時候,包完了也不見鞭炮響。出去兜幾圈再來開火煮水餃。

    鞭炮陸陸續續響了起來,鄰村的隱隱約約也能聽到。遠遠聽著就像水餃一個個的撲通撲通下鍋的聲音。

    鞭炮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就像沸騰了似的。人也開始歡欣鼓舞,小孩子就在院子裡轉來轉去,歡快的叫“過年嘍,過年嘍”。

    水餃煮好,不能馬上吃,要盛起來先端給玉皇大帝,財神爺以及灶神爺。然後再拿個水餃,一點點的,揪了扔在地上,嘴裡還要念“天爺爺,地爺爺,王母娘娘,老爺爺,老奶奶言語不到的都來嚐嚐我們的水餃”。

    接下來要先準備幾碗,送去大伯,二伯,以及附近的一位奶奶家。大家也只是收一兩個品嚐一下,有時再裝幾個他們的水餃到碗裡。

    這時除了鞭炮聲,就是送水餃的人來來去去。鞭炮聲蓋過了人聲,見面都帶著呵呵的笑,說什麼也聽不清楚。

    六. 大拜年

    吃過飯天已經暗了下來,我們把所有房間燈都開啟,媽媽給家裡各位神仙上了一炷香。我們則想辦法消磨時間等著看春晚。

    春晚看的差不多就陸續睡下了。其實睡不踏實,總有人冷不丁放上一掛鞭炮。

    零點一過,又有人放鞭炮。過段時間放鞭炮的人越來越多,遠的近的各處都在劈劈啪啪的開花。

    再過些時候竟有人上門,這是天還漆黑一片。都說“起得早,過得好”,總有勤快的人早早起來,可是我爸媽可不是這一類。我都著急得叫了,爸媽卻也依然不動。

    我們還是在天亮之前都起床了,這也是迫於壓力,因同族的男性要結伴去各家拜年。所以等長大一些,弟弟成了家裡起床最早的人。

    小時候起床之後,我們都會向爸媽磕頭拜年,都說磕頭是惡習,但我覺著又沒傷害,磕磕頭有什麼關係。磕了頭爸媽會意思一下,給我們一兩塊甚至幾毛的壓歲錢,還說“壓也壓不住了”。

    起床之後依然是燒水下水餃,吃完就匆忙去拜年。

    同族男性要一家一家去有主的家,去磕頭拜年,有輩分高的爺爺奶奶也要去轉轉,全村幾乎都是一個姓,這時更像一家人。

    媽媽也要去拜年,本可和嬸嬸伯母一起,因出發的晚,經常落單。她也就一個人到各主家拜拜。

    未婚的女孩子不需要參與拜主,這讓我常常感到遺憾,拜主的流程因此也不甚瞭解。

    奶奶在時,主經常在叔叔家,我們就出發去那裡,給奶奶拜拜年,也有其他的女孩子,就在一起嘻嘻哈哈聊聊天。

    差不多天亮了,也就各自回家睡覺了,一覺醒來已到中午。

    弟弟繼續在外面忙碌著拜年。

    接下來初二外村有來拜年的,弟弟也去外村拜年,少不得喝到臉紅脖子粗,跟著叔叔哥哥們在那裡吹大牛。

    每年的初三,我們都出發去姥娘去拜年。路途很艱辛,要走五十里坑坑窪窪的路,但每年都是爭著搶著去,因姥孃家住在城裡。這是多少人羨慕的。

    初三一過,在我來看年已經結束。還有媽媽的親戚,媽媽會一個人去。爸爸的親戚,弟弟去了。姑姑或表哥來,我們和伯父叔叔家輪流招待。

    年已經基本結束,對於將要來的正月十五,也並不期盼,只需它自然的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s店買車十大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