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寧靜致遠liu

    過去的雅樂(也就是朝堂上的音樂)只有男藝人,同時比較弱勢的是妓樂。《琵琶行序》:嘗學琵琶於曹穆二善才。唐代的善才(樂師、樂伎)專指男性,而琵琶女(樂妓)相對層次較低。 少數民族保留的漢式音樂一般都只有男樂師,日本雅樂承自唐代,舞者、樂師都是男性。南韓雅樂承自宋代,舞者一般是女性,但樂師是絕對多數的男性。 後來音樂衰落,戲劇強勢,漸漸音樂和舞蹈就只有下層的樂妓在做,曲式也在不斷失傳,所以現在形成了音樂和舞蹈由女性主導這一事實。

  • 2 # 已重新規劃

    古代漢族男子可以跳舞,他們統稱為優伶,現在多稱伶人,所指的是具有身段本事凸出的演藝人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意識裡,伶人的社會地位之卑下。古漢語裡優和伶都是演員的意思。中國自古就有“樂戶”制度,也就是說伶人都必須列入專門的戶籍,且他們的後代世世代代不得為良。

    舞蹈最流行的應該是唐朝了,當時有公孫大娘,連唐玄宗李隆基也自創了歌舞

  • 3 # 自信的petter

    這個問題很有趣的,古代男人會跳舞嗎?我們首先先了解一下啥叫舞蹈,舞蹈其實就是一個人用誇張的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思想。

    還有鴻門宴有個典故,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舞劍即是武術也是舞蹈。當然非得用現代的節拍來比較,那是沒有辦法的,古代人有古代的舞蹈,你說非得問古代男人會跳迪斯科嗎?那沒有辦法,回答是不會!

  • 4 # 歐洲軍武通訊

    謝邀,古代會跳舞的男人叫作:倡優、伶人、俳優。優:古代表演樂舞、雜戲的藝人。宋元以後,亦泛稱戲曲藝人或者演員。優伶:中國古代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的統稱。又稱俳優,伶人,倡優等。舊亦稱戲曲演員為優伶。一、交際舞的起源

    交際舞起源於中世紀萌芽時期的歐洲,當時的交際舞只是一種舞步,主要是供宮廷貴族享樂的,主要是用作見面禮上,所以又叫“宮廷舞”。20世紀初期,交際舞開始在英國流行,隨後英國同其他國家開始把交際舞作為國際舞,還制訂了交際舞基本的規範,並把其中的10種定為“標準舞”並流傳至今。

    二、古中國男人專門跳的“交誼舞”

    據歷史資料記載:從公元前206年的漢朝起,古華人就開始跳交際舞了。漢代的歌舞當時在宮廷非常盛行,並專門設有“黃門工倡”,就是宮中的樂工舞人。比如:在某個隆重宴會上就會跳這種交際舞,主要是為了活躍現場的氣氛。當時,還不叫做“交際舞”,而是叫做“交誼舞”。這種“交誼舞”顧名思義就是為了供貴族享樂用的。後來還美其名曰“以舞相屬”。

    然而,跳這種“交誼舞”的,並不是一男一女,而都是男人。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國男尊女卑,女人比較低,所以很少以高貴的身份出現在宴會上。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種“交誼舞”並不是兩人同時跳,而是由一人先單獨跳一段時間後,再邀請另外一人一起跳。到了唐代,一種叫“打令”的交誼舞非常盛行,只有貴族在宴會中行酒令時才會的跳交誼舞。

    但是跳交誼舞時,至於想要邀請誰一起跳,這就要看你想要和誰“相屬”了。如果,邀請到的人,人家給你面子,他便起身和你一起跳,但是,如果邀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人家不給面子,不起身跳舞,那就太尷尬了。比如:漢朝時的五原太守王智,就曾經在席間邀請當時的蔡邕跳舞,但是,蔡邕不給面子,沒有起身一起跳舞,所以場面非常尷尬。這讓王智當場大怒,蔡邕也憤然離席。

    從現存的古代畫像和典籍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畫中一圈人席地而坐,中間有人跳舞,眾人賞閱。這是官場上的另一種交流方式,表面春風得意,但是,跳來跳去可能要出事。因為“以舞相屬”的社交形式,很可能讓一個人丟官罷職。

    “以舞相屬”在兩漢魏晉時期非常盛行,但是到南北朝時期卻絕跡了,這與時代因素和當時的文化有關。

  • 5 # 夢香寒冰

    跳舞是世界人民喜愛的活動,華人也不例外。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愛好跳舞的民族男人很多,只是漢族男人不算。

    漢族男人不愛跳舞其實也是假象,比如廣場舞就有很多老年漢族男人。是漢人喝了酒之後不愛跳舞——這與喝了酒就跳舞的蒙古族彝族苗族等兄弟民族相比,差距有點大是真的。其實別說男的,漢人女的酒後跳舞的人也不多。

    主要原因難道是漢族精力都在喝酒?忘了跳舞?

  • 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由於各種電視劇的影響,古代男人都被後世臉譜化了,要麼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要麼呼朋喚友紈絝子弟,或者陰險狡詐老奸巨滑。但無論哪一種男人,似乎都和跳舞扯不上關係,他們只會欣賞紅顏知己或者青樓名伎的歌舞。

    其實,這還真是個誤區。從宋朝之後,禮教逐漸完善,各種條條框框越來越多,人們的思維被禁錮,歌舞被認為是輕浮享樂,古代男人才不跳舞了,在此之前跳得很歡快奔放,都跳成了風尚。

    (古代祭祀舞)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舞蹈不只是一種藝術的種類,更是祭祀的儀式,每逢佳節祭拜祖先和天地神靈,或者求雨謝神等等,必然“舞之蹈之”,用最直接的身體語言,向祖先和神靈奉上虔誠之心,祈禱來年豐收、家宅安寧。

    什麼場合唱什麼歌,跳什麼舞,都有嚴格的規定。

    根據《周禮·春官》的記載,祭祀天神時“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祭大地時“乃奏太簇,歌應鐘,舞《咸池》”;祭山川時“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祀四望時“奏姑洗、歌南呂,舞《九韶》。”

    誰去跳這些舞呢?有身份的男人們。

    最初的舞步叫做“禹步”,也叫“巫步”,是一種模仿大禹治水的舞蹈,一開始是大巫或巫女們跳,後來各家家主也參與進去。家主當然是男的,女性除非是巫女,否則沒資格跳這種舞,只能在一旁觀看。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祭舞跳得好不好,關係到這一家來年的收入和平安,所以非常神聖。

    (網路配圖)

    秦漢時期

    到了秦漢時期,祭舞依然存在,但發展出了更多的世俗舞蹈,不是祭祀場合也會大跳特跳,男人們都習以為常,不會覺得跳舞有損個人威望,反而是個加分項。

    “鴻門宴”的典故大家都知道,項羽本來打算在宴會上殺了劉邦,事到臨頭又猶豫了,謀士范增便派項莊舞劍,準備藉機刺殺劉邦。

    “項莊舞劍”,這就是一種當時很盛行的男子舞蹈,是宴會上的助興節目,往往酒到酣處,便有人出來表演一番。表演者可不是伎樂之流,而是宴會參與者。

    (以舞相屬)

    如果主人相邀,客人不舞,那就等著結仇吧。蔡文姬之父蔡邕和五原太守王智就是因此結仇的,當時王智為被貶的蔡邕餞行,席間王智起舞屬蔡邕,蔡邕不以舞回報,王智大怒,當場就發火,蔡邕也拂袖而去,兩人遂成仇敵。

    四川彭縣出土的漢畫像石中,就有“以舞相屬”的場景,主人戴冠,寬袍廣袖,五彩鑲邊,右手舉起,左手作相邀狀,客人也長袍廣袖,舉右手,左手前伸答舞,顯然是主人已經舞完,正在交接。

    魏晉時期

    魏晉延續漢朝種種習俗,“以舞相屬”也很盛行。

    而在正式的宴會之外,魏晉男人也很喜歡跳舞。那是個瘋狂的時期,名士們放蕩不羈,談玄論道,再有五石散的催化作用,興來時高歌,興去時嚎哭,一切但憑心意,手舞足蹈只會被認為心性赤誠。

    和其他各種奇葩行為藝術比起來,跳舞已經算很正常的了。

    (以舞相屬畫像石)

    隋唐時期

    中國古代舞蹈在隋唐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既有南朝的清商樂舞,又有北朝的西涼、龜茲、高麗、天竺、康國、安國、疏勒等東、西方樂舞,款式多種多樣。

    唐朝時還受了西域各族樂舞的影響,再加上統治者的大力支援,跳舞成了男子們的一項特殊技能。和現在的鋼琴、書法或唱歌一樣,如果你不會,並不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但如果會了,無疑能增加個人魅力。

    安祿山之所以那麼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胡旋舞跳得好。

    總之,宋朝以前,古代男子並不以跳舞為恥,相反,這是一件雅事。後來觀念才改變了,變得保守內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油氣兩用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