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5875766268
-
2 # 鐵爆花花
因為胡適留學回來沒有換媳婦,那個時代是文人的黃金時代,好比現在是戲子的黃金時代,魯迅這方面也不如,還有胡適對母親的感情,胡適還多次幫助過李敖,品質優秀的恩人咋罵
-
3 # 青春作賦d
胡適是有骨氣的大師,某人總在他人面前自稱是胡適的學生。胡適聽說了,不以為然,不承認他是自己的學生,說他只是偷聽了自己的課程。
-
4 # 蕭陶
李敖罵過很多同行裡的大家,就是沒罵過胡適。其實,李敖也罵過胡適。他說胡適的演講是“不可不聽,不去再聽”。言下之意,胡適的演講是千遍一律,聽一次就夠了。嚴格來說,這也是罵人的話。
李敖之所以對胡適比較客氣,是因為胡適在1961年資助過李敖1000塊新臺幣。李敖14歲隨父母來臺灣時,家裡已經一貧如洗。去臺之前,他父親帶著他們全家逃到上海,在上海買了棟房子,沒想到很快就又繼續逃難。房子是不動產,當然帶不走。胡適在李敖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讓李敖感激他一輩子。
2005年,李敖來大陸訪問,並在北大發表演講。演講中,他說他捐給北大35萬元人民幣(相當於1500萬新臺幣)用於設立胡適銅像。他說:“當時胡適在我窮困的時候送了1000元給我,今天我相當於用1500倍來還這份人情。”
其實這筆錢並非從李敖自己腰包裡掏出來的,而是鳳凰衛視將該付給李敖《李敖有話說》的一期節目費1300多萬新臺幣轉交給了北大,不足部分由鳳凰衛視補齊。鳳凰衛視是李敖訪問大陸的策劃單位和組織者。李敖把自己的財產全都轉給了他第二任妻子王小屯,他只有一點點私房錢。讓他掏這筆錢,他也掏不出來。這就是李敖。有沒有讓你覺得跟自己的想象中的李敖不一樣呢?
-
5 # 在探照燈下的人生
李敖大師仙逝,他是一個有才氣,有思想,有傲骨的文豪,更是一個反潮流的戰士,民主陣營中的巨將。今天兩岸同悼先生,不能只是去討論先生生前的 一些花邊新聞或一些恩怨傳聞,應該繼承先生的精神並發揚光大,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先生對臺灣的民主進步功不可沒。當今先生可以說出自己所說,出版自己所寫,再不會因言獲罪,奮鬥一生換來了今天的善終。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是歷史發展的鐵律,李敖大師千古!
-
6 # 滿樓說書
李敖愛罵人是出了名的。不過有個人他從沒罵過,那就是胡適先生。
在《自傳與回憶》一書中,李敖有這樣一段自述,說他在給學者姚從吾做助理時,因研究會拖欠助理人員薪水,他身受其害。於是,他就寫信給胡適,向他抗議(因為胡是負責人)。
胡適收信後,立即回信向他道歉,並個人送來一千元的支票,還請他去家裡玩。
收到胡適的信和一千元后,李敖十分高興而感動。為此,李敖還在文末加了一段議論:
“也許有人說風涼話,說胡適之舉意在收買人心。但是他老先生這樣做,對人有益,對己無害(除了少了一千元外),又何樂而不為?
別的老先生,高高在上,會這樣幫助一個年輕人嗎?一比之下,就知道胡適的高人一等了。”
實事求是地說,李敖少年時即崇拜胡適,但與胡適的直接交往其實十分有限。
1958年胡適就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時,其發表就職演講後,姚從吾將李敖引見給胡適,這是李敖與胡適的第一次見面。
事後,胡適和李敖的交集也不過是一次長談、三次小談和極少次數的書信往來。然而,就因為這次胡適的回信借錢之舉,讓李敖為之念念不忘。
而胡適借給的1000元,李敖還沒來得及還,胡適就逝世了。於是,像“韓信千金報漂母”那樣,李敖經常把胡適濟困、知遇後輩的佳話加以傳播,以讓更多人的瞭解胡適。
此外,據說2005年李敖在北大演講時,還曾捐款20萬元為胡適在北大立一座銅像,但後來這事不了了之,令李敖頗感遺憾。
當然,李敖對胡適也不是沒有批評。他有一句話叫:“胡適,一個那麼重要的人,卻做了那麼多不重要的事。”
在他看來,以胡適的地位,就該“唱重頭戲”,就該做思想導向、引領風潮的大事,而不是侍弄考證啊之類“乾嘉餘孽的把戲”。
胡適去世後,李敖出版了《胡適研究》與《胡適評傳》兩書,是李敖少有的認真的作品。除此之外,李敖還編過一套《胡適選集》和一本《胡適語粹》。
在《胡適語粹》序言中,李敖說:“在啟蒙人物中,胡適是最穩健、最優秀、最高瞻遠矚、最具潛德幽光的哲人智者。”
如此高評,這在李敖的筆下是極為罕見的。
-
7 # 春夏秋冬守候星辰
胡適何許人?新文學運動領袖之先鋒,以敖以遊,他也不能亂喧譁,李敖說的和他㝍的也是白話文,也不能笑敖中華文壇!
-
8 # 兮兮說事兒
李敖與胡適的關係很複雜,李敖的確很敬重胡適,但是也並不是因此而沒有批評過胡適。
就如同有人所說,李敖對胡適“寫他、畫他、捧他、捶他”,說出了“胡適在中國現代史上的真價值和真貢獻”。李敖在一篇名為《播種者胡適》的文章裡,肯定了胡適領導的“五四”新文學運動,但是同時,他不認同胡適的學術研究,李敖說“我必須抱歉我沒有肯定胡適在學術上的地位”。
李敖和胡適到底是什麼關係,有著什麼樣的因緣呢?早在李敖在北京念小學的時候,就對胡適的名字如雷貫耳。李敖曾經熟讀《胡適文存》,為胡適的思想所折服。後來到了臺灣,上了臺灣大學之後,李敖在雜誌《自由中國》上發表《從讀<胡適文存>說起》。這篇文章後來被胡適看到,胡適專門在臺大校長錢思亮的家裡約李敖見面。胡適說,你在裡面提到的很多文章,連我自己都忘了。你簡直比我胡適之還了解胡適之。
後來,李敖後來被聘為臺大國家講座的助教。就跟現在中國大陸的教育體制一樣,那個時候,李敖太年輕,而且是一個“助教”,所以工資少得可憐,還老是拖欠。怎麼辦?李敖就給胡適寫了信,抱怨工資太低。李敖說,我們助教與教授、講師不同,他們的工資遲發幾天無所謂,因為他們錢多。可是我們的工資如果拖欠幾天,就會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這是制度的漏洞還是人謀的不臧我不清楚,說句自私話,我只不過是不希望‘三無主義’在我頭頂上而已”。
胡適看到這封信之後,立即回信給李敖以安慰,並且附上了自己的一千元錢。李敖深受感動,但是,李敖這個人不媚強權,也不為五斗米折腰。李敖收到錢之後,說“錢是可愛的”,但是我不能“苟取”,我要堅守我的到的。你的錢權當是借的,我決定在明年還你,千萬不要推辭。
有了以上這些事,所以李敖一輩子都對胡適是感念的。
回覆列表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1]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幼年就讀於家鄉私塾,19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他的文章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別,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他於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批新詩。 “五四運動”後,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倡導改良,從此改變了他“20年不談政治;20年不幹政治”的態度。他於1920年代辦《努力週報》,1930年代辦《獨立評論》,19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2年返臺,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長。1962年在臺北病逝。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地求證”的治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