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老松168AX99
-
2 # 雲無相水無形
我個人認為:是金子總會發光,在個人能力上,不管是自薦,還是三顧,都不會影響諸葛亮的歷史光環。
劉備的三顧茅廬,應該具有極高的可信度。
諸葛亮北行見備,也是具有歷史可靠性的。
只是發生的時間具有前後之別而已。
諸葛亮所學,從當時的社會教課書來說:必有四書五經之類,而五經之中,當以《易經》為首。諸葛亮是以道家學說為總綱,精通玄學理論,而道家的處世之道是以“自然”為前提。提倡“無為”之論。
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苟全性命於亂世之中,不求聞達於諸候。這符合諸葛亮的道學之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是諸葛亮對自己的思想要求。
時逢兵火亂世,劉備朝不保夕,稍有遠見的平民思維,都會棄劉而投曹。諸葛亮怎可以己之見,毛遂自薦於劉備面前,誇誇其談天下之勢。這不符合諸葛亮的道學之見。
諸葛亮的隆中對,文筆舒暢,思路清晰,戰略明確,其後的三國鼎立,也證明了諸葛亮具有戰略家的眼光,而不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戰術短見。
一個國家的興衰,民族的強大,與其既定戰略有著重大關係,非常人之智所能想象。
那麼,北行見備,又是如何出現的,這也得從歷史上的記載來說,具體內容,大家若有興趣,可以自己去了解。
我個人認為:三顧茅廬是自說,北行見備是他說。此二人皆是誠信滿滿之人,不會妄自偏談。
而三顧茅廬是諸葛亮出征前,在《出師表》中所記述,此時的諸葛亮,功成名就,影響深遠,沒有必要透過三顧茅廬自潤加色,這是其一。
其二,這裡的三顧,均是劉備與諸葛亮的三次長談天下,而非訪而不見。
那麼,北行見備又當何說,我個人認為:史官的記敘,當以歷史為根據。劉備訪諸葛,是個人行為,無人在場。而北行見備,屬於正式招聘為國家公務員,有了黨案記載。鑑於此,史官當以北行見備為兩人第一次的正規見面而記錄下來。
下面,我當以歷史場景予以再現當時的情況。
一日,劉備悶悶不樂,惆悵不已,信馬揚鞭來到南陽郊區,無精打彩的劉備仰天長嘆,想我堂堂漢帝玄孫,竟然淪落到如此地步,悲哉哀乎!時至正午,劉備有些口渴,遠遠看去,見一小夥正在地裡幹活,便上前去,討口水喝。
“小夥子,能否藉口水,暫潤口舌之燥。”諸葛亮抬頭一看,感覺此人相貌堂堂,目露日月之輝,背有龍象之風,大耳垂肩,雙手過膝,雖有落魄之相,但難掩帝王之氣,心內詫異。遂搭一禮,送上茶水。劉備見此小夥,身高八尺,眉清目秀,玉樹臨風,似有仙風道骨,不落人間蒼桑。方巾扎發,粗布為衣,雖手執農具,卻也不像個莊稼漢。不覺眼前一亮。
諸葛亮遞上茶水,道:“先生慢用。”劉備致謝,掀蓋品茶,頓覺異香撲鼻,過喉直潤心肺。
玄德借飲茶之機,向諸葛亮問些家長農耕之理,談些兵荒馬亂之事。 沒想到眼前這個小夥皆能妙答自如,娓娓道來。二人相談甚為投機。
不多時,有家童將午飯送了過來,劉備也覺腹內飢餓,但不好打擾。
諸葛亮擺好餐具,請劉備就餐。備心想:一人之餐,怎夠二人食用。言道:“不可,不可。先生慢用。”家童言道:“今日早上我家先生囑咐我說,有貴客臨.門,讓備了兩份午餐,您不必客氣。”劉備心中疑惑,果見是兩餐雙箸,為安腹內之慌,也就入了席位。
劉備雙手將酒端起,唱道:“寒風起兮雲飛揚,匹夫憂國兮心迷茫,空有報國志兮難遇賢,先生滿飲此杯兮解惆悵"。諸葛亮雙手接過酒杯,唱道:“古有管仲樂毅兮助秦王,吞併六國兮統天下。兄長不必退忍兮嘆天下。”
二人一唱一和,談歌論雅,說經唱賦,好不自在。卻不想天色將晚,紅日西墜。劉備不得不起身告辭,返回官邸。劉備自兵敗後,難遇知音,以解心中煩鬱,今與諸葛於野外餐飲,不覺心中甚為空亮,一路欣喜不已,恨不得明日再見。怎耐公事繁忙,脫不了身。
又過半月之久,又親自前往,這次劉備所問,多以增兵之道相論,不想,諸葛亮這一介書生,竟然胸藏百萬雄兵,回去後,依孔明之計,很快招幕了二萬新兵,充實了自己的軍事力量。
第三次,我也記不清是什麼時間了,玄德備上五色之禮,正式拜見諸葛亮,問計天下。此次,諸葛亮以有準備,將平生所學,盡皆展示,天下所知的隆中對既出此時之論。
劉備盛情相邀,諸葛亮難以推卻,遂推後五日,於帳下靜坐推演漢家氣數,得否變巽卦,覺知蜀漢氣數未盡,便安置完一家老小的生活,告別愛妻,踏上了征戰之途。從此掀開了三國鼎立的序幕。
當時,諸葛亮決定北上見備,此次之見,屬於國家行為,遂被史家記錄在案,以備查詢。
而三顧茅廬,是劉備的不期而遇,未被記載。
諸葛亮跟隨劉備,羅貫中透過水鏡先生之口,將諸葛亮的一生也給予了總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看了。
-
3 # 羅英華752
這種咬文嚼字的提問沒理解其意,乖字是真乖還是假乖成了問題的焦點。
其實用白話文就是說當年諸葛亮是北行晉見的劉備是真還是劉備三顧茅廬是真,哪種見面才是真是假成為歷史焦點。
在這一點上歷史學家也各詞異見爭論不休,其實歷史就是歷史不必太較真,按當時的三國各佔一方的形勢來看,諸葛亮最看好的是劉備的人和兩字,願意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滿肚子的學問來扶佐劉備完成自己想幹一番事業的理想和胸懷大志,有可能先見劉備闡述對實局的看法和觀點,試探劉備的用人態度和為人怎樣,然後自己又給劉備設了三顧茅廬的局。劉備看重了諸葛亮的才學和智慧非常愛惜人才就懷著誠意才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不管哪一種說法都是符合當時歷史的發展和環境的需求和歷史不發生矛盾,一個需要人才,一個胸有大志要報國,晉見和三顧茅廬兩者皆有可能發生。
個人淺議。
-
4 # 二曲人
題目所述,見於《三國志 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先是裴松之引用《魏略》:“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毛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禮客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對於以上記載,裴松之認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己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事。”明確講不是諸葛亮先去找劉備,這是非常清楚的,雖然對於劉備和諸葛亮相見之事,由於見聞不同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但乖謬違背事實到魚豢所作《魏略》這種程度的,卻是最為奇怪的。說穿了,裴松之認為魚豢對此事是故意歪曲的。
那麼,是不是《魏略》乖背歷史呢?回答是肯定的。魚豢是魏末晉初人,與陳壽同時,也是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其所著《魏略》有八百萬字,但全書在唐代亡佚。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最多,正是籍此,《魏略》部分保留下來。魚豢在曹魏做過郎中,資料來源比較廣,但由於曹魏與劉漢(蜀)一直敵對,傳到魚豢處的劉漢訊息很有可能為照顧到曹魏的面子而變訛,對劉備、諸葛亮加以貶抑。試想,諸葛亮在北伐前給劉禪上《出師表》,面對的是劉備的兒子與瞭解劉備、諸葛亮相遇相知事的同僚等,斷不敢自己生造個“三顧草廬”。所以,“北上見備”是假,“三顧草廬”是真,從視真實為生命的史書來講,魚豢的諸葛亮“北上見備”確是“乖背”歷史!
回覆列表
不算“乘背之史”,因為他的最終目的是想達到統一中原,匡扶漢室,是奔理想的統一大業而行的,只不過是歷史事實事與願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