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駱駝9777

    一個鍋做不出兩樣飯,表達意思是啥?

    回答

    這是一句主動詞語,所表達的意思是,一種模式,不能出來兩樣結果,講究分配公平,不留尾巴和後患

    比如,某個部門搞一項工程,為了辦事痛快,往往就會說【一個鍋做不出兩樣飯】,【一碗水能端平】。實際上這是一句套話,在實際事件的完成執行上,會有很多選項,不可能說到做到,我自己的就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不必細說……

  • 2 # 使用者李森

    一鍋做不出兩樣飯,這是一句俗浯。

    一是指在同一個環境中,得出的結果是相同的。一鍋中加同樣數量的米和水,煮出的飯幹稀應該是一樣的,不可能一半是粥一半是乾飯。這實際是一個肯定句,指在具體事物中,對不同結果的置疑,一鍋還能煮出兩樣飯?

    其二,分別表達褒或貶的意思。

    例如,表示讚揚,看人家倆孩子多有出息,學習都那麼好!是啊,一鍋煮不出兩樣飯!

    再如,表示蔑視,那家倆孩子,一個比一個淘,學習都不好!一鍋還能煮出兩樣飯?

    所以一鍋煮不出兩樣飯,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對事物肯定與否定。

  • 3 # 許文華

    “一鍋做不出兩樣飯”,是一句俚語或者說俗語。本義是說同一口鍋裡煮不出兩種不一樣的飯。這裡“不一樣的飯”主要是指飯的稀硬程度及味道的不一樣。本俚語成立的基礎,是以前煮飯的鍋子都是圓尖底(即鍋底總體上呈球冠狀,但頂稍尖並向外突起)鐵鍋或銻、鋁鍋,因這種鍋,不論是否放平,鍋裡的水和米(經過沸騰後)總會處在水平位置,稠密度基本一致,不象現在的平底高壓鍋,把哪一側的米人為地墊厚些,因沸騰後米和水在鍋內的流動性和自我調節性沒有圓底鍋強,煮出的飯會有一邊的硬一點、另一邊的稀一點的結果。

    本俚語的用語意義是:是指某人(一般是指用語人,即說這話的人)在處理某些問題或糾紛,對各方當亊人會平等相等,不會厚此薄彼。這是處理問題、處理糾紛的主持人自身態度的表白,是主持人處事公正的保證和表現。

    本俚語使用的是借喻的修辭手法。把處事人心裡的公正,比喻成一口圓底尖欣鍋裡煮不出兩樣飯的現象。雖生動形象,但如果缺乏生活經驗和知識,就不能透徹地理解。這是地方文化的獨特之處。

  • 4 # 關山聽風

    “一鍋做不出兩樣飯”是過去民間常用的一句俗語,是用來打比方的方式來表明一些道理,好讓人們準確理解其表達的意思。

    這句話放在今天的生活環境來講,人們覺得不太符合現在的一些常識。有的人也許會說,“一鍋做不出兩樣飯”的說法不正確,這個打比方的本身就有問題,因為現在的飯鍋已不是過去的飯鍋了,不僅可做出兩樣飯來,甚至可以做出三四樣飯來。

    是的,時代變化了,科學技術發展了,在古代人認為是一種常識事,或者認不可能做到的事,現在的人已突破了這種常識,把不可能做到的事變成了可能。如現在做飯的工具不僅使用傳統工具,大部人已使用方便、衛生、節能的高壓鍋、電飯煲、電蒸籠等現代化工具。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這些新型做飯工具裡面可以根據做飯的需求進行精心設計,可以用一個鍋子做出多樣飯。

    那古代人認為“一鍋做不出兩樣飯”又是一種怎樣的常識呢?這裡介紹一下古人用鍋做飯的幾種常用工具。

    鼎罐

    鼎罐和蓋鍋是生鐵鑄造的,底部為半球形狀,上面為圓柱形狀,但往上是稍往內收,口圓,上面在鐵蓋子,兩邊做了耳,用鐵絲或是專門打製的鐵襻穿兩耳,用來提鼎罐。鼎罐這種用具,一般在柴火比較豐富的南方山區用得比較多,放在火塘之中的三角鐵架上,或者用鐵絲吊在火塘之上,用柴火做飯、燒水等。現在的南方山區極少數家庭還仍然使用,又因其做的米飯好吃,如今有一些農家樂也開始採用這個傳統的做飯用具。

    雙耳鐵鍋

    為鐵鑄,圓底。用途非常廣,所用的地域也很廣,中國南方北方都普遍使用,燒水煮飯炒菜均可,一般用做柴灶上,用柴火、茅草、秸稈等燒火。南方火塘上用的雙耳鐵鍋較小,都用鐵絲穿耳做成鐵襻用手提,灶臺上用的中號鍋以上,一般不用鐵絲穿耳。現在這種做飯用具還有一部分燒柴火的家庭仍然使用。

    木甑子

    木甑子是用木材做成的圓桶狀,底部留有氣孔,上為圓口。這種做飯的用具主要來蒸飯,一般是吃飯的人眾多時,或者紅白喜事辦酒席時用來做飯。做飯時先把米用泡水一段時間,然後將水瀝乾,用布片或是棕片墊好,把米放進甑子裡,用紗布封口,蓋上鍋蓋,放在大塘鍋上蒸。如今,在南方農村,特別是山區,在遇村寨有人家紅白喜事辦酒席時,木甑子做飯仍然是主要用具。

    上面介紹了做飯工具,下面介紹一下何謂“兩樣飯”。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農村的主食,有一餐吃“兩樣飯”的習慣。這兩樣飯分別是硬食,如饅頭、窩頭、包子等,另一種是湯,北方人稱糊糊,就是用玉米麵、麵粉、紅薯米、小米、大米等,或是混合,或是隻放一種,熬成粥。南方人相遇時相互問候時,講得最多的話是:“吃飯了嗎?”而北方人相遇時相互問候時,講得最多的話是:“喝了沒有?”筆者曾在河南的西部地區呆過三年,那裡的農村當時就是這種問候習慣。試想想,過去使用傳統用具做飯,想用一個鍋子做出這兩種不同的飯來,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事。

    在南方地區,人們吃飯的主食是大米,以菜來佐飯。因此,南方人相遇時相互問候的話是:“吃飯了嗎?”如是一個村落裡的人,已知對方吃過吃飯了,人們相遇時就會這樣問:“你家吃了什麼好菜?”

    南方人對“兩樣飯”理解就要複雜一些。

    如米飯就分兩種,即硬飯和軟飯。如果是按這種思路去理解,那麼南方人早就解決了一鍋做兩樣飯的難題。過去煮飯不像現在用高壓鍋或是電飯煲,把水和米放好後就不用管了,那時用鼎罐和鍋子煮飯,等飯鍋開了以後,要到鼎罐和鍋子攪勻一下,不然就會燒鍋底。也就是在此時,把米粒一邊拔得高一些,一邊低一些。飯煮熟後,米粒高一些的地方,就會硬一些,低的地方,飯也就軟一些。過去家裡年紀大的喜歡吃柔軟些的飯,而年輕人喜歡吃硬一些的飯,家庭主婦做飯時,往往用這種方法來兼顧兩種口味的人。

    如果把所做的飯按不同用材來分的話,如糯米飯、秈米飯、紅薯米飯(即米飯中摻入紅薯)、南瓜飯(即用糯米拌南瓜)等,這樣一鍋就煮不出兩樣飯來。

    俗語是一種透過人民長期實踐和認定,對某種事物所形成一種語言概括,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智慧和願望,簡練且形象生動,往往用作比喻和形容某種事物,具有時代特性和地域特色,亦具有當時形成俗語環境時的一些普遍現象。因此,我們對一些過去的俗語理解,不能用現代的眼光去雞蛋裡挑骨頭,也不能以個別現象去抹殺過去的普遍存在。

    “一鍋做不出兩樣飯”也是一種比喻,其喻意是對事也好,對人也罷,其中的道理不有一個,不可能有相反的兩道理。這句俗語應用比較廣泛,現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其表達的意思。

    其一,與俗語“手板手背都是肉”的意思相同。

    比如,過去兄弟姐妹比較多,有的就埋怨父親對哪個最好,很偏心,一般鄰居和朋友勸說時就用到“一鍋做不出兩樣飯”,意思是都是一母所生,父母經對子女都是一樣的。又如,兄弟或者鄰里之間有矛盾糾紛,請來村裡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來調處,在調解開始時,調解人開頭要講一番話,常會引用“一鍋做不出兩樣飯”這句俗語,以證明自己是來調解矛盾糾紛是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不會偏向任何一方。

    其二,與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打地洞”的意思相同。

    比如,一個家庭,家風好,家教嚴,其子女就會個個遵紀守法。一個家庭的家風不好,家教很差,其子女就會學習父母的榜樣。又比如,一個村子耕讀傳家、講究斯文禮儀氛圍很濃,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風氣,那麼這個村子的子孫後代就會傳承祖輩的傳統。如果一個村子的風氣不好,就會傳染給代一代。

    中國民間的俗語講的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不是絕對的,因此,我們在理解一些俗語的時候,要了解俗語產生的歷史背景、地域特點,不能將俗語中表明的意思絕對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喝酒喝多了怎麼樣才能最快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