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看愛思考
-
2 # 花開花落緩行客
個人觀點如下,僅供參考。
首先,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雖然有官府腐敗導致的原因,但是產生了很大的破壞力,有造成天下大亂的趨勢,影響了黎民百姓的生存和生活,有非正義和黑暗的一面,劉備等人協助朝廷鎮壓黃巾軍可能是出於正義感,責任感,是一種英雄氣概。
然後,是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對他們的影響,劉備等人有遠大的理想,忠於漢室,希望天下太平,不希望看到社會動盪,所以協助朝廷鎮壓黃巾軍。
其次,蒼天已死,黃巾當立,黃巾軍起義,天下大亂,正是英雄乘機而起,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劉備等人想趁此機會建立功名事業,所以會協助朝廷鎮壓黃巾軍。
-
3 # 小云二公考說常識
黃巾起義是農民起義,其目的在於推翻東漢皇朝的統治。其目的與當時的士大夫階層截然相反。漢靈帝時聽信閹黨誣告,黨錮士大夫,黃巾軍起義後,漢朝政府起復被黨錮士大夫對抗黃巾軍。本質上來講,漢朝政府內部黨爭有如一家兄弟在爭家產,現在來了第三者,告訴兄弟倆,你們別爭了,你爹身前已經答應把家產都給我了。兄弟倆會空手讓出嗎?結局定是兄弟倆聯手將第三者打發了先。黃巾軍就是宦官與士大夫之爭中出現的第三者。其次黃巾軍的出現使的東漢政府允許州刺史自募兵卒,以鎮壓黃巾軍,這就給地方政府建立自屬武裝的機會。因此鎮壓黃巾軍,發展自身成為漢末各方勢力逐漸發展壯大的契機。
-
4 # 蒼山居士
首先,作為大漢帝國的子民,從小受到的教育等因素,都導致了劉備必須要支援朝廷剿滅黃巾軍。
其次,劉備是多聰明一個人,他當然看的出這次的黃巾起義根本就成不了什麼大氣,漢室氣數未盡。
最後,在當時劉備只有三個選擇,要麼參加黃巾軍,要麼支援朝廷,要麼啥也不幹。第一條是死路,如果選擇第三條,那劉備一輩子可能就是個賣鞋的。只有選擇第二條路,他這個冒牌的漢室宗親才能發揮作用,而他本人也才能走上人生巔峰。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理由很明顯,謀取個出身唄。
劉備,賣草蓆的;關羽,通緝犯兼賣棗的;張飛,殺豬的。
總而言之,他們哥們幾個就一個身份:一介布衣。
這一點在演義裡救了董卓,董卓起先還客氣,但問了出身是白衣,立馬變臉,這就是為什麼的原因。
反正時局動盪,英雄乘勢而起,人人都有自個的選擇,要麼做賊,要麼當兵。
劉備等人是押寶朝廷,結果證明他們的眼光不錯,當時的黃巾軍還不能夠徹底推翻東漢政權。
獲得了出身就是擺脫了一介布衣的第一步,有了名望便可朝向坐擁一方,割據武裝繼續前進。
當然啦,如果政局就此穩定,也能夠在仕途找尋出路,而不是混跡市井苦苦謀生。
只要想想,後人要謀求仕途發展,無非兩條路:從軍與考狀元。
從軍就需要到軍中服役,苦苦攢資歷;
考狀元就很簡單,科舉。
奈何啊,除了考試尚且能憑本事,從軍就很難咯,除非打仗,否則壓根顯示不出您是人才,甚至有了軍功還會被冒領。
拉起隊伍,有了自已的武裝,直接參與平亂博軍功,再也沒有這麼好的事咯,劉備他們自然樂衷於此,視為出頭的機會。
-
6 # 愛歷史的庸庸
感謝題主的問題,依據問題的要點,我想作出以下回答,如有不恰之處,請給予改善。
首先,我們先回顧一下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時期的歷史情形。東漢末年,農業生產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併問題日益惡化,而人民飽受此現象的苦果,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他們於是紛紛起來造反,發動大規模的叛亂——黃巾之亂。
時代的動盪不安,無論對誰都是一種挑戰更別說對像劉備這類人。挑戰便有了崛起的機會,想要在時局動盪的時期保護好自己並未自己獲得發展甚至是奪取天下的機會,財、名、權、軍、地,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他們需要一個機遇,而黃巾起義便是這個機遇。
其一他們靠著自身的家庭、少時廣結人脈與朋友的財力的支助,招募兵馬,打造兵器,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使得所屬武裝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合法化,在不斷的鎮壓黃巾之中不斷的收集散兵遊勇,獲得地方財閥的鼎力支援,在一定意義上已經取得了軍和財。 然而此時的“財”、“軍均”都不被政府所承認,因為財力是透過保護地方豪門所得,並不存在穩定性,而軍隊就像早期的山頭組織毫無章法可言,並且在戰爭後沒有可以得到充足的兵員補給和戰爭器械的修理改進。因此下一步就要取的穩定的武裝根據地,使得自己能夠以官方的名義獲取自己所需的資源,為自身的崛起奠定基礎。
其二“名”(自我感覺對劉備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在漢武帝大統一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便成為了當世的統治思想,而儒家思想所提倡君臣關係便是忠君愛國,事君以忠,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縱觀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歷史,沒有了歷朝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只有在皇權為中心的軍閥混戰。因為劉備,曹操,袁紹等人從身份地位上來講,或為皇親國戚,或家族世代為官,均受皇恩。因此無論他們願不願意都要幫助朝廷鎮壓黃巾起義,從而來依靠朝廷的大義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源,例如獲得地方豪門大族的支援,獲得雄厚的財力和充足的兵員補給。然後憑藉著卓越的軍功向朝廷索要官職獲得郡守、縣令之“名”,得到一郡、一縣之“地”。從而脫去以前“艹字山頭”的稱號,堂堂正正的以大漢軍隊自稱。隨後便依靠著自身的武裝根據地,為以後的征戰奠定了財、地、權、軍、名的基礎。
久而久之這些就逐漸演變成擁有私人武力的軍閥,如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定。
-
7 # 農夫說歷史
東漢末年,漢室雖然是千瘡百孔,但是還沒到完全覆滅的地步,漢室天子漢靈帝自然要剿滅這些他嚴重的造反賊,後黃巾軍的起義雖然被東漢朝廷鎮壓,但是沒有根本上解決問題,漢靈帝一看大患已除,就繼續他的皇帝做派,該享樂就享樂,他沒有意識到黃巾軍帶來的潛在威脅,大部隊雖然被鎮壓,可是黃巾軍帶來的零散勢力卻在暗中慢慢孕育,漸漸地形成了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勢力,少的幾千人,多的幾萬人,黃巾軍又捲土重來了,漢靈帝頭疼不已,後漢靈帝聽從太常的建議,將部分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漸漸地黃巾軍倒是沒了,地方割據勢力卻漸漸形成了,東漢此時真是到了傾覆邊緣了。既然州牧已經可以成為勢力一員,作為標榜為漢室皇叔的劉備,一介織蓆販履的平民,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問題來了,想要一步步打到自己的目標,得有人和人才,於是桃園三結義後,劉備不跟朝廷要兵,要糧,要的是剿滅叛軍的機會,這一切是無私的?錯!他要的遠遠不止這些,他要的不是錢糧,而是前途,什麼樣的前途?用劉備自己的話說“振興漢室”!多麼漂亮的口號,說到底他要的讓諸侯承認的身份,自己是皇叔,鎮壓亂寇是自己的家事,這是他不遺餘力幫助朝廷的原因之一。其二,黃巾軍是何人所領導?說到底是老百姓受不了朝廷的繼續壓迫,加上自然災害,百姓也得活下去不是,看到皇帝的一再壓迫,那就反抗,劉備自然看到了百姓起義的戰略格局是很低的,說白了,朝廷可以懷柔政策就可以解決,但是呢,遇到起義就軟姿態又影響朝廷形象,那就鎮壓吧,先打再來安撫,既然其難度不是有組織,有目標的行動,那幫朝廷鎮壓其勝算還是很大的,那就再為後面的“利”謀得先機,何樂而不為?
回覆列表
黃巾軍?本身就是造反作亂反對漢朝政權。劉備身為漢室宗親,鎮壓造反作亂責無旁貸。更何況?透過鎮壓黃巾軍的農民起義,劉備由一個落魄的宗親,走上權利的坦途呢。這個最為重要。能夠掌握權利?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權利有著不可避免眷戀。能夠一言決定別人的生死的權力?太美妙了,任何人都沒有辦法逃避掉它(權利)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