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豬的碎碎念
-
2 # 匠心普洱只在方寸
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同時,他也是商周兩代劃分的時間點所在,因此,一直以來人們都試圖找到牧野之戰的具體時間。在陝西臨潼縣所出土的“武王徵商簋”,又稱利簋,其上所刻的銘文,清晰的記錄了牧野之戰的具體時間。
我記得我那年去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時候看到過這個簋,可能是個仿品吧,真貨貌似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在陝西臨潼縣的“武王徵商簋”出土之前,“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碳14測年專家們,用西周初年遺存中出土的炭樣作了測年,給出武王伐紂之役發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範圍。而利簋的簋腹內底鑄銘文4行33字如下:“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張政烺先生所做的釋文譯文大意是:
周武王征伐商紂王。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佔領了朝歌。在第八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師論功行賞,賜給右史利許多銅、錫等金屬,右史利用其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紀念先祖檀公。此後,天文學家據銘中所記“甲子”日“歲”(木)星在中天的天象,並參照《國語·周語下》中所記載的天象記錄,最終計算出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據此,中國古代史上這一次著名的戰役有了一個絕對的年代,商周兩朝的年代劃分也定格在公園前1046年的這一天。
-
3 # 沅汰
1976年在陝西臨潼零口鎮南羅村出土了一件青銅器,現在擺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陳列展廳,這件青銅器現在被稱為“利簋”。
簋,是放煮熟的黍、稷、稻、梁飯食的器皿。簋,是商周時代的重要禮器。利簋西周初期周武王時期作器,“利”是作器者的名字,是武王身邊的重要人物,參與了武王克商的行動。
利簋上有銘文,銘文的解讀歷來異說很多。其中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張政烺認為這段銘文的意思是說:武王徵商在甲子日的早晨,此時歲星正在適當的位置上。經過黃昏到了第二天早晨,武王的軍隊已經攻下商都。在辛未日,武王在闌師這個地方賜金給利,利用這些所得的金製作了紀念自己先祖檀公的寶器。
利簋是有關武王克商唯一的文物遺存。歲星在一個適應的位置,按照古人的觀念來說:歲星在哪個國家的分野就對這個國家有利。周的分野是南天的“柳、星、張”三宿,此三宿是十二次裡的鶉火。因此有種解釋認為,歲星在柳、星、張的分野就是《國語*周語》裡說的“歲在鶉火”。
有人根據“歲在鶉火”以及《竹書紀年》上的“五緯聚房”兩種天象推算出武王克商的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的1月20日。
-
4 # 嚴維權
很遺憾,老嚴不出山,謎底難以解!要想解決夏商周,這僅是第一關!
“工程”是個巨系統,處處皆有謎,關關有風險,因為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前功盡棄,全盤皆輸!例如:“工程”的西周王年,只要有一處錯,武王伐紂就不當在公元前1046年!而今“工程”責任人所制的西周各王在位年,百分之八十皆為不實的錯誤年!
首當其衝的是周武王在位年,他們定武王克商後,周武王在位四年,這是一種錯誤,更是一種欺騙!依據《逸周書》武王是死於克商的當年(公元前1009年)周曆十二月份,次年六月葬於畢!紂王死於此年的周曆二月甲子,初四日,只比紂王晚死十個月,所以周人因“武王伐紂,天下未寧而崩”,而密不告喪,直到次年六月才葬!
武王一死,成王嗣位,因在襁褓,周公攝政,攝政六、七年!於是《逸周書》又有了武王六年崩”,與前自我相矛盾!
老嚴一再強調,考證歷史一定要以史為據,因為無有史據,多為猜想,而猜想是不能當作實證的!以史為據,更要看得深,看得全面,不但要知其燃,更要知其所以燃,不能一葉障目,坐井觀天,盲人摸象,只知其一,而不知其餘!否則便鑽入雲裡霧中,失了方向,上當受騙!
按照自黃帝起的老規矩,攝政王年皆應算在先王頭上,堯舜夏禹皆有過攝政年,今人定禹在位45年,就是不懂這個道理!魯昭公在位25年外逃,史記其在位32年,周厲王12年外逃,《竹書》言其在位26年!共和之14年,只是共伯攝政,召穆輔政,但這14年理當算在受命君周厲王頭,而非共伯和頭上!所以在“工程”發表後,郿縣新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便狠狠地打了“工程”責任們的一記重重的耳光,打得他們昏頭昏腦,至今難醒!也令老嚴哭笑不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恨其騙人到於今!
-
5 # 小草和歷史
解決了!陝西農民挖出一國寶,上面鑄造33個銘文,解開武王伐紂3000年之謎
帝辛,商朝末代君主,世稱商紂王,他在位期間加重賦稅,推行嚴刑峻法,並且多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當然嚴酷的法治最終也引來了人們的反抗。在牧野之戰中,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歷史上也將此事件稱為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可以說是歷史上開天闢地的一個大事件,因為周朝全面改革了商朝殘忍的制度,重視人的價值,並且也不在舉行人祭活動,是中華文明史上一次偉大革命,也標誌著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但是關於武王伐紂所發生的年代近千年來卻一直存在差異,種種說法加起來可達44種,最早的是公元前1150年,最晚的說法是在公元前1018年。
關於牧野之戰所發生的時間,40多種說法中最早的和最晚的時間相差了整整一百多年,因此這一直是歷史界的困擾所在,直到今天,三千多年過去了,人們才最終確定了武王伐紂的真正時間,這一切的結果還要歸功於陝西一農民發現的西周利簋。
上個世紀70年代,在陝西臨潼縣零口鎮,出土了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叫做利簋。利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此種方座青銅始見於西周初年。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歷史事件。
銘文原文是這樣的: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大概意思就是說,武王伐紂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周武王一夜之間變滅了商朝,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便已經佔領了朝歌,然後在第八天後的辛未日,論功行賞。天文學家根據銘文中所記載的“甲子”“日”“歲”這些資訊,並且根據《國語·周語下》中所記載的天象,計算除了武王伐紂的確定時間。
武王伐紂的時間在三千多年之後有了一個確定答案,那就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歷史上這一個著名戰役終於有了具體的時間,利簋的發現為劃分商周兩朝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據,西周利簋堪稱是國寶中的國寶,目前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首批確定為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
-
6 # 淺草堂
夏商周斷代工程將武王伐紂的具體年代定為公元前1046年,這一結論與江曉原團隊的結論公元前1044年1月9日僅相差2年。而在此之前,關於武王伐紂的年代有40多種論述,時間跨度逾百年。此前,另一個呼聲很高的年份是由已故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張鈺哲提出的公元前1057年左右,張鈺哲先生根據《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的記載,認為:“假使武王伐紂時所出現的彗星為哈雷彗星,那麼武王伐紂之年便是公元前1057~1056年。”注意,張鈺哲先生的觀點裡有一個關鍵詞“假使”,即他推算出公元前1057年前後出現過哈雷彗星,但並不確定古文獻中的彗星是否確指哈雷彗星。但之後引述其觀點的學者與學術雜誌似乎都回避了這個“假使”,使得這個結論成為學術圈最廣為接受的一個年份。而江曉原教授的團隊透過天文學史的研究,認為武王伐紂時遇見哈雷彗星的機率微乎其微。古文獻《尚書 牧誓》中對這次大戰的記載:“時甲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而年代為周初的青銅器“利簋”(又名“武王徵商簋”、“檀公簋”)銘文:“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也印證了《牧誓》記載的可靠。再結合天文學史的資料比對,江曉原團隊的結論是:
武王於公元前1045年12月4日出兵東征,在出發後的近一個月內,歲星於日出前出現在東方天空;
次年即公元前1044年1月3日師渡孟津;6天之後的公元前1044年1月9日在牧野之戰中克商,此時牧野當地時間為凌晨4時55分,歲星正位於上中天,地平高度約60度。據說這一結論與《國語·周語》中伶州鳩對周景王所描述的伐紂天象大體吻合,唯有一條“歲在鶉火”不符,最終未被夏商周斷代工程採用,而是選擇了陝西天文臺劉次沅的驗算結果。不過,個人其實更傾向於江教授團隊的結論
雖然夏商周斷代工程飽受爭議,單就牧野之戰的時間這一課題來說,從上述各方的研究可以看出其過程還是科學嚴謹的,有學術上的爭議也屬正常,如對於利簋銘文的釋讀,也還存在分歧。所以,現有結論可以說較以往有了很大的進步,更接近史實,但也還有進一步研究與確認的空間。
-
7 # 立志成蟲
應該是解決了。1976年出土於“周原”一帶臨潼縣的西周青銅器“利簋”上的銘文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利簋”的主人名叫“利”,是周武王手下的官員,在武王伐紂滅商的過程裡有功勞,武王給他的獎勵裡有青銅,“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一些青銅器,包括“簋”,簋的銘文裡記載了武王伐紂的重大歷史事件。雖然銘文僅有4行33個字,卻提到了“甲子日”這天“歲星”(就是木星)在中天的很少見的天象,根據學術界原來達成普遍共識推測武王伐紂的大致年代,推算出武王伐紂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所以說“利簋”又被稱為“武王徵商簋”。儘管免不了還是有爭議質疑的,但是如此直接的證據還是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認可
-
8 # 筆談偶拾
現在歷史學家大多以公元前1046年為武王伐紂的確切時間,此說緣於司馬遷«史記»所載推算時間,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甚至有上溯至公元前1122年的,也有推後的,因為是推測時間,並沒有準確無誤的文獻記載和考古佐證
回覆列表
算是基本解決吧,能達到這個學術結論,是因為一件出土的青銅器物幫了大忙,此青銅器目前存放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它的名字叫做“利簋”,是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的目前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就在前幾日,筆者曾去國博探訪了此物,國博的著名講解員“河森堡”給講解了一番,更是加深了對此物的認識。
在這件珍貴的西周利簋中,發現有4行33字銘文,內容為: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翻譯成現在白話文大致意思是,武王征伐商,在甲子日的早晨,經過一番的廝殺終於打敗了敵人,到晚上便佔領了商都。第八天辛未日,武王在闌師(地名)賞賜了右史(官職)利(人名)一些銅,用來為施公(可能是利的父或祖)鑄造了這件銅器。
從此文物的銘文中歷史學家捕捉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資訊,那就是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的“甲子日”這天“歲星”(木星)在中天的很少見的天象,結合這個重要的史料輔證,一下就幫助歷史學家幾乎確定了滅商的準確日期,那便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這個日子就是準確的武王伐紂的時間。正是因為這件文物的“歷史功勳”,有人又把這件利簋稱之為“武王徵商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