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剛炮171
-
2 # 奇葩寶鑑
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從個人成長經驗上來談:
1.閱讀通俗小說。
我們最熟悉的是白話文,可以先學習白話文和文言文交匯夾雜的文字。文字引人入勝、通俗易懂的就是小說。推薦你可以讀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其實不難讀,今天是古典小說的經典,但是放明清也就是那時候的網路小說罷了,所謂的經典作品,不過是從前的流行文化。很多小學生都能讀原版,我就是小學暑假讀完三國演義的,我想提問者閱讀能力肯定不止小學水平吧。
其次四大名著主要也是用明清白話文寫的,會摻雜一些文言文,不知不覺就在學習文言了。語言最直白的西遊記,三國語言更具美感,當然紅樓夢最美,但通俗程度差些。三國演義兼具通俗直白和一定程度的語言美感,章回體小說也加入很多詩詞串場,相當於看電影時的背景音樂,詩詞就是最簡短的文言,而且辭藻通常美,容易理解,激發學習興趣。
當然你也可以讀其他古典小說,一般都是白話文,但審美大體比不上四大名著。
2.閱讀經典古文的選段:文言文入門階段。
《滕王閣序》可以說是古今第一駢文了,對仗工整,文采爆棚,隨便拿一段出來都是詩一樣的語言。初學者最容易陷入的就是文體表面的華美,可以激發你繼續探索的慾望。所以《洛神賦》可以選幾段來看,《阿房宮賦》、《赤壁賦》等文采絕佳都推薦背誦。讀《小石潭記》、《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陋室銘》、《桃花源記》等小品文可以學習簡單的寫作。這個階段需要拿本古漢語字典翻一翻,不建議埋頭背字典、做古文閱讀,太枯燥了!
此外,類似於《師說》、《勸學》、《出師表》等說理的古文這時候建議少看,除非你自己喜歡。還在培養語感和興趣的階段,就像兒童學古詩最好先別唸宋詩,就學唐詩好了,宋詩喜歡說理論道,需要一些深度思考,容易枯燥,陷入歧途。建議不要做太多習題也是這個原因,能帶你入門的小美文很少,剛入門不要被那些習題再踢出門。
同時可以拿出《古文觀止》了,同樣是翻一翻,遇到喜歡的可以細讀,不建議強上。
反覆鞏固練習基礎,熟練通達已學的,適當探索未知的。
3.閱讀暢銷古文小書:文言文初級,基本應用。
這時候對中學課本的文言文爛熟於胸,可以去搜索八大家的代表作來看,以及歷代最有名的文人代表作,詩經、楚辭、漢賦、六朝詩文等,選最出名最簡單的就行 這時,最經典的文言文可以構築堅實的審美和文法基礎,上一階段最經典的古文這時候完全熟記於心了,倒背如流,已經走上廣闊的經典文學大道。
然後,上《古文觀止》吧。這是古代少年學習文言文的入門讀物,有點自信,連古代兒童都比不上?
史記、資治通鑑選段,通達歷史。老子莊子作為文采最好的百家學派,推薦看,文采哲理兼具。李漁張岱袁枚的代表作:《閒情偶寄》《陶庵夢憶》《隨園食單》,《浮生六記》完全能看,這些都是市場的暢銷書,沒有專業門檻。
4.閱讀詩文集:文言文中級,到達熟練程度。
昭明文選,詩經,楚辭,樂府詩集,六朝文絜,名家文集等經典整本的大量看吧,都是歷代老祖宗精選的某個時代最傑出的詩文。
這時候古漢語詞典不離手了,已經入門並且具有一定古文寫作水平了,看古漢語字典也沒有壓力負擔,不覺得枯燥。當你把字典翻厚了以後,走完經典部分的大道,開始見識,什麼叫浩如煙海,上大部頭吧——
5.歷代古籍原版:文言文高階,精通、研究級別。
二十四史,四庫全書,大藏經,永樂大典……中文系專業都覺得困難,長大了,以後的路靠你自己了。
6.正常人窮盡一生都在上一個階段裡打轉,我覺得沒必要了。一般人對經典文化了解都太少,古典文獻很不普及,只要把你發掘出來的那部分古籍種的好東東介紹給大眾,就是大功一件了。
-
3 # 邢丹健康百年工程
大道至簡!在讀王陽明,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讀原文,悟原理!文字沒有力量,文字背後你領悟到多少聖賢的精神和靈魂!
陽明先生十二歲時,一句“讀書做聖賢”石破天驚,這句話不是孩童戲語,他一直念念不忘。現在見到當世之大儒,當然要向婁一齋先生請教成聖成賢的方法。婁一齋先生並沒有因為陽明先生年輕而輕視,相反他對陽明先生能夠提出“讀書做聖賢”來,感覺非常高興。他向陽明先生詳細的講述了宋儒的格物學說,並肯定地說“聖人是可以透過學習做到的”。陽明先生對此深信不疑,甚至欣喜若狂,從此他開始學習宋代大儒朱熹的學說,希望透過這條道路成聖成賢。
陽明先生用了三年的時間把朱熹的所有著作都讀完了,可是連個聖賢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天理在何處?聖賢到底怎麼做得?就在陽明先生感到無路可走的時候,突然有一天讀到“眾物必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一句話。
陽明先生欣喜若狂,原來天理就在一草一木之中啊!既然學“格物之學”,不應只在口頭上學,須要身體力行。他看到自己庭前鬱鬱蔥蔥的竹子,想到這竹子也是一物,按照朱熹的觀點也應該包涵著至理,自己索性去格一格,把這個至理格出來。
開始先由一位姓錢的同學格竹,結果錢同學格了三天,沒有格出至理來,反而病倒了。陽明先生認為是這位錢同學精力不夠,於是自己親自去格竹子,結果格了七天七夜,也沒有格出其中的至理,也被累的病倒了。
陽明先生悟道之後才知道自己功夫用錯了,這天底下哪裡有可格之物?格物,只是在自己心上下功夫。
由於陽明先生的觀點與朱熹等先儒的觀點不一樣,引起了別人的批評。陽明先生曾經對弟子說:“大家都說格物要按照朱子的教導去做,有哪一個真的按照他的教導做過呢?我是真真實實的做過。”從古至今,多少人就在書本里打轉轉,還自以為得到了真理。禪宗“以指為月”的譬喻正是批評人們的這種做法。
在《聖經·馬太福音》中,耶穌說了一個比喻:“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耶穌解釋說:“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聖人的學問就像天國的福音,如果只是聽一聽,就像撒在石頭上的種子,雖然當時歡喜領受,遇到考驗還是不行。而體悟出來的,就是從自己心裡發出來的,就像種子撒在好土裡,就可以成倍的結果實了。
-
4 # 明師旨錄
看了看大家說的都是意義理解方面的,那我來分享一個聽覺感官方面的。
【觀點摘要】
1.出聲誦讀是古人讀書重要方式。
2.古人如何減少讀書枯燥感。
3.重磅推薦當代有趣的誦讀法。
【正文】
1.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個"讀"不只是用眼睛,也包括用嘴巴出聲誦讀。古代讀書人讀文言是離不開嘴的。諷誦涵泳,有時也自得妙趣。
2.但是一味乾巴巴地讀也是很枯燥的對不對?讀有韻腳格律的詩詞歌賦還好,讀文言,而且還不太理解的情況下去讀就很枯燥了。怎麼辦?有道是說的沒唱的好聽,於是古人發明了吟誦等古典的音樂性讀書方式。
3.說不如唱,那要是再把古文用節奏感強烈、新潮時尚的【說唱-rap】讀出來呢?沒錯,哪怕暫時不理解文意也不覺得枯燥了,而且對於需要背誦的經典段落而言,節奏感鮮明的方式會讓人不自覺單曲迴圈,不知不覺中熟讀成誦,而且其義自見!比如喜馬拉雅上的這位有趣的主播:守道琴來,他正在嘗試著用妙趣橫生而且充滿青春活力的讀古文方式,讓古文"嗨"起來。
♥牆裂安利給題主♥
回覆列表
其實文言文不枯燥,只是我們在學的時候都太年輕,不解其中意思和道理,所以覺得枯燥,如果我們在社會中經歷了一些事情,明白了一些道理或者摔了幾個跟頭,我們在再回去看看那些文言文,你會發現,然來古人早已把一切看穿,所以文言文並不枯燥,只是看學著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