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二戰中,蘇聯有1700個城市和市鎮被破壞,有7萬多個村莊被燒燬,有3萬多個工業企業、6萬5千公里鐵路被炸燬,有10萬多個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變成廢墟,經濟損失7000億盧布。二戰蘇聯死亡人數為2700萬,其中有1000萬人因為各種內外因素遭殺害。這麼大損失按說不死也得變成三流國家,怎麼就崛起了呢?
6
回覆列表
  • 1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冬眠蛇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戰爭損失大小真不是阻礙一個國家能夠崛起和成為強國的決定因素。這就好比拿損失衡量戰爭勝敗沒有意義一樣,在蘇德戰爭中,幾乎每場戰役蘇聯的損失都比德國大的多,豈不是蘇聯早就敗的不要不要了?一個國家是否強國,是看他的總動員能力,蘇聯在人口,工業技術和資源方面的調動能力都不愧是一個強國,有崛起的客觀條件在,即便損失很大,剩下的各種可用資源包括人力依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其次,二戰的結束給了蘇聯和平崛起的機會。實際上英美等西方國家更仇視蘇聯,要不是法西斯亂侵略,蘇聯將穩居他們的頭號敵人。美華人更希望滅亡蘇聯,但是法西斯剛剛被消滅,世界期盼和平,而要和蘇聯開戰,就得準備上千萬傷亡,所以,世界人民和美華人民都不會答應這個事,因此,蘇聯保有了二戰的所有成果,包括他所解放的東歐地區。

    最後,蘇聯一味追求與美國的爭霸,過於注重重工業的發展,他的軍事力量就會異常強大,這有效的支撐起了他的政治地位,使得他成為能夠和美國對抗的超級大國,但是這種嚴重失衡的經濟發展,犧牲了蘇聯老百姓的民生利益,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所以說他是拿國民收入壯大軍事力量的方式保持其超級大國地位,並非他真的就有那麼強大。

    喜歡本蛇的講解,記得點關注哦!

  • 2 # 雙馬尾班長

    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德國重創了工業的蘇聯直到1947年,工業產值才和二戰開始前的蘇聯的465億美元持平。而另一邊的美國,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刺激下開發了工業製造業,在短短五年內提升了1100億美元的經濟。那麼,勉強緩過神的蘇聯是如何和美國形成兩極爭霸的呢?

    圖為蘇聯工廠

    首先就是核武器,蘇聯能與美國相抗衡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龐大的核武庫。除了核武器蘇聯在二戰結束時就擁有非常紮實的軍事基礎,1945年對德戰役結束後,蘇聯裝甲師數量是美國的4倍、步兵師為1.2倍,且空軍的裝備水平也和美國不相上下,這使得蘇聯軍事發展的起點就非常高。雖然,蘇聯海軍在美國眼裡就是渣渣,然而海軍不能上岸,歐洲的對抗將是一場裝甲力量和空中力量的對抗。

    圖為八一軍演

    也就是說,蘇聯完全可以利用美國將大量國防預算投入海軍這一漏洞,對蘇聯海軍的預算進行削弱,然後在陸軍和空軍的建設上爭取壓過西方國家,以至於經濟擁有優勢的美國,往往在三軍預算的平衡之下,失去在陸地上和蘇聯對抗的資本,這也導致了在冷戰的任何一個時期,美國在西歐都只能採取守勢。

    圖為蘇聯解體

    與此同時,蘇聯海軍的預算雖然相對較少,但是蘇聯批次建造的方式已經是大大的減少了驅逐艦、核潛艇的採購費用。這使得到了冷戰結束時,“貧窮”的蘇聯海軍仍然有40多艘驅逐艦、265艘各型核潛艇的龐大陣容。美國也因此不得不在里根時代提出600艘艦艇擴張計劃並從陸軍空軍抽出國防預算用來應對蘇聯。

  • 3 # 兵說

    蘇聯和德國在二戰中的較量,包含了很多高水平的戰術和武器科技,一直是二戰愛好者重點研究的領域。如果從當時歷史的角度出發,蘇聯和德國在很多方面不相上下,有的領域還略佔優勢。德國和蘇聯雖然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但蘇軍統帥部對德軍並不放心。畢竟德國已經佔據了整個西歐大陸和東歐部分國家,兵鋒也很盛。

    德軍在進攻蘇聯時表現出的戰鬥素養還是讓蘇軍始料未及,蘇德開戰半年,蘇軍就損失了六百多萬兵力。當時很多國際媒體都感到詫異,對蘇聯未來的局勢頗感擔心。然而想不到的是,開戰僅僅過去兩年,蘇聯方面就拿回了主動權,開始了戰略反攻。蘇聯的實力主要體現在後發潛力上,這也是蘇聯後來崛起的主要因素。

    蘇聯的第一個優勢,在於其動員能力。蘇聯在二戰中開局就損失了主力,還能很快挽回局面,跟蘇聯超強的動員能力有關。根據相關資料的說法,蘇聯在戰局中後期先後動員了超過3000萬人參戰。在沙俄時代,俄國雖然領土龐大,但真的遇到危機,卻不具備如此強的動員團結能力。蘇聯則不同,能夠調動起一切預備力量來保衛國家,這從某個角度也體現了斯大林個人的政治能力。

    蘇聯經歷了二戰後,加速推行工業化和科技研究程序。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1957年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

    蘇聯的另一個優勢是資源儲量大,為蘇聯的工業建設創造良好的基礎。二戰中損失雖然大,但憑藉這些優勢條件還可以迅速扭轉過來。但蘇聯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在後來的歲月裡逐漸顯現出來,最終在冷戰中首先落幕。

  • 4 # 趣看歷史

    首先是蘇聯的第一個機遇。德國在一戰慘遭戰敗後,在經濟、軍事以及政治上都不被西方國家所接納,此時同為不被接納的國家蘇聯和德國合作,這已經是蘇聯的在發展了。真正的發展是二戰後的反法西斯的進攻,佔領的許多東歐國家和部分德國。

    其次是世界經濟的爆發,這場災難中,美國和德國的損失極為慘重。失業的工人,沒有人的工廠,飢寒交迫的人民,各國的經濟的蕭條。蘇聯在這時聘用了各國的失業的科學技術人才,直至世界危機的過去。事後其軍事科學技術也在的不斷的提高與發展。

    再次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二戰後,斯大林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揮的巨大作用。促進了國家經濟、政治的發展,其影響力擴張到了世界各國,對今後蘇聯的社會主義發展起到了一定意義上的作用,另外據說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群眾但是紛紛嚮往蘇聯當時的社會主義體系。

    最後是蘇聯軍事武器研製的有所起色,說到底,一個國家的崛起一部分還是要看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蘇聯在後來研製出的核武器大大提高了其國家地位,要知道有核武器的國家強國沒有幾個。不說使用核武器進行攻擊,至少蘇聯已經具備了自我防衛的能力。

    即使是在面對戰後的經濟能力、軍事能力的不濟,又或者是經歷了世界經濟大蕭條的那樣一個狀態,蘇聯之所以能夠崛起,我覺得不光光是運氣,真正還是實力。蘇聯面對失敗的力挽狂瀾,對於想要成為強國的渴望,都是他可以成為和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的主要因素。

  • 5 # 齊仙紳

    首先最直觀的原因就是蘇聯的大,強大,最基礎的一點就是你足夠大,這個大就是指你的體量,你的人口足夠多,國土面積足夠大,資源足夠多,損失大還能崛起,說明它損失得起。崛起能迅速還是因為體量大,有些小國戰爭時期幾乎是全國被戰火波及,戰後發展就算開足馬力也發展不過蘇聯,全國都建上工廠,全華人都當工人能有多少?

    大國崛起和小國崛起是不一樣的,英國當初是小國,但是成為世界霸主,但是英國那個霸主和後來的超級大國不一樣,英國佔了工業革命的先機,也就是我工業開始發展了,你們還一窮二白,你無我有,所以我能在世界上橫著走,而一旦世界上這幾個龐大的國家工業進入正軌,分分鐘就顯不出來它了。蘇聯的大國地位是在世界工業都發展的時候,憑藉自身實力走在世界前頭的,一些小國傾盡全力發展超不過它,那可能真就超不過了。

    美國戰後的發展快是因為戰爭沒有波及美國本土,只是在海外島嶼和領土作戰,國內的設施基本完整,沒有遭到破壞,戰後很快能進入正軌。對於蘇聯來說,體量大的優勢又顯示出來了,雖然戰爭打得挺慘烈,但是蘇聯還有大部分領土未遭受戰火的破壞,蘇聯沒遭受戰火的領土都比美國本土要大,這也是蘇聯崛起的基礎之一。

    再有就是蘇聯戰前發展的很好,各方面底子打得很好,尤其是戰爭開始後,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工業技術潛力一下被激發出來了,我們都知道二戰期間各國的技術水平發展很快。和平時期各種研製計劃可以慢慢搞,但是戰爭時期,當敵人有一種新武器對你形成優勢時,你就必須得立刻研製相抗衡的武器快速投入戰場,越是形勢危急,潛力爆發出來的越大。

    蘇聯戰後重工業的實力我們也看到了,這與蘇德戰爭對蘇聯發展的刺激也是分不開的。有了這些基本條件,蘇聯的崛起就有了保障,當然,蘇聯戰後快速崛起能與美國比肩,其中的因素必定是方方面面的,遠不止上面所說的原因,比如在發展思路上肯定也是有一些可取之處的,再加上戰後的美國競爭、北約的壓力讓蘇聯加快腳步發展,就造就了後來幾十年強大的蘇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哲學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