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概念隨歷史發展而發展。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藝術概念,同一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藝術概念。最早的藝術概念是由做某事的方式、方法的語義產生。藝術作為人類特定實踐和思維活動的抽象概念不是某一人完成的。在各不相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域人們始終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試圖界定藝術的基本內涵和外延以揭示藝術的本質。
公元前11世紀中國周代的《周禮·保氏》就提出“六藝”的概念:“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春秋時期孔子也提出的“六藝”,則是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中古時期文法、邏輯、修辭三藝,幾何、天文、音樂、數學等四藝共七項自由藝術作為教育的基礎。與西周時期相當的古希臘神話中藝術的守護神繆斯有九個,分別分管史學、音樂、舞蹈、悲劇、喜劇、抒情詩、敘事詩、雄辯術和天文。 孔子肖像⬆️
由於中國哲學不在於澄清概念,所以對於藝術的概念即藝術的本質的爭論主要在西方哲學、美學和文藝理論領域展開。
柏拉圖的理式論和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是西方文藝理論的開始。柏拉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一樣他的藝術論觸及藝術和社會的關係。代表作有《理想國》和《對話錄》。理式論是柏拉圖哲學體系的核心。他反對德謨克利特具有樸素唯物論因素的反映論和普羅塔哥拉的感覺論,認為一切知識都是概念的知識,把概念稱為“理念”或“理式”,認為理式是實體,是萬物的原型,萬物是理式的摹本。柏拉圖也提出模仿論,但他的模仿論和古希臘傳統的藝術模仿自然(赫拉克利特)和現實是藝術的藍本(德謨克利特)的模仿論不同,柏拉圖的模仿是理式的不完全的摹本。
柏拉圖理式論的藝術本質的理解影響到古代與中世紀之交的普羅丁的新柏拉圖主義,中世紀的“經院派”,啟蒙運動時期英國的夏夫滋博裡、德國的溫克爾曼,赫爾德、席勒、施萊格爾也不同程度地接近柏拉圖的觀點。從哲學體系看,黑格爾也是理式論的又一代表人物,進而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觀點。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第一個用科學觀點和方法研究美學和藝術的人。雖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批判柏拉圖的“理式論”,指出柏拉圖是“理式”的根本錯誤在於它割裂了一般概念和個別事物的關係,把“理式”看成是具體萬物以外獨立存在的東西。亞里士多德指出:一般只能存在於個別之中。他在《形而上學》裡首先把科學分為“理論科學”、實踐科學”和“創造科學”,指明藝術是“創造科學”,特點是創造。接著他又在《詩學》第一章裡把“美的藝術”從一般藝術中劃分出來,稱為“模仿的藝術”,提出自己的模仿說。亞里士多德認為模仿的本質在於透過個別表現一般,透過特殊表現普遍,模仿不是抄襲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亞里士多德肖像⬆️
受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的影響,羅馬古典主義時代的賀拉斯和朗迦納斯提出模仿古典,創作必須“合式”,人物塑造重型別共性。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提出藝術是創造第二自然,是反映現實的鏡子。歐洲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狄德羅肯定美是客觀存在於現實事物的關係之中,這種關係不僅包括自然形式還包括社會內容的種種關係。 啟蒙運動時期的美學家根據藝術可以模仿自然美並能喚起人們的審美快感的特徵,提出“美的藝術”的概念。德國美學家萊辛在談及繪畫、雕刻與詩的特徵時提出“造型藝術”一詞。
費爾巴哈從人本主義的立場批判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從感性的人的本質出發解釋美和藝術。車爾尼雪夫斯基持藝術反映論的觀點,從革命民主主義立場出發發展了費爾巴哈思想中革命的方面,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論斷。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裡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那就是美的。”
二十世紀以來,什麼是藝術?成為當代西方美學研究的核心問題。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圓滿的答案是因為:當代西方藝術創作的現實徹底否定了傳統賴以確定什麼是藝術的觀念,取消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因此迫使美學家不得不重新考慮什麼是藝術的問題。
首先挑戰傳統藝術本質論的西方美學家是義大利的克羅齊,他在《美學原理》和《美學綱要》提出關於藝術本質的“直覺論”觀點:“直覺”即“表現”(亦可稱為表現論)。藝術就是“直覺的內心狀態,並不一定非得形之於外,言之於表。”物質形式可有可無,藝術家“既不採取什麼活動,也不說明理由,而寫詩、作畫、唱歌;簡言之,是在表現自己”表現藝術家的內心狀態。法國的波特萊爾、馬拉美、瓦萊裡的象徵主義理論與克羅齊的直覺論相通。不同的是瓦萊裡否定藝術必須表現情感,認為“沉思的狀態是審美知覺狀態,在這種審美知覺中全部意念和情感都同時被消除。”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藝術的潛意識說。他把藝術歸結為“原欲”的昇華,把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心理結構也有三個層次:無意識、前意識和顯意識。“原欲”處於無意識狀態的本我之中,是人類活動的最原始的內驅動力。追求享樂的本我的衝動與社會環境產生矛盾時要由自我調節,受體現社會利益的超我運用社會原則壓抑。當本我的原欲衝動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時,自我和超我就力求讓“原欲”在夢幻想象和文學藝術中得到發洩。
英國美學家貝爾受後印象派的啟發興起形式主義美學思想。他提出“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形式論觀點。貝爾認為,在各種藝術作品中,只有線條、色彩和形式的各種複雜關係即某種不同於實際形式的抽象關係,一種純粹精神性的美的物件才是最有價值的。形式以外的各種東西只能激起我們對現實世界的非審美的生活情感,卻不能產生審美性藝術創作的自由情感。形式論的代表人物還有弗賴。
關於藝術的概念還有許多別出心裁的觀點。比如“符號論”。古德曼認為基本問題不是“什麼是藝術品”,而應該是“什麼時候一樣東西是一件藝術品?正如一個普通的客體可以在特定的時間內和在特定的環境中是一種象徵一樣,一個普通的客體也可以在特定的時間內成為一件藝術品。”丹圖認為:兩個一樣的客體,為什麼一個是藝術品而另一個卻不是呢?它的區別不過是描述這兩個物體的語言不同罷了。迪基的直覺論提出:當一件物品被放入美術博物館展覽的時候,它就自然成了藝術品。
這些都是非理性主義的變種,試圖抹殺藝術和非藝術的界限。
那麼藝術到底是什麼呢?藝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馬克思以前的以至於以後一些現代主義哲學家和美學家都沒有從人類的社會生產實踐的高度來認識考察藝術,因而都不能正確地完整地回答藝術的本質問題。
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去考察社會生產(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從人的本質、人的勞動實踐出發,比較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的關係,把藝術生產作為人類特有的精神生產加以剖析,指出人類在這種創作精神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按照美的規律來創作”實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和“物化”。指出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是用物質的形式來表達人對世界審美感受的精神產品。指出藝術是同科學理論、宗教、實踐精神三種認識和掌握世界的方式並列的一種獨立的掌握世界的方式。馬克思說:“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會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築”而藝術則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層次的意識形態,是遠離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是屬於“那些更高地懸浮於空中的思想領域”(恩格斯語)。馬克思肖像⬆️
“藝術的概念是誰提出來的?”這一提問,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其實是人類歷史上諸多哲學家、美學家、學者們孜孜不倦追求完成的課題,這一核心課題至今沒有完成。因為提出藝術概念的人比我列舉的人多得太多,我只能選取其中少數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做最簡約的回答。
藝術的概念隨歷史發展而發展。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藝術概念,同一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藝術概念。最早的藝術概念是由做某事的方式、方法的語義產生。藝術作為人類特定實踐和思維活動的抽象概念不是某一人完成的。在各不相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域人們始終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試圖界定藝術的基本內涵和外延以揭示藝術的本質。
公元前11世紀中國周代的《周禮·保氏》就提出“六藝”的概念:“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春秋時期孔子也提出的“六藝”,則是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中古時期文法、邏輯、修辭三藝,幾何、天文、音樂、數學等四藝共七項自由藝術作為教育的基礎。與西周時期相當的古希臘神話中藝術的守護神繆斯有九個,分別分管史學、音樂、舞蹈、悲劇、喜劇、抒情詩、敘事詩、雄辯術和天文。 孔子肖像⬆️
由於中國哲學不在於澄清概念,所以對於藝術的概念即藝術的本質的爭論主要在西方哲學、美學和文藝理論領域展開。
柏拉圖的理式論和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是西方文藝理論的開始。柏拉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一樣他的藝術論觸及藝術和社會的關係。代表作有《理想國》和《對話錄》。理式論是柏拉圖哲學體系的核心。他反對德謨克利特具有樸素唯物論因素的反映論和普羅塔哥拉的感覺論,認為一切知識都是概念的知識,把概念稱為“理念”或“理式”,認為理式是實體,是萬物的原型,萬物是理式的摹本。柏拉圖也提出模仿論,但他的模仿論和古希臘傳統的藝術模仿自然(赫拉克利特)和現實是藝術的藍本(德謨克利特)的模仿論不同,柏拉圖的模仿是理式的不完全的摹本。
柏拉圖理式論的藝術本質的理解影響到古代與中世紀之交的普羅丁的新柏拉圖主義,中世紀的“經院派”,啟蒙運動時期英國的夏夫滋博裡、德國的溫克爾曼,赫爾德、席勒、施萊格爾也不同程度地接近柏拉圖的觀點。從哲學體系看,黑格爾也是理式論的又一代表人物,進而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觀點。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第一個用科學觀點和方法研究美學和藝術的人。雖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批判柏拉圖的“理式論”,指出柏拉圖是“理式”的根本錯誤在於它割裂了一般概念和個別事物的關係,把“理式”看成是具體萬物以外獨立存在的東西。亞里士多德指出:一般只能存在於個別之中。他在《形而上學》裡首先把科學分為“理論科學”、實踐科學”和“創造科學”,指明藝術是“創造科學”,特點是創造。接著他又在《詩學》第一章裡把“美的藝術”從一般藝術中劃分出來,稱為“模仿的藝術”,提出自己的模仿說。亞里士多德認為模仿的本質在於透過個別表現一般,透過特殊表現普遍,模仿不是抄襲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亞里士多德肖像⬆️
受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的影響,羅馬古典主義時代的賀拉斯和朗迦納斯提出模仿古典,創作必須“合式”,人物塑造重型別共性。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提出藝術是創造第二自然,是反映現實的鏡子。歐洲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狄德羅肯定美是客觀存在於現實事物的關係之中,這種關係不僅包括自然形式還包括社會內容的種種關係。 啟蒙運動時期的美學家根據藝術可以模仿自然美並能喚起人們的審美快感的特徵,提出“美的藝術”的概念。德國美學家萊辛在談及繪畫、雕刻與詩的特徵時提出“造型藝術”一詞。
費爾巴哈從人本主義的立場批判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從感性的人的本質出發解釋美和藝術。車爾尼雪夫斯基持藝術反映論的觀點,從革命民主主義立場出發發展了費爾巴哈思想中革命的方面,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論斷。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裡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那就是美的。”
二十世紀以來,什麼是藝術?成為當代西方美學研究的核心問題。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圓滿的答案是因為:當代西方藝術創作的現實徹底否定了傳統賴以確定什麼是藝術的觀念,取消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因此迫使美學家不得不重新考慮什麼是藝術的問題。
首先挑戰傳統藝術本質論的西方美學家是義大利的克羅齊,他在《美學原理》和《美學綱要》提出關於藝術本質的“直覺論”觀點:“直覺”即“表現”(亦可稱為表現論)。藝術就是“直覺的內心狀態,並不一定非得形之於外,言之於表。”物質形式可有可無,藝術家“既不採取什麼活動,也不說明理由,而寫詩、作畫、唱歌;簡言之,是在表現自己”表現藝術家的內心狀態。法國的波特萊爾、馬拉美、瓦萊裡的象徵主義理論與克羅齊的直覺論相通。不同的是瓦萊裡否定藝術必須表現情感,認為“沉思的狀態是審美知覺狀態,在這種審美知覺中全部意念和情感都同時被消除。”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藝術的潛意識說。他把藝術歸結為“原欲”的昇華,把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心理結構也有三個層次:無意識、前意識和顯意識。“原欲”處於無意識狀態的本我之中,是人類活動的最原始的內驅動力。追求享樂的本我的衝動與社會環境產生矛盾時要由自我調節,受體現社會利益的超我運用社會原則壓抑。當本我的原欲衝動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時,自我和超我就力求讓“原欲”在夢幻想象和文學藝術中得到發洩。
英國美學家貝爾受後印象派的啟發興起形式主義美學思想。他提出“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形式論觀點。貝爾認為,在各種藝術作品中,只有線條、色彩和形式的各種複雜關係即某種不同於實際形式的抽象關係,一種純粹精神性的美的物件才是最有價值的。形式以外的各種東西只能激起我們對現實世界的非審美的生活情感,卻不能產生審美性藝術創作的自由情感。形式論的代表人物還有弗賴。
關於藝術的概念還有許多別出心裁的觀點。比如“符號論”。古德曼認為基本問題不是“什麼是藝術品”,而應該是“什麼時候一樣東西是一件藝術品?正如一個普通的客體可以在特定的時間內和在特定的環境中是一種象徵一樣,一個普通的客體也可以在特定的時間內成為一件藝術品。”丹圖認為:兩個一樣的客體,為什麼一個是藝術品而另一個卻不是呢?它的區別不過是描述這兩個物體的語言不同罷了。迪基的直覺論提出:當一件物品被放入美術博物館展覽的時候,它就自然成了藝術品。
這些都是非理性主義的變種,試圖抹殺藝術和非藝術的界限。
那麼藝術到底是什麼呢?藝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馬克思以前的以至於以後一些現代主義哲學家和美學家都沒有從人類的社會生產實踐的高度來認識考察藝術,因而都不能正確地完整地回答藝術的本質問題。
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去考察社會生產(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從人的本質、人的勞動實踐出發,比較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的關係,把藝術生產作為人類特有的精神生產加以剖析,指出人類在這種創作精神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按照美的規律來創作”實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和“物化”。指出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是用物質的形式來表達人對世界審美感受的精神產品。指出藝術是同科學理論、宗教、實踐精神三種認識和掌握世界的方式並列的一種獨立的掌握世界的方式。馬克思說:“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會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築”而藝術則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層次的意識形態,是遠離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是屬於“那些更高地懸浮於空中的思想領域”(恩格斯語)。馬克思肖像⬆️
“藝術的概念是誰提出來的?”這一提問,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其實是人類歷史上諸多哲學家、美學家、學者們孜孜不倦追求完成的課題,這一核心課題至今沒有完成。因為提出藝術概念的人比我列舉的人多得太多,我只能選取其中少數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做最簡約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