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發現歷史
-
2 # 牛皮刀鞘
作為我最喜歡的偉大詩人,他的許多美文、詩詞均給我很大觸動,讓我感動不已,以下略舉一二:
一、求學時:
1、詩酒趁年華(取自《望江南·超然臺作》)
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
3、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和董傳留別 》)。
4、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春宵》)。
5、 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柳氏二外甥求筆跡》)
二、失戀時
1、天涯何處無芳草(《蝶戀花春景》)
三、人生無常
1、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和子由澠池懷舊》)
2、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3、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4、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
5、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陽關曲·中秋月 》)
四、別離人生
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明月幾時有》)。
五、豁達人生
1、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行香子·述懷》)
2、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4、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洗兒 》)。
六、失意人生
1、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七、快意人生
1、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
2、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八、坎坷人生
1、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2、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九、辯證人生
1、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贈劉景文 / 冬景 》)
2、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減字木蘭花·鶯初解語》)
3、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琴聲》)
十、雜耍人生
1、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
3 # 薪火相傳麒麟子
都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品“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都道“大江東去浪淘盡”,都說“十年生死兩茫茫……”
我感“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徹悟,明瞭。
我愛”一蓑煙雨任平生。”不悲,不喜。
我醉“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孤寂,品盡這孤獨。
-
4 # 巽如風
大江東去,浪淘盡。
浪是不會盡的,就像重慶的水災,為重慶和所有受災地區祈福!
頂我今年人財兩旺!
回覆列表
當然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當我們翻開歷史,注目於中華傳統文化,那麼一首詞很快就會映入我們眼簾,以其豪放瑰麗,成為傳統詩詞中當之無愧的代表作。這就是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人常說蘇軾不屑柳永,其實不盡然,否則蘇軾怎會有一次他問一位善歌的幕僚,自己的詞和柳永的詞相比怎麼樣?這位幕士答得極妙:“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意思是各有千秋唄。
我們說填詞忌重字,但正如習武之人,內力雄厚不拘泥一招一式般,若刻意避開了重字倒顯得呆板。所以東坡的《念奴嬌》中,三“江”、三“人”、二“國”、二“生”、二“故”、二“如”、二“千”字,端的是高手功力,驅使自然,利落乾脆。而用在寫赤壁之戰,周瑜火燒連營,燒退曹瞞數十萬兵馬,保住孫吳千里江山。這大概是歷史上最吸引文人目光的一場戰鬥了。幾個字重用也增添了氣勢! 記得唐李白曾有《詠赤壁》,
魏吳爭鬥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熾熱的情感,馳騁想象,筆酣墨飽地圖畫出火燒赤壁的壯麗場景。 而稍後杜牧有《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戰爭的歷史意義不是詩人關心的物件,否則就不能理解無名無姓的“無定河邊骨”為何會反覆出現,以及地點模糊的“古戰場”為何總也憑弔不完。“一將功成萬骨枯”是詩人們的主題, “野戰格鬥死”是多數戰士的結局,“敗馬號鳴向天悲”是最常見的背景音,“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並非詩人危言聳聽。
枯骨無言,唯有哀嚎的北風在轉述遙遠的吶喊。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可惜太多自以為是聖人的君王將相,尋找到太多的“不得已”,把一批又一批“春閨夢裡人”無情地投去冰冷的無定河邊。因此詩人才質疑,“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究竟意義何在。
不過詩人對戰爭的態度又是複雜的。因為戰爭的宏偉瑰麗能到達詩人想象力難以企及的地方。千千萬萬鮮活的生命燃燒成絢爛的煙火,讓詩人不僅看到了殘忍,也看到了一種極致的美麗。這或許是蘇軾們眼裡的戰爭。至於結果意義之類那是政治軍事家關注的焦點。
如果時代隔得足夠遠,他們會選擇忽略殘忍,只留心美麗。如果戰爭的主角是風流倜儻的周郎,如果戰場是在風景如畫的赤壁,詩人的眼裡看到的是美麗與雄渾還有瀟灑風流。 所以,備戰的緊張、戰機的千鈞一髮、火焰沖天的慘烈,只化成一句輕描淡寫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並非不是珍視生命的人。主政一方時,他多有愛民之舉,僻居黃州,他也熱心廢除當地的棄嬰陋習。如果因為這一句“談笑”便責備他的殘忍,沒有人情,那麼自稱“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李白更是罪無可赦; 除了戰爭本身釋放的魅力之外,建功立業的志向也是重要原因。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不止是辛棄疾的願望。東坡在密州打獵時就曾發過“西北望,射天狼”的誓願。赤壁重遊,遙想公瑾當年,我們在字裡行間就可以看出東坡是以周瑜自比。對赤壁之戰的緬懷,還暗含了東坡對北宋邊庭戰事的關切。堂堂大宋,竟屢屢敗北於蕞爾小國西夏,不能不讓人懷念周瑜以少勝多的壯舉。 東坡有報效疆場之志,卻壯懷難酬。他或許知道,即使有機會,他也沒有上場殺敵的本事。東坡是文人的命,終究做不了三國文武雙全的周郎。他意識到了自己的“多情”,意識到了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東坡灑下的是對周郎夢的不捨。 總之,我們說這是蘇軾貶官黃州後的作品。蘇軾21歲中進士,30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著書房生活,隨著北宋政治風浪,几上幾下。43歲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後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閒職,他在舊城營地闢畦耕種,遊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更由於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雲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篇。 《念奴嬌》他懷古傷己,弔古傷懷,想古代豪傑,借古傳頌之英雄業績,思自己歷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業,壯志難酬,詞作抒發了他內心憂憤的情懷。 好,今天就說到這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