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倪不懂商業
-
2 # 我為科技狂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講過這樣一句話:“網際網路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不僅僅是一種產業,更是一種思想,是一種價值觀;網際網路將是創造明天的外在動力,創造明天最重要的是改變思想,透過改變思想創造明天。”馬雲講出這句話,讓人理解起來可能不那麼容易。小米董事長雷軍說的一句話就應該讓人好理解點。雷軍是這麼說的:“網際網路其實不是技術,網際網路其實是一種觀念,網際網路是一種方法論,我把它總結成七個字,‘專注、極致、口碑、快’。”在馬雲看來,網際網路除了是一種技術、產業外,更是一種思想、價值觀。而雷軍感悟,網際網路其實就是一種觀念、方法論,而非一種技術。簡而言之,兩人都有很強的網際網路思維。
先前,我讀過一些有關“網際網路思維”的文章。有人列舉出了所謂的九大網際網路思維,具體包括了使用者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資料思維、平臺思維和跨界思維。
使用者思維:使用者思維被稱作網際網路的核心,其他思維都必須基於使用者思維之上,否則網際網路思維就是空中樓閣。所謂的使用者思維,要求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角度去設身處地思考問題。比如,得屌絲者得天下;單個屌絲使用者的消費能力可能不高,但海量使用者透過網際網路聚集起來的消費能力可以是驚人的;像當前正處在風口浪尖的拼多多,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又比如,使用者對產品的體驗至上;騰訊同時有微信和QQ這兩款移動社交APP,但微信反而在男女老少中能更廣泛地普及開來,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微信帶給使用者的體驗明顯強於QQ。再比如,向用戶兜售參與感;從邏輯思維這一成功的案例,外人就可以明白經營粉絲、培養忠粉、再到社群經濟是完全可行的。
簡約思維:指的是在產品規劃和品牌定位的過程中,一定力求做到專注和簡單;對於產品設計,同樣要力求做到簡潔、簡約;從而符合人性化的規律。幾乎每個人天生就有惰性,你只要給我更大的方便,我當然才會更願意選擇你的產品。比如,微信支付線上下移動支付市場的份額能夠超過支付寶,除了微信是一款社交產品外,微信可能比支付寶更方便易用;生活在鄉村的中、老年人群更容易學會使用微信、而非支付寶進行轉賬支付。
極致思維:極致就是把產品做得更好,不斷地超出使用者的預期。對於使用者的需求,又可以分為痛點、癢點和興奮點。痛點面向的是使用者的剛性需求,癢點是使用者感到有別扭的地方,興奮點則是產品能讓使用者獲得如“太好”、“太棒”、“太刺激”和“太不可思議”之類的感受。當然,要想給使用者打造極致的產品,首先必須完完全全搞明白使用者的內心世界。比如,抖音短影片和火山小影片中常常有讓使用者感到“非常棒”、“了不起”之類的作品,這就很好地體現了產品在追求極致上的效果。
迭代思維:一款產品從一開始就達到完美的程度是不可能的,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對產品進行微創新,多個微創新積累到一定的量後,就會從量的積累上升到質的飛躍,甚至發展成顛覆式的革新。在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的需求時時在變,所以產品迭代的過程必須要快,速度比質量更重要。產品可以透過不斷地迭代,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而產品本身的功能也將隨之變得更加豐富。
流量思維:流量意味著體量,體量意味著分量。獲取流量最好的方式,當然就是免費。流量只有大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進步。比如,免費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收費;奇虎360最開始向用戶提供免費防毒軟體,在積累到了大量的使用者後,又拓展了瀏覽器市場,透過向用戶提供增值服務來達到盈利的目的。又比如,流量只有大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進步;微信最開始被人們稱作約炮工具並不冤枉,但也就是因為微信的使用者規模不斷擴增,以至到了今天的10億活躍使用者,最終成為了國內移動網際網路最大的流量入口;騰訊在網際網路領域能有今天的地位和影響力,微信可謂是撐起了騰訊的半邊天。
社會化思維:利用社會化媒體,則可以重塑企業跟使用者之間的溝通關係;利用社會化網路,可以重塑組織管理和商業模式。社會化媒體的本質即是人人皆為自媒體,公司所面對的使用者是以網狀結構存在的。於是,社會化媒體很重要的特徵是使用者會基於自身的價值觀、興趣和社會關係而自發地連線在一起。比如,網路紅人羅永浩,在微博上常常會發布一些雷人的言論,像什麼錘子手機超越蘋果手機,以及讚美日本等。網友當中,有挺羅永浩的,有罵羅永浩的。至於是被挺還是被罵,這不是羅永浩最關心的。恰恰相反,這就是羅永浩所樂見的。因為羅永浩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在網路上獲得了更高的熱度,還有更多的粉絲、尤其忠實的粉絲。
大資料思維:大資料的價值根本不在於大,而在於如何對資料進行更有效率地挖掘和預測。大資料思維的核心就是透過對資料進行處理,從而創造商業價值,這個前提就是必須相信資料是有價值的。對於任何一家企業而言,資料本身就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資產。
平臺思維:平臺被認為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驅動力。平臺戰略的精髓,講求的是打造多方共贏的平臺生態圈,注意要是多方共贏,且善於利用現有的平臺。對員工而言,企業就是員工盡情施展個人才華和抱負的平臺。不過,企業要真正成為員工心目中的平臺,在現實中,這樣的網際網路企業其實並不多見。
最後一個跨界思維:對於跨界思維,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三點。一個是,網際網路企業的跨界顛覆,本身就是高效率整合低效率。二個是,網際網路顛覆的本質,是對傳統產業要素的重新分配,是生產關係的重構,最終為的是提高效率。網際網路企業在跨界進入某個領域時,首先就應該思考的是該如何打破原來的利益分配,幹掉最大的利益方,從而實現重新洗牌的目的。三個是,網際網路企業在跨界時,必須要對使用者的情況瞭解透徹,深知使用者的需求和體驗,剩下的就是敢於如何創新,如何主動地跨界。
綜上所述,網際網路思維,說起來似乎並不複雜,但要真正地將之成功地應用於實踐中,卻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
3 # 供應鏈合作型商務
“網際網路究竟是什麼”的爭論沒有實質性意義。網際網路能夠幫助我們創造什麼價值?如何創造價值?才有真實意義。
無論網際網路是什麼,最重要的是應用網際網路之後能夠為我們創造價值,比如,節省時間,節省金錢,識別風險,減低做事難度等。否則,應用網際網路就沒有意義,起碼這種應用網際網路的方式、方法沒有意義。
事實上,應用網際網路在很多方面和領域,都有很多有待我們去發掘價值的空間。關鍵是誰先發現這些潛在價值(發明),誰有辦法變現這些價值(應用創新)。
大多數人都是依靠原有的知識基礎去認知新事物,因為,從舊知識基礎上,延伸向認知新知識,頭腦比較容易接受。
所謂“網際網路思維”,把大多數人從舊知識基礎上,跳躍地把人們的思想帶到一個嶄新知識領域。這不僅讓人們對網際網路的認知產生混亂,而且阻礙網際網路的佈道者倡導大眾應用網際網路。
由此可見,應用網際網路不等於“高、大、上”。創造價值才是。
回覆列表
網際網路改變了效率,改變了很多流程,也就讓很多客戶,逐漸被納入到企業的視角。在傳統時代,是一個以產品為導向的時代,更多的傾向於如何包裝產品,賣給特定的人,而在網際網路體系中,產品的同質化越來越高,差異越來越少,因此,掌握消費者,並第一時間滿足其需求,就成為競爭的主力。資料化特徵的實現,讓客戶需求更加精準,客戶畫像越發清晰,讓定製成為可能。消費者對平臺的信任,正在由於自媒體的突破,而轉變為對人的信任,社群開始爆發,分享不僅是愛好,也變成了賺錢的路徑,消費者轉變為消費商成為了可能。在網際網路中,發現很多原先的東西,都變了,比如傳播從單向變為了互動,買貨的同時透過分享也能賣貨,每個人的角色都在多元化和多樣性,是同時處於多種環境和場景中。所以,基礎變了。當基礎發生了改變,也就是價值的傳導方式發生改變,最終導致思維方式的改變,這就是網際網路思維,總結出來就是四個關鍵詞:掌握消費者,互動傳播,買賣身份的相容,社群化小社會。至於更深刻的理解,那就看不同的人不同的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