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小晗晗愛閱讀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我實現預言”,就是說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僅決定了你現在如何看待自己,也切實的影響著你未來的言行舉止。也就是說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會成為自己相信的那個樣子。而孩子的自我評價都來源於我們這些大人,語言資訊對他們自我概念的發展產生影響。怎麼說和說什麼同樣重要。所以,學會溝通對於每個父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兒。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大部分矛盾衝突都是來源於無效的溝通,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事情更糟糕。那我們應該怎麼溝通呢?

    換位思考

    這四個字我們都知道,也常常會掛在嘴上,因為不管是在工作中與同事的溝通,還是在生活中與他人的溝通都非常重要。我們來看一張溝通交流模式圖:

    圖中重疊的部分就是A和B兩個人的共同背景,如果重疊的部分變的越來越小,溝通也會越來越困難。當我們和孩子溝通時,我們30歲,我們擁有的是30歲的認知水平,30歲的經歷和經驗,30歲成年人的理解水平和角度,孩子5歲,他擁有的是5歲的認知水,5歲的經歷和經驗,5歲兒童的理解水平和角度。如果不去換位思考,我們之間根本沒有重疊背景,自然難以溝通。而孩子,無法站在我們的角度去思考,因為他根本沒有經歷過30歲,而我們可以,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都有過童年的經歷和記憶。

    當我們開始換位思考,開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時,我們的溝通在真正的開始,因為我們擁有了共同的背景,站在了一起。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很多時候孩子和我們的對抗,不聽話,都源自我們我們之間在需求上的矛盾。我們希望家裡保持乾淨整潔,而孩子才不在意,他更喜歡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拿起來方便,玩起來空間大。我們總是不停的要求,洗手去,刷牙去,寫作業去,睡覺去,不要在沙發上跳,不要在洗臉池晚水,不要把房間弄亂。我們總是在要求孩子幹他不想幹的事兒,而不讓他幹他想幹的事兒。於是,我們就成了敵人,孩子的態度就會變成我就要幹我想幹的,而我們的態度就是必須按我說的做。自然爭吵不斷。

    要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就要改變說話的方式,去描述我們看到的問題或事實,儘量用簡短的話語描述清楚,而不是長篇大論,而不是發洩情緒,說一大堆廢話去把事情和人混為一談,甚至人身攻擊。把我們要們要求孩子做好,變成孩子和我們配合做好。把孩子的感覺從被動服從變成主動參與,事情就容易很多

    學會代替懲罰的方法

    當孩子出錯時,做的不好時,請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停止挖苦、說教、警告、威脅,而是告訴孩子我們的期待是什麼樣的,怎麼樣可以彌補自己的失誤。給孩子提供選擇,讓他自己做主,自己承擔自然後果。

    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孩子知道他有多笨,他有多差勁,他有多沒用,而是讓孩子內心意識到自己錯誤,進行反省並積極補救。我們希望孩子在長大以後做錯事的時候,後悔的時候,不是去自暴自棄,去逃避,而是積極面對,想辦法去補救,想辦法去預防

    鼓勵孩子自立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啃老,也不想把他養成一個巨嬰,那麼請從日常溝通開始,不要讓他什麼都要聽你的話,不要什麼事都你幫他去幹,不要急著告訴他答案,不要在孩子面前顯示你的智慧和能耐,不要總是想緊緊的把他抓在自己的手裡。

    放開手,讓們選擇,讓他們做主,讓他們去嘗試,去摸索,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讓他們親自經歷和體驗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讓他們在失敗和錯誤中得到成長。我們要做的就是相信他,並且把這些表現在我們對他們說的話裡。他們會因此而相信自己,會自我鼓勵,跌倒了還能站起來。

    學會讚賞孩子

    當我麼已經知道我們的評價和認可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都至關重要的時候,我們一定願意去讚賞,去肯定,去表揚。但方法很重要,錯誤的讚賞會事與願違,讓孩子更沮喪。

    用具體的描述行讚賞代替抽象的評價性讚賞,孩子就會知道具體什麼事情或行為是媽媽期待的,她會繼續保持下去,久而久之良好的習慣隨之養成。

    把值得讚賞的行為變成一個詞。這個詞就會變成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讓他真正成為這樣的人。

    不要把行為和人聯絡在一起,給孩子貼標籤

    我們太喜歡給孩子貼標籤了,而這些標籤不僅會影響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會影響他的行為。會讓孩子不自信,悲觀,讓孩子覺得他就是這樣差勁的人,慢慢的他就真的會成為這樣的人。幾乎所有的心理學都會提到“自我實現預言”對一個人的微信,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

    如果你曾經這樣做過,曾經這樣說過,那麼就需要想辦法重新創造機會,改變你對孩子的評價,讓孩子看到不一樣的自己,重新構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

  • 2 # 知我悅讀

    有一本經典的與孩子溝通的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作者是阿黛爾•法伯(Adele Faber)和伊萊恩•瑪茲麗施(Elaine Mazlish)合著的,兩位是美國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曾師從於已故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Haim Ginott)博士。

    書中列舉了大量生活中的場景,不同場景下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是一本溝通方面的工具書,需要經常翻看,這裡為你介紹一下部分內容。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

    行動指南:

    全神貫注地聆聽用“噢”、“嗯”、“我知道了”等來認同孩子的感受。不要過多提問和給建議。把孩子的感受用恰當的詞語表達出來藉助想象滿足孩子的願望

    這裡說一下藉助想象滿足孩子願望。比如,我家孩子感冒咳嗽,剛看完病從醫院出來,門口賣零食的小攤位上擺著包裝豔麗的糖果,他說想吃糖。可是他咳嗽著吃糖會更嚴重,我用了書裡教的方法,跟他說:“我真想現在就給你買,可咱剛吃了治咳嗽的藥,吃糖會影響效果。等你病好了,咱買好多好多糖,想怎麼吃就怎麼吃,怎麼樣?”他說:“好,那買一書包的糖。”我說:“好,買兩書包糖也行。”他來勁了,說:“買一屋子糖,家裡到處都是糖。”說完我倆一起哈哈大笑,想著躺在糖堆裡睡覺會不會硌得慌,應該用棉花糖鋪底下。就這樣,他已經完全陷入滿足願望的想象裡,忘了要買糖吃的事。

    如何引導孩子與父母合作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的五種方法:1. 描述。把你看到的事或問題描述出來。“溼毛巾放到床上了。”,語句中不要加上你2. 給孩子提供資訊“毛巾把我的床單都弄溼了。”3. 用一個詞表達“毛巾”4. 說出你的感受“我可不想睡溼床”5. 使用字條(貼在毛巾架上)請把我放回架上讓我晾乾。多謝

    書中還介紹了7個替代懲罰的技巧,當孩子屢教不改時,家長解決問題的五個步驟,鼓勵孩子自立的6種方法,誇獎孩子的三種方法等等,很多溝通技巧不僅僅是針對孩子溝通,更是與人溝通的普適技巧。將生活中的問題場景化,在場景中解決問題,特別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溝通是門學問,幾句話不能說得清,即使說得清,看完也不能很好的運用到生活裡,我們平時養成的情緒按鈕,遇到相似情況就會無意識的有情緒反應,脫口而出一些未經思考的話。改變自己的思考和行為模式,非常不容易,需要經常回顧書裡的內容,將之內化成自己的反應模式,父母的改變會帶來一系列的變化,問題被化解於無形,生活裡更多的是美好和歡樂!

  • 3 # 張三丰ZSF

    第一,學會和孩子講道理。孩子都是一個本性純良的,只要家長說的道理,條條是理,那麼孩子也很容易會被我們所講的道理折服,從而和我們溝通也就變得有效了。

    第二,學會多和孩子互動,在互動中去溝通。我們首先要建立美妙的親子關係,在這種好的關係裡面,才能讓孩子覺得我們是朋友,才能更好的溝通啊。

    以上兩點就是和孩子溝通最有效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聽說過哪些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