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專注研究腫瘤醫學大夫
-
2 # 乳腺結節速問
早期乳腺癌往往不具備典型的症狀和體徵,不易引起重視,不過也正是這些症狀才是乳腺癌早期自我檢查的關鍵:
1、乳頭溢液
非妊娠期從乳頭流出血液、漿液、乳汁、膿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
2、乳腺腫塊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腫塊首診。患者常無意中發現乳腺腫塊,多為單發,質硬,邊緣不規則,表面欠光滑。
3、腋窩淋巴結腫
大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窩淋巴結轉移。初期可出現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隨著病情發展,淋巴結逐漸融合,並與面板和周圍組織粘連、固定。
4、乳頭、乳暈異常
腫瘤接近乳頭深部可引起乳頭回縮。腫瘤距乳頭較遠可引起乳頭回縮或抬高。乳頭溼疹樣癌表現為乳頭面板瘙癢、糜爛、破潰、結痂、脫屑、伴灼痛,以致乳頭回縮。
5、面板改變
乳腺癌引起面板改變可出現多種體徵,最常見的是“酒窩徵”,即乳腺面板出現一個小凹陷,像小酒窩一樣。還有“橘皮樣改變”,即乳腺面板出現許多小點狀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樣。
乳腺癌作為中國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最高的疾病,嚴重威脅著廣大女性的健康。且由於早期乳腺癌基本是沒有任何症狀的,很多患者在發現症狀去醫院就診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因此為了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加強自我體檢及普及乳腺篩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抗癌協會撰寫的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中提到,中國女性乳腺癌的發病高峰年齡為45~54歲,因此建議一般風險人群乳腺癌篩查的起始年齡為40歲。那麼在40歲以前就可以完全不用關注乳腺健康了麼?當然不行,針對統計結果來講,乳腺癌的發病高峰在45歲以後,但近些年來由於環境,壓力等因素,乳腺癌的發病時間也在逐漸年輕化,因此年輕人也應當重視乳腺健康。
前面說過早期乳腺癌是沒有明顯症狀的,但我們也可以從乳腺自我檢查中發現乳房的細微變化,Know Your Lemons®曾用檸檬展示了12種乳房疑似病症外觀,當發現乳房有下述異常時,就應當儘快就醫喲(自檢建議在月經來潮後7-14天進行)。
硬腫塊(hard lump)
在乳房中摸到的硬腫塊可以說是最常見的乳腺癌標誌,一般來說摸到的腫塊比較硬並且不能移動,類似檸檬籽,大部分無痛感,這種腫塊若在月經期後依然不消失,就應該高度重視起來,並儘早去醫院進行乳腺超聲檢測。
區域性增厚(thick area)
區域性增厚一般是指乳房的某部分變厚,或者出現明顯腫塊,但與硬腫塊不同,這種增厚的區域可能處於表層面板之下,也可能更深。這種增厚可能由於月經和哺乳期引起,但如果在月經期、哺乳期結束後仍然存在,則可能是乳腺癌的表現了,引起區域性增厚的原因可能與腫瘤在表皮下的異常擴增有關。
凹陷(dimple)
凹陷是指在乳房上出現酒窩狀凹陷,在排除了衣服造成的壓痕影響後,若這種凹陷長久不消,則有可能是乳腺癌的表現了,一般凹陷是由於腫瘤在乳房深處生長,乳房中的纖維間質受到侵襲、侵犯皮下或累及乳腺韌帶,使得乳房病灶部位的面板表面出現不同程度的凹陷,這也意味著病灶組織已與面板粘連。
腫塊、凸起(bump)
乳房中的腫塊和表面的凸起可能也與乳腺癌有關,但是有很多非癌症性的腫塊也會長在乳房表皮之下,有很多囊腫是良性腫塊甚至是完全無害的。只有去醫院進行病理檢測,顯微鏡下觀察腫塊中的細胞才能確診是否為乳腺癌。
形狀、大小改變(new shape/size)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兩邊胸部的大小和形狀都不是完全對稱的,其大小及形狀有所不同也是正常現象,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其突然的改變,包括一邊乳房的大小改變、變平、腫大、意外下垂等,並在月經期後仍然沒有復原,此時就應當儘快就醫檢查。
橘皮徵(orange peel skin)
橘皮徵是指乳房周圍面板出現類似橘皮上的褶皺和窩點,這是由於乳腺癌可侵及乳房面板淋巴管。淋巴管被癌細胞堵塞會導致淋巴迴流受阻,面板水腫凸起,而毛囊卻和皮下組織連線緊密,因此產生橘皮狀改變。當乳房出現這種表現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乳頭凹陷(sunken nipple)
這裡提到的乳頭凹陷應當與生理性的乳頭內陷相區別,每個人的乳頭性狀相差很大,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突然的乳頭凹陷或者變平。乳腺癌在癌細胞侵犯乳頭或者乳暈時,乳腺的纖維組織和導管可因腫瘤的牽拉而縮短,使得乳頭被牽拉向腫瘤一側,直至完全回縮看不見。
乳頭面板變硬(nipple crust)
乳頭面板變硬有可能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也有可能是一種叫做“乳腺上皮內癌”(Paget"s Disease)的疾病。這種情況是乳腺癌細胞在乳房內擴散並在乳頭內生長時,會形成疤痕樣的紅色或白色結痂表面,常常會非常疼,而且不會自行消除。
靜脈曲張(grown vein)
由於腫瘤的異常快速生長,其需要的養分通常會更多,因此會吸收更多的血液在其周圍,從而造成靜脈的擴張。在排除了體重變化和哺乳的因素,若乳房靜脈越來越明顯,就有可能是乳腺癌引起的。
面板潰爛(skin sores)
乳腺癌有時還會引起胸部創傷、面板潰爛,這樣的潰爛會進一步導致感染,並散發異味或者滲出體液,往往還會伴隨明顯腫塊,因此若是莫名出現這些症狀,就需要及時就醫並排查感染原因。
乳頭溢液(new fluid)
乳頭溢液是十分常見的現象,通常與乳房發育、感染、囊腫、懷孕或哺乳有關。而部分乳腺癌患者會有鮮紅貨暗紅色的乳頭溢液,有時也會產生清水性溢液,無色透明偶有黏性。因此當出現乳腺溢液也需要引起重視,尤其是在溢液中出現血液的時候更應該儘快就醫。
發紅發熱(red or hot)
通常情況下,乳房的發紅、發熱都是和感染、哺乳、面板溼疹有關。但是,如果不是因為哺乳,且在使用抗生素或者其他治療感染、溼疹的方法後,這個發紅發熱的情況還是沒有改變,那就需要就醫檢查了。當皮下淋巴管被癌栓完全塞滿,引起癌性淋巴管炎,面板顏色就會由淡紅轉變成深紅,同時會伴隨面板水腫、增厚、皮溫升高等。
希望廣大女性提高對乳腺健康的重視。這裡也需要強調的是,提高防癌意識是對的,但是乳房自檢並不能代替正規篩查,自檢不能降低乳腺癌的檢出率和死亡率,上述的許多症狀也並不是乳腺癌獨有的表現,自檢時也很容易錯將正常乳腺和孤立性結節誤認為是乳腺癌,導致恐慌甚至導致過度手術治療,因此萬一自檢中真的發現了問題,先不要過於惶恐,我們還是應當去醫院進行專業的乳腺篩查(乳腺臨床體檢,X線攝影檢查及乳腺超聲等),相信醫生的診斷才是正確的做法。
針對不同年齡的人群建議的乳腺篩查頻率也是有所區別的:通常不推薦20-39歲的人群進行乳腺篩查;對於40-70歲的人群,建議每年進行一次鉬靶聯合超聲;對於70歲以上人群可根據個人身體健康狀況適當放寬篩查頻率。
針對具有乳腺家族史的人群,也可以選擇進行基因檢測,看其是否攜帶有遺傳性乳腺癌基因突變,如攜帶突變,則建議篩查年齡提前,並適當增加乳腺體檢頻率,或採取其他預防性措施。
人類與癌症的抗爭是一場艱鉅的持久戰。醫學研究的進展將為戰勝癌症提供越來越有效的新武器,尤其是個體化精準醫學的發展,有望將癌症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帶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而在目前,怎樣才能充分發揮現有醫療技術的作用,合理地利用有限的社會資源,制定適合國情的癌症防控策略,在癌症的篩查上儘可能做到增加獲益、減少損害,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醫學和科學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醫藥行業、媒體,以及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