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光影匠

    那就說說這些年用過的各種畫幅的膠片相機吧。回想起來也有5年多沒用過膠片了。當年上學時第一臺相機是佳能的30V,是佳能135膠片自動相機,也是佳能膠片相機的最後一代,大約屬於今天所說的準專業相機,它釋出的時候,數碼單反已經大行其道,擁有30V的色友並不像它的前輩EOS30那麼多。在30V上面,還有一款叫1V,只是太昂貴,學生黨買不起。30V這臺相機記得2006年買的時候是全新機,花了將近4000元,當時配的鏡頭是17-40,這個鏡頭一隻用到了今天。這臺相機伴隨了我從開始學習攝影到大學畢業,可謂是勞苦功高。雖然後來用了很多其他的各類相機,但是對這臺機器有著特殊感情。

    後來使用過康泰時G2,是非常經典的旁軸相機,香檳色的機身,小巧,但是重量大,很壓手,感覺很實在。對焦速度也很快,由於是旁軸相機,拍攝了很多紀實類的照片,G2的機身採用了鈦外殼和鋁合金骨架,保時捷和蔡司的合作保證了G2擁有著非常優秀的人機工效介面,這也是為數不多的可以使用單手完成幾乎所有功能及調節的相機操控性堪稱完美。G2的自動對焦系統設計的很有意思,採用了主動對焦和被動對焦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在光線暗淡的地方,G2會發出一束肉眼不可見的紅外線來輔助對焦,在旁軸相機經常面臨的惡劣拍攝環境中,這種對焦方式無疑具備很高的實用價值。康泰時的鏡頭和鍍膜技術比較有名,當時拍攝的彩色底片為主,還拍攝了很多的正片,這臺相機帶給攝影師一種相對靈活,隱蔽不張揚的拍攝感覺,相機本身的設計和時代感,對於對裝置本身無感的人來說,也會被它的顏值吸引。

    由於一直拍攝135畫幅,學習到很多攝影家的作品使用大畫幅相機拍攝,畫面細節豐富,表現絢麗,被深深的迷住,當時透過同學和學校,借到並且使用了一段時間的大畫幅相機。是星座的4X5雙軌相機。4X5相機的使用體驗完全不同於其他型別的攝影,從相機鏡頭,對焦方式,底片安裝使用,拍攝流程,都是需要更多操作流程。這一切的過程造成了一個結果,就是整個拍攝的節奏降低下來,整個拍攝過程變得緩慢,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拍攝前的思考,對與攝影畫面的經營,思考,拍攝的意義,都更多的更全面的考慮,這與使用135相機的攝影感是完全不同的。另外,4X5相機的底片面積是135底片的若干倍細節和資訊記錄能力空前提高,打印出的照片令人驚豔。就是在後期方面,需要有專業的底片掃描器將底片掃描,才能進入後期調整的程式,這個就比較複雜了,而且後期去灰這一點是十分反人類的。如果不是囊中羞澀,當時一定會買一臺來拍攝。

    當使用了135和大畫幅之後,一方面感覺135底片小,再加上當時數碼相機的表現已經不錯,另一方面大畫幅從裝置鏡頭到底片沖洗輸出等價格太昂貴,用什麼方式拍攝,當時就又發現了折衷方案,就是中畫幅。中畫幅有個特點就是中畫幅不只有一個尺寸,比如有66,67,69,612,617等等,這就有意思了,當時我選擇了一種不是特別特殊但也區別於135的67畫幅的馬米亞7II相機,這個相機是中畫幅旁軸相機,是中畫幅相機中最輕便,操控最方便的,黃斑對焦,精確快速,鏡頭65mm鏡頭非常實用,是最好的拍攝各類攝影創作的大底片的中畫幅相機。 它還有很多的配件,比如廣角鏡頭的對焦器,135尺寸配件等,這個相機當時也是暗中觀察了我的老師學來的,就是當時在想,老師使用這個創作,總不會錯。果然使用這臺相機拍攝3年,很多現在自己來看自己滿意的很多作品都是用這臺相機拍攝的。

    這些年確實使用了各型別的很多膠片相機。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都使用膠片,大家會說這不是廢話麼,但是,使用過或者從那個時代拍攝過來的人都會懂,膠片不只是一種情結,它是一種語言,攝影的複雜性,藝術性和工藝性屬性就要求了我們不能單純的從技術進步角度來看拍攝裝置和感光材料,今天依舊有很多攝影師在使用膠片,甚至還有很多攝影師使用在膠片時代之前的攝影技術手段和材料創作影像作品。所以,膠片不僅代表了一個時代,一種材料,一種創作方式,一種媒介語言,也還是一種習慣,一個符號。膠片是過去了,或許會越來越成為過去,再過很長時間,他也會成為一種古典工藝,只是在今天,我們回想膠片帶給我們的,還不只有懷舊,還會有膠片帶給我們今天攝影什麼,以及今天數字影像時代,膠片意味著什麼的這樣的思考。

    這個問題真的很好,引發了很多是思考,希望大家都來說說,看看有什麼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 2 # 行攝寫天下

    從18歲上大學二年級開始,我就自學攝影。在南開大學中文系開了一個暗房,專門為校園中的大學生洗照片。有一臺自制的印像機,一臺放大機,一臺烘乾機,還有兩口水缸。同時,還為學生拍照片。那時只是黑白照片。我用過的相機,最初是借用別人的120海鷗牌相機,後來父母給錢,買了一部天津產的東方牌旁軸取景135相機。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報社工作,部門解決經費,先後買了兩臺單反膠片相機,第一臺是美能達300,第二臺是佳能AE1。後來,調動到現在的報社,先後配發了兩部全自動膠片相機,一臺是佳能牌,一臺是理光牌。還配發了一部尼康數碼卡片機。近幾年,我自己購買了一部松下卡片機,萊卡鏡頭的。一部尼康單反數碼相機,半畫幅的,尼康D7000,配18——200變焦鏡頭。一直用到現在。下一步準備換成全畫幅數碼相機,尼康D800,全金屬機身的。

  • 3 # 荊亮

    我用的第一臺相機是海鷗4A雙反120,那時候上學,還是借別人的用。工作後自己買的是雅西卡135單反相機,帶一個標頭和一個變焦鏡頭。多年之後買了一臺美能達a7135單反相機,24—105mm,80—200mm.兩個鏡頭。朋友又賣給我一臺二手勃朗尼卡120相機,帶一個80鏡頭。一直用了好多年,之後又買了哈蘇503cw120相機帶一個80mm標頭。又買了萊卡m6135旁軸相機,帶一個35m/2、50m/2鏡頭。隨後又買了一臺哈蘇XP2,135旁軸相機,帶三個鏡頭,30mm,45mm,90mm。這臺相機很有特色,是寬畫幅相機,24mm*65mm毎幅的膠片,尤其是拍攝風景,看著長畫幅的圖就是舒服。因為反轉片沖洗已經停業,就沒有堅持用膠片機,感覺很是遺憾。後來又買了一臺富士670,120摺疊旁軸相機,攜帶方便,有點大萊卡的感覺,用著也很順手,拍人文紀實比較適合。爭取堅持使用膠片相機,自己動手拍攝沖洗黑白膠片。

  • 4 # 光線攝影學院

    膠片相機,前前後後,用過幾百款了吧,也記不太清楚了。我只談談我記憶深刻的,或者我自己確實從內心特別喜歡的吧。

    理光R1S,世界上最輕薄的35mm膠捲相機

    一、尼康FM2,這款可謂是很多人的心結,也是情節

    曾經,中國的廣大攝影愛好者,都有尼康FM2情節。

    曾經,有幾年,我經常使用尼康FM2,感覺就是除了沒有手柄,其他一切都很不錯的了。

    對於現在的90後00後來說,我也還是喜歡推薦尼康FM2給大家。

    確實是一代心結神機,自然是有收藏和把玩的道理的了。

    二、海鷗4系列120相機,國貨的代表性形象

    其實,在當時,最早還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

    但是,在1980-1990年代,用海鷗4系列相機,就是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了。

    這個時候,其實是海鷗4系列最灰暗的年代。

    這款海鷗4系列,其實,操作很繁瑣,也很容易誤操作,很多新手小白確實不容易上手這一款,相對於尼康FM2或者佳能ae1美能達X700,這款海鷗相機,真的非常的不人性化。

    好吧,這款海鷗,主要是顏值很高,適合作為攝影道具。

    當然,作為學習和了解膠片攝影,也是很不錯的了。

    三、理光R1S,我真的是,其實很懶得的了

    其實,那時候我也有理光GR1,但是,還是嫌棄麻煩。

    所以,又買了一個理光r1s,哎,真的是輕便小巧啊,號稱世界上最輕薄的相機哦!

    主要是方便,省心,成像質量也很ok。

    以上就是我特別喜歡的幾款相機,雖然我也用過哈蘇瑪米亞祿萊萊卡等很多名機,但是,覺得沒啥太大的意思。

  • 5 # 隨手拍襄陽

    擁有過一臺瑪米亞RB67,膠捲時代的拍片利器,很久了,己經快遺忘了!十年前,被一個叫李鍾宜的人給搞走了,也不知道那個王八犢子把這臺相機怎麼樣了?這個該千刀萬剮的短命小鬼!

  • 6 # 道哥攝影

    瑪米亞rb67中畫幅,尼康fm2、f100,理光XR5、XR7,確善能,富士卡單反,海鷗4A、4B,友誼120雙反,紅梅、海鷗旁軸,

  • 7 # 西安紀事

    大畫幅還沒有真正用過。最近一年之內用過哈蘇500cm、瑪米亞645pro tl,富士tx-1,尼康F3.感覺瑪米亞645最實用,機身鏡頭比較便宜,種類也齊全,120膠捲可拍攝15張底片,帶馬達和眼平取景器,使用上與135幾乎沒區別,就是過片的馬達聲音有點大。

    與30年前相比,膠片相機和膠捲還是便宜了很多。當年月工資3、400元時,尼康F3機身已經近萬元,一盒36張裝柯達或富士彩色膠片20元;如今月工資近萬元,成色非常好的尼康F3僅2000元左右,富士或柯達彩卷30元左右。30年前買一臺中中國產帶標頭的海鷗單反至少需要一個家庭一年的積蓄,如今買一套帶紅圈的佳能全畫幅,可能只需一個月工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經完了過三四天又有一點,這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