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聊的小小城

    有因必有果,秦國在初期是弱國,經歷了幾代人的變法,才逐漸成為當時最強勢的一方。秦之所以能統一六國,其實是幾代人的功勞,只是秦王嬴政加速了這個程序。

    雖然各國都有一定程度的變法,例如趙國的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讓趙國實力不斷增強,戰鬥力也是數一數二。然而沒有商鞅變法那麼徹底,商鞅雖死,但他的變法從秦孝公開始一直延續下來,使得秦國國力大增,實力讓其餘六國生畏。

    事實上趙國從秦昭襄王時期後國力已經無法與秦國匹敵,趙國在看到秦國日益變強,著急得很,所以在秦昭襄王時期就決定和秦國決戰,也就是長平之戰,然而棄用廉頗,用紙上談兵的趙括,而秦國則是久經沙場的戰神白起,最後圍於長平,趙軍消耗殆盡,最後投降,被白起坑殺近30多萬降兵,這是 國力的較量,從此元氣大傷,成年男丁幾乎都死在了長平。

    雖然秦國也損失慘重,但此戰之後,六國再無力抵抗秦國。

    所以即便後來嬴政在趙國,也於事無補,而秦國就算不是嬴政統一六國,也會有其他人出來統一六國,只是時間的問題。

  • 2 # 滄桑短笛

    嬴政能不能帶領趙國統一天下,要看嬴政是如何率秦國統一天下的。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這是漢朝賈誼《過秦論》的內容。簡言之,一篇否定秦朝的文章,都不得不承認秦朝的成就。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是“奮六世之餘烈”,“六世”指的是秦孝公贏渠梁、秦惠文王贏駟、秦武王贏蕩、秦昭襄王贏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贏子楚,秦始皇嬴政。其中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贏子楚是“享國之日淺”,也就是在位時間很短。在這段文字中,特別提到一個名字"商君"。也就是說,最負面的看、最消極的看,秦始皇統一天下,是取得了這些成就。

    “天上不會掉餡餅”,秦“奮六世之餘烈”而完成統一大業,必然有其成功的秘訣。我以為,有以下幾個關鍵。

    一、有志向

    “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吞併八荒之心”是秦孝公贏渠梁的志向,也是秦國五代六位國君堅守的志向。以此為根基,秦國國君商君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堅持法治、軍功農爵、任用人才、善待百姓等等舉措,就有了根基,水道渠成。

    二、順應社會發展,善待百姓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施行法治,是政治公開。廢井田開阡陌,是廢除奴隸制,解放奴隸為“自由民”。齊風易俗,是強制分戶,鼓勵生育、增加戶籍數,進而以此增加稅收並僅僅依靠這種方式增加稅收。

    最後一點展開來說。增加稅收的方式無非兩種:一是增加稅率,二是增迦納稅人數量。前者是簡單粗暴,後者是智慧。強制分戶,是成年男子必須分戶獨立,成為一個新的納稅人,於此同時,強制分戶相比於幾代人同屋而居,更有利於人口的繁育。在秦國法治和軍功農爵制度的保障下,人人奮勇,“蛋糕越做越大”,分戶而導致的稅收增加,完全被抵消。

    眾所周知,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優秀的社會管理制度,對生產力的提振是非常巨大的。貧窮的秦國,商鞅變法,同樣實現了社會財富的急劇增加。而稅率不變,客觀上更符合百姓的期望。請記住,百姓是"不患貧、患不均",任何時候都不要用絕對數值的高低來衡量社會的貧困、富裕。

    三、軍功農爵,激揚正氣

    商鞅變法是“重農抑商”,總有人以不著調的“打擊商人”來抹黑秦國。實際上,耕地紅線制度,是現代中國都在執行的制度,重農原本就是國家、民眾的根本。而商人,在歷史上一直是“重利輕義”的存在,秦朝遏制商人,是戰時國家的需要,也是歷史的特徵,無可厚非。

    軍功,是泛指一切與戰爭有關行為獎勵;農爵,是泛指一切與戰爭沒有直接關係的行為獎勵。在公元前、在幾百年戰亂時期,所有諸侯國原本就只有兩件事:打仗、為打仗而準備的生產。軍功農爵制度,可以說是涵蓋了當時秦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是算無遺漏。

    更重要的是,軍功農爵是沒有門坎的,是人人平等的。同時期的戰國其他國家,奴隸無論上戰場、還是從事勞動,都是不能改變奴隸身份的。以現代眼光看,恢復高考之後,高考所以能家家不惜代價努力、奮鬥,根本正在於高校畢業證發放的同時,還有一張畢業分配證書----國家幹部的標誌。無論你是誰,拿到這張畢業分配證書,就是國家幹部。

    四、秦法和贏氏族法

    總有腐儒吐槽秦法是嚴刑酷法,這個說法原本就是違背事實、毫無邏輯的弱智觀點。法治區別與人治的根本,就是公開。試問:刑罰是公開了更嚴酷,還是不公開的潛規則更嚴酷?“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是對刑罰最高階、最全面、最根本的評判。刑罰不公開,能“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嘛?舉例來說,跑一段高速,出收費站的時候被扣3分罰500,處罰的原因“不告訴你”,下一次再跑這段高速,你怎麼防止被處罰?這樣的處罰,是寬容、還是嚴酷?

    秦法能夠堅持150年不動搖,根本在於秦法受到了秦人的竭誠擁戴(章邯刑徒軍就是鐵證,網上有大量相關帖子,不在贅述),除了秦法公開、公平、公正之外,執政的贏氏族法,比秦法更加嚴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秦趙同源,往上數是同一族的人,習性相近、相似。而秦國與趙國最大的差異,就是秦國國君總能正常繼承,而趙國卻屢屢發生軍事政變。歷史上著名胡服騎射的發明者趙武靈王,最終是死於同族兄弟的圍困,活活餓死。秦國皇族嚴於律己,是秦國最終統一六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任用人才

    戰國時期,百年內戰,人才如星河璀璨。以人才論,齊國排第一,魏國排第二,秦國,實在上不了檯面。秦孝公之後,秦華人才輩出。文臣武將,很多都是非老秦人。商鞅、張儀、李斯、蒙恬蒙括兄弟等等。

    以商鞅論。秦國的變法,人們記住了隻身來秦國的商鞅。彷彿秦國變法都是商鞅的功勞一樣。一個從魏國來的,毫無背景、毫無成就的商鞅,即便有可能開創變法,也不可能保證變法的執行。客觀上,商鞅刑治長公子贏虔、普遍得罪秦國士大夫,若非秦孝公的鼎力支援,商鞅有一千個腦袋也不夠砍的。甭拿商鞅被車裂說事,拿是秦孝公死後的事,與秦孝公無關。

    齊威宣王時喜文學遊說之士,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者流七十六人,命曰列大夫,為立館稷山之下,高門大屋,尊寵之,不治而議論,天下諸侯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是以齊稷下學士,多至數百千人。

    六、秦國憑法治統一中國

    戰國七雄,秦是很弱的一個。秦國憑什麼統一中國?志向、善待百姓、軍功農爵制度、任用人才?這些是基礎,但卻不是根本。

    現代人都知道,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換句話說,秦國能統一六國,靠的是秦國的法治更適合當時的生產力發展。這才是核心、這才是根本。秦國統一六國,靠的是商鞅變法、靠的是150年堅守法治。

    秦始皇能不能率領趙國統一中國?有上述條件就能,沒上述條件就不能。換句話說,誰有能力建立一個更新的、更好的社會制度,誰就能最終統一六國。

    至於統一六國的是秦、還是趙,根本就沒有差別。絕大多數網友,既不是贏秦的子孫,也不是贏趙的子孫,無須關心是統一中國的秦、還是趙。

    讀歷史,瞭解成功的經驗,更多瞭解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才是讀歷史的價值所在。

  • 3 # 那些你很冒險的夢1213

    我覺得是可以的,因為秦國統一是因為秦王一人,可以說前輩貢獻,秦王也會跟著做的,不管那個國家,趙國也有很好的將領。所以秦始皇死了以後短短几年就分崩離析,秦始皇的爺爺有白起,也沒能統一六國,這就是秦始皇的使命,他的命運就是來統一六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縮砂仁的功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