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開笑臉a
-
2 # 留馨鐫香
課堂是老師教授知識和學生學習知識的面對面平臺。課堂教學的好壞不僅反映老師的教學水平。也關係著學生學習理解的多少。同樣,課堂學習的好壞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程度。亦體現老師的教學質量。正因此,課堂上的教和學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
剛剛講解的例題,課後練習大多數學生都不會做。注意,是大多數都不會。從這點來看,老師的教學是主要問題。課堂教學單調乏味,沒有吸引力,滿堂灌輸,囫圇吞棗。學生耳朵聽了,可沒怎麼入心。至於理解多少又是一回事。所以,改善老師的教學藝術,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營造教學互動,把學生的熱情引導到課堂學習上,理應是老師的責任。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部份。人在心不在,打坐唸經過耳不過心,顯然不是學習的態度。老師講得口乾舌燥,你卻大眼瞪小眼,自然練習不會做了。忽視老師的課堂教學,不認真聽講,等於課堂沒有學習,白白浪費了時間。因而,身在課堂,用心聽講,積極互動,踴躍提問,及時解惑釋疑,充分利用課堂真正學好學透,理當是學生的責任。
-
3 # 冥悟天道
這個問題,讓我的思維一下子回到30年前
剛步入四年級的的我,稀裡糊塗,天真爛漫,對學習沒有任何興趣,感覺每堂課都特別的難過,最悅耳的聲音是下課鈴聲。老師講了些什麼,題目怎麼做,爸媽的責罵,比起下課時或放學後的遊戲,從不放心上。有一天下午,我正焦急的等待著放學。老師準時到教室,告訴同學們,聽完作文的範文就放學。我的心早已飛出去,感覺隱隱約約聽到這篇作文的內容有點熟悉,就稍微認真了一點。老師後來講解精彩句子時,我明白了,這是我寫的作文,從不愛學習的我作文得到了老師特別表揚。從此,我變了,上課專心了,作業認真了,題也會做了,表揚越來越多了。現在回想起來,那篇作文太一般了,不值得老師給予很高的評價。但老師一個贊嘗,改變了我的命運。
結合自身作為學生的經歷,就學生在課堂參與度不高,作業不會做談三點看法。
從學生方面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參與的關鍵。如果一個學生,他滿腦子都是玩遊戲、都是卡通神話、積木,或其它無關學習的事。作為老師,你盡情的去灌輸、引導、啟發、解釋,是不起作用的,學生是看了像沒看,聽了像沒聽,形同陌路。所以,要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跟著教學思路走,是最重要的。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呢?老師要充分的觀察、瞭解、明白學生。學生都有其特點,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中所表現的方式是不同的。不懂學生的教學,就如同用丟石塊的方式去拯救溺水的人,如同瞎子打燈,往往事與願違,神形俱傷。
反思自我的教學也是很重要的。反思的主要方面要放在方式,內容。教學前是否分析了可能發生的問題、目標,備課的材料是是否充分?教學過程是否抓住了本堂課的重點等。不能像某些人作報告一樣,臺上人不知所云,臺下人暈暈沉沉。教學,面對的是每個不同的學生,也要正視一些客觀的原因,改進不足之處,努力做好自己,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太重要了。
-
4 # 胖胖談教育
波利亞曾說:“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只有這樣理解才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性質、規律和聯絡”。綜觀近代世界教育的兩大思潮,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參與教學思想的蓬勃與發展。以盧梭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義思潮主要主張教育要適應兒童的自然發展,要保持兒童的自然本性。盧梭從感覺論的立場出發,認為“我們真正的老師是經驗和感覺。”這就明確的告訴我們:兒童應從經驗中學習,而經驗主要來自與“充分參與”。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同樣認為教育應從兒童及其活動為起點、目的、中心,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充分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嘗試、改造,必須去充分參與,因為經驗都是由參與得來的。中國教育家陶行知、陳鶴琴都創造性地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了“教學做合一”、“做中做、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論斷。兩大教育思潮的主張雖不盡相同,但他們都主張尊重兒童、解放兒童、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兒童的天性得到發展,重視兒童的學習興趣和直接經驗,鼓勵兒童透過“充分地參與”獲得身心和諧發展。
1、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為兩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和非智力因素系列。從學生心理活動來分析,學習應該包括兩個方面:感覺——思維——創造,稱為認知過程,屬於智力因素;興趣——情感——意志,稱為志向活動,屬於非智力因素。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這兩個方面因素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的過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盧姆研究認為,“90%的學生的能力傾向差異只不過是學習速度的差異,而不是智慧差異”,而學習速度的差異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別所致。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往往是受後天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學生髮展的主動權基本上掌握在學生自己手中,當學習學習興趣不濃,情感不切,意志不強時,即使老師的課講得再好,也激發不了他的智慧火花。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既重視強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動力系統,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積極、主動的心理狀態,又強調學生的智力因素,在充分參與、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自主地獲取知識。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兩大系統水乳交融、協調發展,促進全面素質的提高。
2、 孔子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啟發”的教育思想對世界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生要達到“憤”、“悱”狀態,必須要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先去認識、琢磨,也就是先要充分參與、再自主學習、理解。葉聖陶先生提出:“教是為了不教”,要達到“不教”,教師應該教什麼,怎麼教?很顯然,就是要培養學生在充分參與的過程中,學會自主地學習,學會理解、學會解決問題。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理論由“本本主義”向“人本主義”發展,由注重知識向注重能力和注重發展推進。
指導學生充分地學、自主地學突出強調並落實學生的“參與性”和“自主性”,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中,認識事物的特徵;在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絡、領悟事物的本質或規律時,由學生自已發現規律,自己明白事理,自己解決問題,自己獲得方法;在充分參與中自己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新的問題,獲得新的認識或啟示。同時強調並落實學生的“自由發展性”,充分參與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認識事物、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是學生經歷由“不知”到“知”、“不會”到“會”的實踐過程和認知過程,特別強調學生的充分參與,個體自主地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經歷認知、實踐、運用等學習活動的反覆磨鍊,以學生的“個體”認知水平為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總之,指導學生充分參與的過程,是人的生理機制的能動的反映,是一個心理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實踐認識的過程,一個資訊交叉互換的動態的調控過程,一個學會學習的過程,一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
回覆列表
學生真正參與課堂學習,我認為做好如下幾點。
1.預習。老師先對課文內容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有目的預習,或寫出對問題的答案。
2.動腦。教師在教學中,要與學生互動,提問讓學生動腦思考,留下思考的時間,讓幾個同學回答,看看理解掌握的程度,教師不要照本宣科,採用灌輸式的方法,這些知識就會像一陣清風吹過,一會兒就無影無蹤了。
3.動手。書本有些知識是要生活實際聯絡在一起的,是要透過動手操作,增強直觀印象,增加感性認識,以獲得對新知識的理解,融會貫通,然後才能牢記心中。
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互動,不是教師的演講,學生要人人參與其中,除聽講、思考、觀看練習外,還有朗讀背誦,舉手答問,演示操作,遊戲活動,小組合作,老師巡視輔導等一系列活動。教師要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補救。
至於你說的新知識講解後,很多人練習不會。肯定是沒有把知識點講透,教學有重點和難點之分,它們各不相同(有時候也一樣),通俗地說,透過一些辦法把難點給學生講清楚了,他們理解了,練習作業基本就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