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東扎

    對於劉伯溫,也可以這句話來形容。劉伯溫輔佐明朝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也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謀略家。

    他的軍事造詣極深。明朝的建立與後來的興盛,風雲國師劉伯溫的竭誠之治不可或缺。

    他也被後世的許多傳說扭曲得厲害,在民間傳奇和文學作品裡,劉伯溫則更是一個傳奇.

    比張良、諸葛亮還要神通廣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風喚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稱為“帝師”、“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譽。

    自他死後,民間廣泛流傳預言之作《燒餅歌》就被傳為是他所寫。

    公元1311年(元至大四年)夏曆六月十五日這天,在浙南青田武陽村一間茅房裡,劉基呱呱降臨人間,這位中國最偉大預言家的降生,註定要為中國智謀文化典章裡,增添熠熠閃光的亮點。

    劉基祖上是一箇中國農村傳統的書香門第。在這種家庭背景下,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傳統教育。

    《明史》上說,劉伯溫“幼穎異”, “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天賦極高。

    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他自幼聰穎好學,讀書過目輒誦,長大學識出眾,為時人所推崇,被譽為“魏徵之流,而英特過之”。

    除“善經學、工屬文”之外,還旁通九流六藝、天官陰符家言。

    十七歲曾經隨從石門鄭復初先生學習理學,得聞濂洛心法。由於他廣泛涉獵、勤勉閱讀和實地考察,故又精通天文和兵書。

    他的老師曾對其父親說,劉伯溫不是池中物,長大後必然光宗耀祖。

    所謂象緯之學,就是透過觀察天象和占卜來預測人事的一套神秘的學問。

    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這種學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輔之於縝密的思維和明晰的判斷,其預測往往也有應驗的時候,這就更給這門學問披上了奇異的面紗。

    《明史·劉基傳》的這兩點記載非常重要,因為它基本勾畫出了劉伯溫的兩條人生軌跡:

    一個是深受傳統儒家教育,作為“儒者”的劉伯溫;

    一個是搖鵝毛扇,作為“謀臣”的劉伯溫。

    兩者不可偏廢。

    但可惜經過野史和民間的渲染,也許還包括劉伯溫後人有意無意的“改造”,作為“謀臣”的劉伯溫壓倒了作為“儒者”的劉伯溫。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後果,歸根到底還是中國存在智謀文化渾厚土壤底蘊所致。

    但劉基的嶄露頭角註定又是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的一個典型詮釋。他的前半生的經歷是坎坷崎嶇,雖然中進士後做過小官,為官正直清廉。

    曾反對元末農民起義,效忠於元朝,但卻未受元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一再遭受排斥與打擊。

    元末的社會黑暗和腐敗統治終令他心生不滿,曾多次棄官歸田。

    受到反元義軍席捲全國的浩大聲勢所影響,他終於覺醒與元朝廷徹底決裂,毅然加入滅元大軍朱元璋的隊伍。

    此時他已經五十歲了。

    五十而知天命。

    當劉伯溫決定以知天命之年也被朱元璋像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來那樣,輔佐朱無璋打天下之時,能預言、善洞察前後事的他不知對自己這樣出仕曾作何感想?

    當他決意輔佐這位“明君”時,就已註定自已不得不吞下“謀算”半生的那壇鴆酒。

    他到金陵謁見朱元璋。

    朱元璋極為敬重他,稱他“老先生”,認為是“吾之子房也”,特地修建禮賢館安置,向他虛心求教。

    相較於幾次出仕效命元朝廷屢被冷落的經歷,朱元璋的惜才令劉伯溫深為感動。

    中國士大夫向有“士為知己者死“的高尚品德。

    也許是他的確為朱元璋的知遇之恩所打動。

    於是也如諸葛亮的“隆中對”一樣,向朱元璋詳細介紹隱居時所觀察之各方力量對比的形勢,和經過分析概括所制定的《時務十八策》。

    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卓越才智,頗為驚服,亦深感其至誠,遂視他為心腹。從此,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才得以充分的顯示和發揮。

    他不僅“運籌帷幄”籌劃全域性,而且幾乎參與了歷次主要戰役的決策。

    八年之間,輔助朱元璋滅陳友諒、取張士誠,西平江漢、東定吳會、席捲中原,群雄歸命,抵定全國,建立了朱明王朝。

    至此,他的謀略思想,已得以完全實現。

    朱元璋十分讚賞他,對劉基的謀算的評價是“皆應先生前教之言”,“實應先生之言矣”。

    那麼劉基的謀略高明在何處?

    《明史•劉基傳》總結道:“(滅陳友諒)其後太祖取士誠,北伐中原,遂成帝業,略如基謀”。

    朱無璋那句“吾之子房也”確實由衷說出其時倆人關係密切的根由。朱元璋登基後論功行賞,“首徐達而次劉基”,位居第二。

    稱讚劉基“資兼文武”,“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

    朱元璋此時已經黃袍加身,出於帝王的矜持和體現自己的英明,他對劉基的稱讚是有所保留或講究分寸的。就憑這一點,稱劉基有佐命之功、王佐之才不為過。

    劉基以自己的才學與忠誠輔佐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成就了勳業,贏得了聲譽。

    朱元璋稱讚劉基“謁朕陳情,百無不當”、“屢從征伐,睹列曜垂象每言有準”、“凡所建明,悉有成效”、“發縱指示,三軍往無不克”、“運籌決勝”、“助我成功”。

    明正德九年(1513年)追贈劉基為太師的誥文說劉基“才稱王佐,學為帝師”、“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明史·劉基傳》中也有“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之說。

    可見劉基作為軍師謀士,工於謀略,強於算計,考慮問題仔細,預測趨勢準確,“專業水平”是一流的。

    劉基在明初文臣之中謀略稱第一,這是沒人可以否認的。洪武三年,他又被朱無璋授予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

    至此,劉基一生的事業達到巔峰。

    “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這是范蠡臨逃走時寫給越王國的宰相文仲信中金玉良言,韓信在臨刑之前也發出了“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

    能預算明300年即亡的劉伯溫應該深這個歷史規律。

    當朱元璋登基,天下基本已定,劉基輔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工作基本結束。

    朱元璋交待劉基的使命是為新王朝所做的奠基性工作,如卜地築新宮,編撰《大統歷》,參定律令,制定軍衛法等事情。

  • 2 # 野史官人

    我們知道,在歷史上如果你要找出那麼幾位,身處險境,卻依舊遊刃有餘的人,那麼必定少不了這麼幾位,諸葛亮、張良、劉伯溫、等等。

    現在我們來談談劉伯溫,至於他能否被稱為智慧的化身,我們需要看以下他的事蹟,才能更好的判斷他的能力。

    劉伯溫在輔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創立大明王朝的過程中,劉伯溫辦了三件大事!

    第一是協助朱元璋,運籌帷幄,首戰龍江,再戰鄱陽,打垮了陳友諒。

    第二是揮師東下,平定張士誠,由此東南安定,為大明王朝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第三是協助朱元璋創立明朝,律法上親力親為,營建新都、復興科舉、整肅紀綱,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及其鞏固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正所謂“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正是後人對劉伯溫歷史地位的形象概括。 劉伯溫從23歲中進士,到遭受排擠迫害65歲在家鄉憂鬱去世,這40多年間,他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散文和具有深邃內涵的政治、軍事著作,不愧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

    朱元璋在稱帝后的第三年,封劉伯溫為“誠意伯”。在劉伯溫去世139年後,明正德皇帝封其為“太師”,諡號文成。劉伯溫作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偉人,其思想、智慧及人格魅力,是後世對其的實力概括。

    劉伯溫在後世也被傳的神乎其神,被稱為半仙,可見其定位,是舉足輕重的。至於他到底能否被稱為智慧的化身,我認為他還是名副其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恆大收集國腳的事情,背後的戰略意圖是什麼?成功的機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