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山海

    當然不一樣!

    丞相是正式官職,宰相是指不設丞相職務時,對行使丞相職權、類似丞相職務官員的習慣性稱謂。

    宰相,歷史上,只有在遼朝曾設為正式官職。明朝張居正官職為內門閣首輔大學士、太師,習稱宰相。

    一、丞相是正式官職,古代的皇帝,綜理國家大事,軍民工農財文法,繁瑣雜務,根本忙不過來,於是自春秋戰國始設定丞相一職,協助帝王處理政務。

    秦、漢相沿設定,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為百官之首,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政府首腦,也就是總理、首相職務。

    如歷史上著名的、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封建秦帝國的丞相李斯,漢朝助漢高祖劉邦成就帝業的“漢初三傑”之一的丞相蕭何 ,漢末“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丞相曹操,歷史上“大名垂宇宙”的賢相、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等。

    二、宰相,除外歷史上只有遼朝曾設為官職。

    其他朝代,宰相是在不設丞相時,對行使丞相職權、類似丞相職務官職的統稱。

    唐朝、宋朝時期,汲取前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丞相的權傾朝野,權力太大,嚴重威脅皇權,因而不設丞相一職。

    但是,皇帝綜理軍國大事又忙不過來,唐太宗時,設“同中書門下三品”之職,後改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職權,習稱宰相,為避免集權,設定多人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宋朝為避免集權,又設定類似副相、並由多人任職的參知政事官職。

    唐太宗親信重臣李績,成為歷史上“同中書門下”第一人。

    三、明朝初期曾設定丞相,因丞相胡惟庸結黨營私,權傾朝野,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深感皇權受到威脅,以謀反案誅殺胡惟庸後,裁撤丞相一職。

    但紛繁的政務,皇帝難以應付,於是,以內閣大學士備皇帝諮詢處理政務,形成內閣大學士多人分散權力行使丞相職權,也就是事實上的宰相;後又設內閣首輔大學士,就是實際上的首席宰相。

    四、清朝初期,始仿明制,設定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皆為最高品級一品官員,以殿閣大學士行使丞相職權,多達6人,避免集權,

    但至雍正皇帝時,因西北軍事戰爭需要,設立軍機房,後改軍機處,初為辦理軍務,後逐漸軍國大事皆經辦理,為清朝最高中樞權力機關,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由是,殿閣大學士由行使丞相職權的實職,變成尊崇位高的虛職,成為皇帝授予文武勳臣的榮譽性加銜職務。

    晚清重臣左宗棠任軍機大臣,習稱宰相,榮譽加銜東閣大學士。

    僅供參考。

  • 2 # 一人好人好夢成真

    宰相是一種稱謂,有著權利的象徵,而丞相則是一種官職,在皇帝身邊出謀劃策。歷史上的宰相就相當於當下的公務員,它只是一種身份的代表,但並沒有確切的官職。當年朱元璋廢了丞相制度,但他是廢不了宰相之實的。

  • 3 # 陳志明先生

    丞相是正式官職,宰相是指有的朝代不設丞相職務時,對行使丞相職權、類似丞相職務官員的稱謂。

    宰只有在遼朝曾設宰相為正式官職。

  • 4 # 小偉子看電影

    當然不一樣!

    丞相是正式官職,宰相是指不設丞相職務時,對行使丞相職權、類似丞相職務官員的習慣性稱謂。

    宰相,歷史上,只有在遼朝曾設為正式官職。

  • 5 # 秉燭讀春秋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個概念。

    “宰相”是一種泛稱,是指古代歷史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不是具體指某一官職。

    即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二把手”這樣的官職。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漢)陳平

    <陳平>

    歷史上宰相這種地位的名稱多達十幾種,這是因為朝代不同,起的名稱自然不同。

    比如最早的稱太宰、相、相國、丞相、大司徒、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內閣總理等。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宰相能把“丞相”這個官職包括進去,這就說明丞相是其中一個具體官職。

    秦朝之前就有相、相邦等名稱。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這個稱號的。他認為自己統一了六國,“德比三皇,功過五帝”,因此取“皇”和“帝”組成皇帝之名。

    <秦始皇>

    秦始皇稱帝后,正式設定了“丞相”這一官職,秦朝第一任丞相就是李斯。

    西漢建立後,漢承秦制,因此保留了“丞相”這一設定。

    到了西漢末年,即漢哀帝元壽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復丞相這一職位,他自己任(東漢)丞相,當時人們說他“名為漢相,實為國賊”。

    魏晉南北朝時基本沒有設定丞相這一職位。

    隋、唐初年也沒有設定丞相。

    一直到了唐玄宗開元元年,李隆基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

    元朝於中書省設定丞相。

    到了明朝,朱元璋稱帝后,為了集權廢除了丞相設定。

    <朱元璋>

  • 6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宰相跟丞相不一樣。

    《韓非子·顯學》載:“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

    這是第一次把宰相聯稱,用以泛稱掌握政權的大官,後來用以指代輔助君主、統領群臣最高長官,也就是相權的代表。隨著時代發展,宰相的指代物件並不相同且不唯一。

    丞相則是個實實在在的的官職,它原本是相邦(相國)的副手,有左右丞相,偶爾還有中丞相。在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中,三公均是宰相,丞相更是被設定成百官之首,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權力很大。

    這種相權過大的情況是集權皇帝所不能容忍的,漢武帝開始培養自己的親信,建立中外朝制度,制衡奪取三公的權力,武帝朝丞相多慘死就有這個原因。

    隨著權力的逐步削弱,到西漢末年,丞相其實也沒有再保留的必要了。漢哀帝時期,將丞相改為大司徒,算是正式宣告曾經的一把手退居二線。

    這次被廢后,丞相一職曾斷斷續續地出現與撤銷,漢末(曹操)、蜀漢初年(諸葛亮)、東晉初年、北朝一段時間內、唐玄宗時期、宋孝宗時期都曾短暫恢復時期,但不久都廢除。

    直到元朝在中書省設定丞相,丞相之名才再次保持了較長時間的面世,明初曾短暫沿襲,胡惟庸被殺後,這個官名就被徹底掃進了歷史的儲藏櫃。

    丞相被消滅了,相權卻沒有,它一直伴隨著皇權,讓皇權分權給相權——相權過大——皇帝培養親信——親信壯大成為新的相權——皇帝培養新的親信這個迴圈一直持續下去。

    相權在,宰相就在。

    秦朝及西漢前中期,宰相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這三公;西漢中期後,皇帝身邊的尚書檯發展起來,唯有取得錄尚書事的名號,方能稱宰相,“雖置三公,事歸臺閣”,尚書檯取丞相府而代之。

    尚書檯權力過大,皇帝身邊的秘書機構中書省和門下省發展起來,於是有了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並稱宰相,隨後三省長官不常設,凡是加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類官職,就是宰相。

    這種把相權分割成很多個人的政策被宋朝繼承了,所以宋朝沒什麼相權過大的問題,也沒發育出新的宰相機構。

    元朝統治簡單粗暴,不搞那麼多人,所以丞相就回來了,明初沿用。明太祖用著用著覺得很不滿意,相權過大,他也不想培養新機構取得,直接滅了它,啥事都自己來。

    後世之君沒有明太祖那麼好的精力,內閣在一定程度上頂替了相權,所以明朝的宰相就是內閣閣老,權力最大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甚至直言:“我非相,乃攝也。”

    清朝同樣沒有丞相,但有宰相,那就是內閣大學士(即中堂),不過由於軍機處設立,內閣大學生沒有半點相權,要是兼職軍機大臣,那還有點權力。

    最後再提一句,歷史上的確出現過宰相的官職,那就是遼朝樞密院的長官,稱宰相,有宰相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兒15了,表面聽話,但還是重複的犯錯,管到不想管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