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簡逸

    這句話出自《論語·八佾》,季氏這位權臣,有一天高興起來,在家裡開家庭舞會,結果,玩出天子的味道來了。照規定他只能欣賞四人一排的舞蹈,他居然擺出八人一排的舞,完全是天子的味道,要與中央抗衡,已經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有人把這事告訴孔子,孔子就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一般這樣解釋:

    然而,我讀了南懷瑾老師的解釋,似乎更加符合原文的意思。他是這樣說的:

    孔子就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照後世學者們的解釋,好像孔老夫子聽了這件事,大發脾氣,握著拳頭,敲響了桌子,厲聲斥責道:假如這件事我們都能忍耐下去,容許他去幹,那麼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他季某去做呢?事實上,並不是後儒們所解釋的這樣,假如真是後儒所解釋的這樣,那麼《學而》篇當中“溫、良、恭、儉、讓”形容孔子的五個字裡的“溫”字,要用紅筆打×了,孔子的修養就不行了。

    其實孔子早已看出季氏的動向,所以有人告訴他季氏八佾舞於庭,在家裡擺天子的排場時,孔子就說,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這樣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還有什麼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變、造反,他都會幹的。孔子就以這件事斷定,季氏將來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所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說季氏竟然忍心做這些事。並不是孔子在那裡發脾氣罵人,這些很明顯的文字,不必要故意轉個彎來把它們亂解釋。

  • 2 # 兔斯基的筆記

      

    這句話出自《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背景知識: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是當時魯國的當政者。佾——古代樂舞的行列。古時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周禮》中規定:天子祭祀時,樂舞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大夫為四佾,士二佾,不可逾越。孔子,儒家代表人物,一生都在追求“禮”,這裡的禮指的是周禮。

      季氏身為大夫,祭祀時樂舞只能用四佾,而他卻明目張膽地用了八佾。孔子對於季氏這種嚴重違背禮制的行為感到非常氣憤。

      對於孔子說的這句話“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可以有兩種理解。

      第一種理解:孔子認為如果連季氏這種嚴重違背禮制的行為都能容忍,那麼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忍呢?

      第二種理解:孔子認為季氏連這種嚴重違背禮制的事情都能忍心做出來,那麼他還有什麼事不能忍心做呢?

      

  • 3 # 環球知識科普

    原意:如果這樣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還有什麼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極點討論:根據孔子為人修養可知其本意並非告誡後人什麼忍或者什麼不忍的觀念,而是慨嘆季氏的背禮之道,以喻後世,僭越之道起於微小。八佾,宮廷樂舞制,八人一行為一佾,八佾則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禮制定的禮法要求,應該是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季氏,即季孫氏,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三桓之首。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春秋末期魯國的新興地主階級。魯昭公應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卻故意打破老規矩,偏要設定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所以孔子談到季氏時,就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典故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桓控制魯國政權,權勢滔天,尤其是季孫氏位高權重,甚至發展到趕走魯君,攝行君位的地步。魯昭公就被季平子趕到齊國,魯哀公也被趕到衛、鄒、越等地,而魯悼公時期,三桓強盛,公室弱小不堪。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和《漢書·劉向傳》載,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時的季平子,即季孫如意。他不僅不把國君放在眼裡,甚至自比天子。以當時宮廷的舞樂隊來說,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魯昭公應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卻故意打破老規矩,偏要設定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所以孔子談到季氏時,就憤怒地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錢穆在《孔子傳》提供了兩種解釋, 一是說既然僭越季氏可忍為之,那麼逐君弒君亦在季氏可忍而為之列,二是季氏僭越,猶可忍而不治,那麼將來做什麼事,才能不可忍而治之?成語故事在奴隸社會中,等級制度在奴隸主階級內部也十分森嚴。按照周禮規定,演奏樂舞的行列,天子可以用八佾(yì),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組成的樂舞隊進行演奏和舞蹈;諸侯則用六佾,共四十八人;卿大夫用四佾,共三十二人;士則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十六人。如果誰違反了這些規定,就是違反了周禮,應該受到懲罰。當時,魯國有一個卿大夫,叫季平子。季氏世代為卿,權重勢大,操縱著國家政權,國君實際上已在他的控制之下。作為卿大夫,他本來只能用三十二人的樂舞隊,可是他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裡用六十四人的樂舞隊奏樂和舞蹈。這件事被孔子知道後,認為季平子破壞了周禮。有一次,孔子談論季平子,在談到這件事的時候,孔子說: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裡違背周禮,用六十四人的樂舞隊奏樂舞蹈,對這樣的愉悅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職業的樂舞隊奏樂舞蹈人員是不能容忍!(原文是: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後來,人們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成語,指事情惡劣到了讓人不能忍耐的地步。

  • 4 # 葉好古

    肆無忌憚的人沒有不敢做的事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見忍也?”

    孔子說季氏:“八佾在庭上舞蹈,(季氏)這樣的事情都忍心(敢於)去做,(那麼)還有什麼事情是他不忍心(敢於)去做的呢?”

    “八佾”是當時周天子才能夠編排觀看的一種宮廷舞蹈,可是作為魯國士大夫的季氏卻故意使人編排“八佾”這樣的舞蹈來供自己觀看。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季氏越禮觀賞“八佾”,顯然是已經沒有將國君、將“禮制”當一回事了,今後季氏如果“犯上作亂”也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了。(八人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

    所以當孔子聽到“季氏八佾舞於庭”這樣的訊息後就感慨的說:“八佾舞於庭這樣的事情季氏都乾的出來,那麼今後就沒有他幹不出來的事情了!”

    “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難道“禮”就只是“玉帛”這樣的配飾嗎?難道“樂”就只是“鐘鼓”這樣的樂器(或者其演奏的歌曲)嗎?

    孔子所處的時代統治天下維持社會秩序的並不是現在的我們所熟知的“法律”,而以是禮”、“樂”為代表的一整套的“禮制”,“禮制”在當時就相當於現在的“法律”。我們知道如果這個社會從上到下人人都去違背法律的話,那麼這個社會的秩序一定就會徹底的崩潰掉,而國家與人民也肯定會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並不是一句簡單的成語而已,而是一種極其嚴峻,極其糟糕的社會現實。

    當週室東遷後,中央的權威就逐漸衰微了,最初從諸侯開始,到後來以至於各個國家計程車大夫都不將周天子當一回事了。不將周天子當一回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各個國家的諸侯、士大夫們為了實現各自的野心,肆無忌憚的破壞著舊有的社會秩序,讓當時的社會沒有一點規矩可言,上層做事幾乎都變成了隨心所欲,這些人的作為不僅危害了天下,也苦了百姓。

    所以以孔子為首的先賢們對此感到非常的擔憂,不知道這個社會最終會走向何方,這也是孔子一輩子奔走天下的原因。就像是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的救亡圖存運動一樣,如果這個天下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去呼號吶喊,去救民於水火的話,那麼這個天下就徹底完蛋了。

    正是有孔子、墨子等諸子百家的人物奔走,正是有歷代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中國才能夠一直儲存著華夏的傳承而不衰亡,而同為文明古國的其他三個文明都已經滅亡消失了。

  • 5 # 鵬鵬哥9Q3A

    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意:如果這樣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還有什麼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極點。

    根據孔子為人修養可知其本意並非告誡後人什麼忍或者什麼不忍的觀念,而是慨嘆季氏的背禮之道,以喻後世,僭越之道起於微小。

    八佾,宮廷樂舞制,八人一行為一佾,八佾則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禮制定的禮法要求,應該是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季氏,即季孫氏,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三桓之首。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春秋末期魯國的新興地主階級。魯昭公應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卻故意打破老規矩,偏要設定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所以孔子談到季氏時,就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桓控制魯國政權,權勢滔天,尤其是季孫氏位高權重,甚至發展到趕走魯君,攝行君位的地步。魯昭公就被季平子趕到齊國,魯哀公也被趕到衛、鄒、越等地,而魯悼公時期,三桓強盛,公室弱小不堪。

    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和《漢書·劉向傳》載,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時的季平子,即季孫如意。他不僅不把國君放在眼裡,甚至自比天子。以當時宮廷的舞樂隊來說,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魯昭公應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卻故意打破老規矩,偏要設定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所以孔子談到季氏時,就憤怒地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錢穆在《孔子傳》提供了兩種解釋, 一是說既然僭越季氏可忍為之,那麼逐君弒君亦在季氏可忍而為之列,二是季氏僭越,猶可忍而不治,那麼將來做什麼事,才能不可忍而治之?

    成語故事

    在奴隸社會中,等級制度在奴隸主階級內部也十分森嚴。

    按照周禮規定,演奏樂舞的行列,天子可以用八佾(yì),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組成的樂舞隊進行演奏和舞蹈;諸侯則用六佾,共四十八人;卿大夫用四佾,共三十二人;士則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十六人。

    如果誰違反了這些規定,就是違反了周禮,應該受到懲罰。

    當時,魯國有一個卿大夫,叫季平子。季氏世代為卿,權重勢大,操縱著國家政權,國君實際上已在他的控制之下。作為卿大夫,他本來只能用三十二人的樂舞隊,可是他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裡用六十四人的樂舞隊奏樂和舞蹈。

    這件事被孔子知道後,認為季平子破壞了周禮。

    有一次,孔子談論季平子,在談到這件事的時候,孔子說: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裡違背周禮,用六十四人的樂舞隊奏樂舞蹈,對這樣的愉悅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職業的樂舞隊奏樂舞蹈人員是不能容忍!(原文是: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後來,人們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成語,指事情惡劣到了讓人不能忍耐的地步。

  • 6 # 社科新觀察

    出處是《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那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呢?就是說: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 7 # 策劃凰

    “是可忍,孰不可忍”現代的解釋是:如果這個事情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極點的情形。一般都是形容人們對不可容忍事情氣憤和激動的情緒。

    但這句話的原意並不是這樣的,此句出自《論語.八佾第三》,原文典故是:魯國有一個卿大夫,叫季平子。季氏世代為卿,權重勢大,操縱著國家政權,國君實際上已在他的控制之下。作為卿大夫,他本來只能用三十二人的樂舞隊,可是他無視國君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裡用六十四人的樂舞隊奏樂和舞蹈。所以孔子談到季氏時憤怒地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認為季平子的此行為嚴重破壞了周禮。

    此後錢穆在《孔子傳》提供了兩種解釋, 一是說既然僭越季氏可忍為之,那麼逐君弒君亦在季氏可忍而為之列。二是季氏僭越,猶可忍而不治,那麼將來做什麼事,才能不可忍而治之?現如今,人們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成語,指事情惡劣到了讓人不能忍耐的地步和情形。

  • 8 # 教育反思者

    堯舜時期,民間某侄子犯下大錯。嬸嬸說:算了,這是天意。叔叔卻堅決要糾錯,居然被糾過來了。後來就留下一名言:嬸可忍,叔不可忍!

    到春秋時代,女子地位低,就被孔子改成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 9 # 逆襲的子醜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論語.八佾篇》第一章,原文是,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就原文而言一般有兩種解釋, 一是說既然僭越季氏可忍為之,那麼逐君弒君亦在季氏可忍而為之之列; 第二種解釋則認為是季氏僭越,猶可忍而不治,那麼將來做什麼事,才能不可忍而治之?

    現在我們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成語,指事情惡劣到了讓人不能忍耐的地步。與原文中的本義是有差別的。

  • 10 # 創意廣告影片

    迷之微笑,此為送分題

    在這個搜尋引擎爛大街的年代,樓主在這裡問出這個問題,有意思,該探討。

    是可忍孰不可忍,官方釋義:

    是:這個;孰:哪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通常在表明自己觀點時使用,為第一人稱句

    是可忍,一問,問自己,孰不可忍,二問,問自己

    兩問變一答,突出問題嚴重

    如果用現代例子來講,什麼情景可以表達這種狀態

    侵略者:異族入我江山,殺我同胞,毀我家園,打的名義卻是建立大東亞共榮,是可忍孰不可忍

    計程車:乘客上來就說按他的路線不按導航走,下車就給差評,理由是繞路走,是可忍孰不可忍

    樓主講到看到文章很多地方用,卻還是不太理解意思

    其實你並非不理解這個成語,而是不理解當時作者為何難以容忍,難以感同身受

    有人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但事情發在自己身上,那有那麼容易

    文字很難,影片簡單

    有搞笑,有創意,有感動

    人活順心意,多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養黴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