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胖胖拉勾勾
-
2 # 淅爸育兒記
很想孩子,有以下幾個原因:
1. 除了打已經沒辦法了--挫敗感;
2. 他的行為不符合你的意願--操控感;
3. 心理承受能力到達極限--情緒疏導;
必須申明一下,想打孩子不是錯,打了孩子也不算錯,真正錯的是那種打他是為孩子好的思維。
邏輯如下:明明造成了傷害,還硬要說這是好事。
所以當你真的動手了的之後,好好和孩子道歉,以及和自己道歉:勇於面對自己的失敗之處,尋求新的解決方式,並加以嘗試;
逐一解決問題:
1. 孩子不聽話
反思:孩子為什麼要聽你的話?這樣問會讓人感覺很奇怪。用一個成人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解釋:
無聊時我們去逛逛商超,面膜售貨員立馬上來:“你面板差,我推薦你用著款,保準沒錯,效果槓槓,我就用了3天面板就變好了。”
我們會有很直接的反應:我為什麼要聽你的?!雖然我面板是很差,雖然可能這款產品真的有效,但你怎麼證明你用了3天就變好是真的?
所以其實,孩子不聽話,只是我們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他的問題,忽略了她的需求。連他的需求是什麼都不知道,他怎麼聽你的?
2. 孩子哭鬧
可以很確定的說,孩子哭鬧,是因為他被要求聽話,他的需求被無視了、拒絕了,甚至連他的需求是什麼都沒開口就已經被否決了。
哭鬧是他能用的最直接的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帶過孩子都知道,孩子是很“自私”的,他們只顧著自己的喜怒哀樂,至於大人什麼感受是什麼處境,他們完全不會考慮。
例如,不給買玩具就滿地打滾,大喊大叫,他不會在乎有多少人盯著他看。
3. 如果不想打孩子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他缺乏了成人的思維,保持了自己的那份真。
我們成人自認為比孩子對,比孩子強,那麼我們就更應該多做些什麼。
他要的不過是需求被理解、被滿足而已,但他面對的是沒開口沒被理解,就已經被單純拒絕。
以買玩具為例:
你喜歡這個玩具是嗎?媽媽也覺得她很好看,要不你跟我說說他有什麼特點?
孩子興高采烈,自己的需求被重視了,而且媽媽好像也喜歡這個東西。
原來你喜歡他這些特點啊,你看這樣好不,我們根據這些特點,回家畫一個看看怎麼樣?
孩子,其實就這麼簡單被滿足了,同理他,幫她解決問題,而不是讓她滿足我們的需求:乖乖聽話。
回覆列表
跟題主一樣,我也時常徘徊在理智崩潰的邊緣,內心戲,更是時常在天使媽媽和惡魔媽媽的角色間反覆切換。
甚至有幾次剋制不住,還是吼了娃,事後很後悔,不過幸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動手打過娃。
支撐我的信念就是:打完一時爽,最後還得是我哄,算了算了。
哈哈,這是玩笑話,真實原因是,我完全沒有想過要打孩子,當然也下不去手。
從小到大,我的父母吼過我,嚇唬過我,卻唯獨沒有打過我。
當然,我也不主張吼娃什麼的,不過有娃的爸媽都明白,有時真是控制不住寄幾。
正如我在寶媽群裡聊起孩子發脾氣,一大票寶媽也都心有慼慼焉,忍不住狂倒苦水,用盡洪荒之力竟難以搞定這麼大點的小娃娃。
那麼,為什麼在面對孩子時只要他不聽話,你就那麼容易生氣甚至還想動手?
要想找到破局之法,不妨先來分析一下問題到底出在哪。
一、原因
1.孩子不聽話,你對此毫無辦法,這種無力感使你煩躁。
每個人的心靈力量都是有限的,每當我們處理一件事情時都需要從中支取一部分,而恢復需要時間,往往供不應求,積累下來很容易透支,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便無力招架,進而心生煩躁。
2.你是負責收拾爛攤子的人。
怕麻煩。不難理解幹活的人一般心情都不好,如果每次孩子作天作地,總是你負責搞定,就建立了糟糕的條件反射,孩子不聽話=你又要收拾爛攤子。
3.童年創傷應激反應。
孩子的行為剛好觸動了你童年類似的創傷記憶,瞬間將你帶回當初事發時的狀態,彷彿重新體驗了一遍糟糕的經歷。
令你下意識的,就覺得總要有人捱罵,反正不能是你,背黑鍋的只能是眼前的孩子。
4.原生家庭的延續
父母的養育模式很容易被複刻傳承下去,無論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如果你的父母就是如此的養育模式,你的這種反應不足為奇,就如我前面講的控制不住吼娃。
5.心情不好,純屬遷怒孩子
在這一點上,多數家長都有體驗,工作生活壓力大,情緒沒有及時疏導,下班回家還不得安生,孩子就恰好成了無辜的替罪羊。
二、該怎麼做?
孩子不聽話我們就生氣,這彷彿是很順理成章的邏輯,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為什麼我們總是要孩子聽話,我們就一定是對的嗎?
愛孩子,是愛他本來的模樣,是支援他成為他自己,是在和他的陪伴裡讓自己變得更好。
所以,這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反求諸己。
基於此我僅有一點經驗之談。
學習正面管教。
關於正面管教,爸媽們應該都不陌生。
正面管教提倡陪伴、理解、接納和幫助。我們只有在高質量的陪伴中足夠的瞭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思路,接納孩子的焦慮恐懼,透過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幫助孩子形成正面思考的方式,才會讓孩子在遇到類似情形時,從壞情緒中快速的抽離出來。
當然,孩子往往有意無意地,一次又一次地用極端行為引起媽媽的注意並試探“媽媽到底有多愛自己”。在和孩子的鬥智鬥勇時,每個媽媽都是奧斯卡影后。
所以,每一次孩子發脾氣時,你就當他是在演戲,如果你和他演對手戲,那隻會飆戲。但如果你把自己當成觀眾,那麼作為唯一的一個觀眾如果選擇退場離開,演員還能演下去嗎?
我的經驗是,剛轉身離開他的視線,寶寶就慌張的撲過來結束了他的表演。
如果你的孩子在發脾氣時上演全武行,請立即採取“平靜中斷”的辦法,把孩子帶到家裡的某個固定角落,然後讓他背對著自己,同時還要語調和聲音平靜,表情嚴肅的告訴他這種行為是錯誤的,直到他平靜下來再和他講道理。
如果恰好在外面,則應該首先擁抱住孩子,嘴裡不斷地重複“媽媽知道了”“媽媽明白了”之類的話,讓孩子知道他的需求被你看到了,你是理解他的。還可以帶孩子到沒有什麼人的地方冷靜一下,比如車裡。
小提示:
如果是在家裡,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自己到另外的屋子裡深呼吸,冷靜一下再回來。
但是,如果在你家以外的任何地方,無論怎麼生氣,也不能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鑑於頻發的各類意外,如果可能,儘量不要讓孩子離開你觸手可及的範圍。
僥倖心理最可怕。意外往往發生在你以為的不可能的時候,千萬不要讓自己追悔莫及。
我這話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之前剛好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條新聞。一位媽媽帶著小孩在公園玩,天逐漸黑了,人也越來越少,可無論媽媽怎麼勸孩子就是死活不回家,最後媽媽動了火氣,也許是想嚇唬一下孩子,就扔下孩子自己往家走,孩子一看媽媽真走了,眼看著都過了馬路,便趕緊哭嚎著去追媽媽,“媽媽媽媽,我也要回家!等等我啊媽媽......”還在氣頭上的媽媽聽到孩子的哭喊,雖然停下了腳步卻並沒有立即回頭。“砰!”激動追趕媽媽的孩子,並沒有注意到來車,一下子被撞飛,雖然一路有好心人幫忙以最快速度送往了醫院,依然搶救無效。那位媽媽再也聽不到孩子喊“媽媽”了。
答應我,一定要記住危險無處不在,千萬不要讓憤怒矇蔽你的理智,更不要高估你的應變能力,你我皆凡人,你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般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