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阿聰
-
2 # 斯媽夏廚記
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民族民間醫藥和醫療傳統,其中,內容豐富的配製酒是其重要構成部分之一,他們利用酒能“行藥勢、駐容顏、緩衰老”的特性,以藥入酒,以酒引藥,治病延年。明初,藥物學家蘭茂吸取各少數民族豐富的醫藥文化營養,編撰了獨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藥物學專著《滇南本草》。在這部比李時珍《本草綱目》還早一個半世紀的宏篇鉅製中,蘭茂深入探討了以酒行藥的有關原則和方法,記載了大量配製酒藥的偏方、秘方。
少數民族的配製酒五花八門,豐富多樣。有用藥物根塊配製者,如滇西天麻酒。哀牢山區的茯苓酒、滇南三七酒、滇西北蟲草酒等;有用植物果實配製者,如木瓜酒、桑椹酒、梅子酒、橄欖酒等;有以植物杆莖入酒者,如人參酒、膠股蘭酒、寄生草酒;有以動物的骨、膽、卵等入酒者,如虎骨酒、熊膽酒、雞蛋酒、烏雞白風酒;有以礦物入酒者,如麥飯石酒。
按功效分,少數民族的配製酒有保健型配製酒和藥用型配製酒兩大類。其中,保健配製酒種類多,用途廣,佔配製酒的絕大部分。
刺梨酒 貴州布依族釀製的刺梨酒,馳名中外。刺梨酒的釀製方法是:每年秋天收了粳稻以後,就採集刺梨果,將其曬乾。接著就用糯米釀酒,酒盛於大壇中,再將刺梨子放進壇裡去浸泡。一個月以後(時間泡的愈長愈好)即成。酒呈黃色,噴香可口,約十二度左右,不易醉人。
楊林肥酒 楊林肥酒是享譽海內外的傳統配製酒,以產地而得名。楊林鎮地處雲南省中部的嵩明縣楊林湖畔,早在明初已商賈雲集,工商業繁榮,釀酒業尤為發達,每年秋收結束,楊林湖畔,玉龍河邊,百家立灶,千村釀酒,呈現出一派“農歌早稻香”、“太平村酒*”的興盛景象。傳統的釀酒技藝和豐富的藥物學知識是楊林肥酒成功的堅實基礎。清末,楊林釀酒業主陳鼎設“裕寶號”釀酒作坊,借鑑蘭茂《滇南本草》中釀造水酒的十八方工藝,採用自釀的純糧小曲酒為酒基,浸泡黨參、拐棗、陳皮、圓肉、大棗等10餘種中藥材,同時加入適量的蜂蜜、蔗糖、豌豆尖、青竹葉,精心配製。透過長期的摸索實踐,於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向市場上推出了一種色澤碧綠如玉、清亮透明、藥香和酒香渾然一體的配製酒。這種酒醇香綿甜,回味雋永,具有健胃滋脾、調和腑臟、活血健身的功效,創始者陳鼎名其為“楊林肥酒”。
雞蛋酒 節慶期間和佳賓臨門時,彝族配製雞蛋酒就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保健型配製酒。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酒曾被視作一種藥物,除了作為飲用品外,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以來治療疾病。酒是用穀類和酒麴釀製而成,其氣剽悍而質清,味甘辛而性熱,無毒,具有溫通血脈,益脾暖胃,開結化瘀,利筋骨,舒關節,潤面板,去寒溼等功效。班固在《前漢書·食貨志》中就稱酒為“百藥之長”。上古時候,醫生看病,常用酒來治療疾病。古時“醫”字從酉(酒),即說明酒與醫藥的密切關係。
隨著社會科學的進步和對醫藥知識的不斷豐富,人們逐漸認識到酒本身不僅可以治病,也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劑,與中藥相互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於是產生了藥酒。這是中國醫藥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創舉,它進一步豐富了祖國醫學診治疾病的手段,拓展了酒和中藥使用的方法。較早的藥酒配方中,所用的藥物的味數是比較少的,多是一酒一藥。隨著醫藥的發展和人們對藥酒認識的不斷積累,藥酒中配入藥料的味數逐漸增加,並形成一定的配方或“秘方”,同時也出現了對藥酒的文字記載。
藥酒屬於配製酒,是加入中藥的酒,它是酒與中草藥結合在一起,經過一定的加工,製成的澄明液體。商代甲骨文中有“鬯其酒”,“鬯”,據班固註解:“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釀之”,這可能是目前最早的的用中藥制酒的記載。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記載了30多首內服或外用治療疾病的酒藥方,用以治療癰疽、蛇傷、疥瘡瘙癢等病。
中國著名的中醫藥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已有專述藥酒療法的“湯液醪醴論”篇,論述了酒劑與防病治病的關係,如“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疾在胃腸,酒醪之所及”等。《內經》中提到的酒劑有“醪藥”、“醪酒”、“雞矢醴”、“左角發酒”等,這裡所說的醪、醴和酒,指的都是不同的藥酒製劑。其中醪醴是穀物與中藥經過釀製而成的酒渣混合飲料,相當於現在的酒糟。《內經》將酒醴與湯藥放在一起論述,可見酒對治療疾病的重要性。
藥酒的製作和應用受到歷代醫家重視,《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了漢代名醫淳于意診治疾病的25個醫案,其中有2例是使用藥酒治癒病人的。著名的醫聖張仲景在應用湯藥治病時,也常根據疾病的需要,在方劑中加入適量的酒,如治療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的炙甘草湯和治療婦女崩漏下血、妊娠出血的膠艾湯都是加酒同蒸飲服;治療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的當歸四逆湯和治療血瘀心腹的失笑散等是用酒煎服。《傷寒雜病論》中還記有紅蘭花酒、麻黃醇酒湯、栝樓薤白白酒湯等方劑,有的是以藥制酒,有的是以酒煎煮藥物,或用酒和水混煎藥物,借酒力以加強藥效,達到治病目的。
晉唐之後,藥酒發展更為成熟,幾乎所有的方劑書、本草書籍以及醫類叢書,都有藥酒專篇,收載各種用以療疾防病的藥酒,以及製作藥曲、藥酒的方法。如著名的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酒醴”專節論述藥酒,全書收載藥酒方80餘首,涉及內科、外科、婦科、補益等各方面。孫思邈還提出:“凡服藥酒,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以知為度,不可令醉及吐,則大損人也。”這些論述與今天的許多科學認識都是十分吻合的。宋代官修的大型醫學書籍《太平聖惠方》中對藥酒的專篇論述就有6個篇章。元代太醫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是一部對後世有較大影響的食療專著,該書從食療的角度記錄了10餘首具有較好滋補保健作用的藥酒方。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各藥條目的附方中,共收載了200餘首治療各種疾病的藥酒方。如屠蘇酒由大黃、桂枝、拔契、桔梗、防風、蜀椒、烏頭、赤小豆等藥物所製成,據傳此酒為漢代華佗所創制,至今在中國和日本的民間都有正月初一飲此酒用來防瘟疫,祛病邪的民俗。又如薏苡仁酒,用上好薏苡仁粉同面、米釀酒,具有祛風溼,強筋骨,健脾胃的作用。其它還有菊花酒、地黃酒、枸杞子酒、黃精酒等等,長期的醫療實踐證明,這些藥酒對於治療疾病,提高人體健康水平有積極的作用,其中有許多種藥酒至今仍在被人們廣泛應用。
藥酒除了被廣泛用於治療疾病外,其滋補強身的作用也不斷被認識。補益藥酒在明清時期大量湧現,尤其在宮廷中更加盛行,如人參酒、八珍酒、十全大補酒、長春酒、健步酒、紅顏酒、扶衰仙鳳酒、延壽甕頭春,以及《永樂大典》中記載的雪花酒、真一酒、枸杞子酒和《清太醫院配方》中記載的參茸藥酒、松齡太平春酒、神仙藥酒丸等等。如明代宮廷著名的“滿殿香”酒由白朮、白檀香、砂仁、藿香、木香、丁香、甘草等藥物與白麵、糯米粉共同釀製而成;清代乾隆皇帝常飲的“松齡太平春”酒由熟地、當歸、紅花、枸杞、茯苓、桂圓肉、松子仁、陳皮、紅曲、荔枝蜜等藥製成。這些補益藥酒對老年人、身體虛弱者有很好的保健延年作用。
中醫藥學的特點之一是中藥品種極為豐富,不僅許多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等可以入藥,還有一部分動物和礦物也作為中藥材入藥,而且絕大多數藥物可以作為藥酒的配料。近年來,研製開發藥酒新產品成為熱點,新型藥酒產品不斷湧現,如瓊漿補液(人參、鹿茸、靈芝、冬蟲夏草、淮牛膝、雀腦等)、參杞酒(人參、黨參、枸杞、熟地、當歸、山藥、山茱萸等)、杞圓酒(枸杞、桂圓肉等)、木瓜酒(木瓜、牛膝、當歸、狗脊、桑枝等)、蛤蚧大補酒(蛤蚧、鹿茸、黃芪、黨參、鎖陽等)、鹿壽酒(鹿壽草、黃精、五加皮等),以及龜鱉酒、蓯蓉酒、清宮大補酒、當歸童雞酒、鹿龜酒等等。
藥酒,這一古老獨特的中醫治療方法,從遠古採集經濟時期產生,延綿數千年,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如今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藥酒也不斷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