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廣銀
-
2 # 三農天下185
胡服是指西北地區諸多少數民族以及域外印度、波斯等國 的服裝樣式。其通常是頭戴氈皮帽,身著長衣及膝,衣袖瘦窄, 領為圓領、翻折領或對襟開領,腰繫革帶,下身穿緊身小口褲,腳著皮靴。
唐朝時漢人非常喜歡和流行穿著胡服,從唐宮廷、朱門 到平民小院處處可見,這是為什麼呢?漢人流行胡服作為中原胡化的一種表現,當與中原胡化有 著密切的關係。 粗通唐史的人都知道,大唐帝國以其無與倫比 的涵量容納了大量邊疆和域外胡人。
他們包括內附或被俘的整個部族、慕化或避難的酋長乃至王室貴族、自由逐利的商人和傳 教的僧侶、被帶來進貢的貢口和買賣的奴隸等,數量多得驚人。僅就唐初北方民族的流人情
況看,可以肯定唐朝早在平突厥之 前就容納了來自突厥等地的一百二十萬胡族和胡化人口,而此後流入中原的突厥部眾可達數十萬人。
同時,突厥所控制的鐵 勒各部如契宓、薛延陀、回紇、僕固、多濫葛、同羅、拔也古、思結、阿跌、渾部等都有酋長們率領內屬的成批部眾,前後不下數十 起。高麗、百濟亡國後也有數十萬人流人中原。
此外高昌、龜茲、吐蕃等都有大批民眾遷人中原。在黃河中下游這麼有限的 地域空間,數十年內好幾百萬胡人潮水般湧進來。 而唐初整個中原人口才二百萬戶,算起來不足一千萬人,在該地區恐怕最多 也不過幾百萬漢人。
這一時期,黃河流域胡漢人口數量對比起來,我們無法確定到底是漢人多還是胡人多。唐代男子胡服陶俑與唐代女子胡服壁畫到目前為止,還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唐代胡人在中原社會 佔到如此之高的比例,因而在說民族融合的時候極少有人認真 探討該地區胡化的深度。
只有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一語道破玄 機:“唐朝大有胡氣。”當時充斥中原的胡人帶來了豐富的胡族文 化,並將其滲透於中原社會的方方面面,直接促成了中原胡化色 彩的產生。簡言之,它反映在大量胡族物品的流入,胡族習俗在 漢人生活裡的滲透(這裡又包括飲食、服飾等方面),胡人生活藝 術(包括樂舞等)、生產技術(包括釀酒、養馬、紡織等)在中原社 會的流行,婚姻家庭制度和宗教信仰對漢人的影響等諸多方面。
從當時漢人角度看,許多胡族的東西具有其獨特的魅力,特別迎 合了當時社會強烈追求時髦的心理。就胡服而言,既新奇漂亮, 又比寬大的漢裝更適用於勞作等活動,優點極其明顯。在此背 景下,漢人喜歡穿著胡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
3 # 大國史趣
唐朝人喜歡穿胡服的根源在於唐朝的開放包容政策。
李唐興起於隴西邊陲,不僅在政治上因襲前朝少數民族政權體制,在文化和社會生活上也採取相容華夷、兼收幷蓄的開放政策。唐太宗曾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正因為最高統治者這種一視同仁的開放政策,使得當時居住都城長安城的,除了漢族人民以外,還有突厥人、回鶻人、龜茲人、吐蕃人、南詔人、日本人、北韓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長安簡直就是一個國際大都會。
因為各族人聚居在一起,所以唐朝人在裝扮上較為自由,各民族生活方式包括服飾在內得到充分保留和發展。胡服特點是翻領、短衣、長褲、革靴。衣身緊窄,更便於活動,早在唐朝之前千年的趙武靈王便開始了“胡服騎射”改革。相比中原漢服的寬袍大袖,胡服在生產生活中更為方便實用,因此胡服在唐代也是比較受歡迎的。
圖為胡服和漢服的比較
以女性服飾為例,後人之所以會認為唐朝女性更為開放,是相對於其他朝代而言。唐太宗相容華夷的民族政策,使唐人更受胡人風氣影響,唐朝之前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都說魏晉風流,那時女性的社會地位很高。唐初女性著裝受胡人風氣影響,樣式比較窄小、實用。到了唐太宗晚年,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再加上唐太宗晚年也開始崇尚奢靡,唐朝女性的服裝開始由保守趨於開放。唐高宗時期,袒胸裝漸趨流行,女性“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到了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到繁榮時期,統治者安於享樂,這個時期女性的服裝最為開放,有的女子已經將領口開得非常低,也就形成了坦胸露乳裝。有一種“袒胸裝”領口非常低且大,可以看到乳溝,展示女性豐滿迷人。唐詩中有“粉胸綿手白蓮香”(崔珏)、“胸前瑞雪燈斜照”(李群玉),“日高鄰女笑相逢,慢素羅裙半露胸”(周濆),都是對這種情形的展現。都說唐人女性以胖為美,或許因為胖界美女穿低胸服飾“溝深”會更顯得豐滿迷人的緣故也未可知。
圖為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九人宮女圖》區域性
到了晚唐,社會開始動盪。貴族生活水平下降,社會也逐漸向清瘦、矯健和實用型審美轉變。
總的來說,唐朝的服飾特別是女性服飾受北方少數民族影響很大,人們在穿著上是自由和開放的。正因為最高統治者相容了開放精神,沒有完全把儒教作為立國之本,來束縛人們的手腳,社會經濟發展才有了盛唐“萬邦來朝”的盛世局面。
回覆列表
女扮男裝,翻領胡服
唐代的歷史多次被搬上熒幕,比如2018年的《妖貓傳》,這部電影還是比較考究的,穿著基本按照唐朝風格來。唐代女性服飾到底什麼樣?我們可以利用史料的文字記載去復原,也可以從豐富的墓葬出土文物中去尋找答案,壁畫與陶俑對我們全面瞭解女性形象意義重大。總體來看,唐代女子的日常裝扮,由裙、衫、帔組成。裙好理解,衫是指上衣,帔是指披在肩背上的服飾,這與漢魏以來的傳統服裝沒有太大的區別。
唐三彩女陶俑
其特殊之處在於,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從初唐開始,胡服成為時尚,上自帝王官宦,下至庶民百姓,無不為之傾心。什麼是胡服?胡服傳入中原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包括的範圍也很廣,既有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飾,也有天竺、波斯、大食以及中亞各國的服飾,其中最常見的是雙翻領窄袖抱服。
歷經貞觀之治、永徽之治、武則天時期到開元盛世,胡服在女子時裝中逐漸佔據重要地位。才子們盛讚其美貌和異域風情,大量的詩篇以她們為主角。如此一來,美的定義多了一重外來文化的浪漫風情,引領唐代女子大膽追求、模仿。結果就是女性胡服成為流行,"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化妝也有鮮明特色。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盛唐之時,女子胖胖的臉盤上以白粉打底,兩腮塗抹得非常紅,好像兩抹紅霞;嘴唇塗得很紅,嬌豔欲滴;眉形畫得又粗又短。遠遠看去,眉黑、面紅、唇紅,濃豔而大膽。
繼續深入,我們來思考兩個問題。第一,這一時期婦女的服裝從全身遮蔽到逐漸簡化、暴露,這反映了什麼情況?第二,天寶年間女子穿男人衣成為風尚,如何理解這一現象?從遮蔽到暴露,是女裝開放程度的變化,其社會背景是唐朝經歷幾代君主的傳承,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高峰,思想活躍、藝術發達,大大推動了女裝的變化,女子的衣著由保守走向開放,女服袒胸露背,敢於展示自己的身體。在此基礎上,來看女扮男裝問題。穿著男子的衣服靴子,甚至戎裝,受到社會上許多女子的喜爰。女子出行時還會戴上羃䍦(mili)。
羃䍦最早是西域地區男子的裝扮,用來遮擋西北的風沙。到了唐代,它儼然成為女子遮蔽容顏的帽子,帶著長長的披巾,遮蔽全身。穿著男裝的女子,是否代表著唐代婦女的自我意識較強,想要擁有和男子同樣的權利和地位呢?我們來看武則天的例子,風水玄學大師袁天綱,第一次見到嬰兒時期的武則天時,她穿著男孩子的衣服,所以才有"此郎君子龍睛鳳頸,貴人之極也。"錯把則天當做男孩的誤會。後來發現則天是女孩兒,非常驚訝,說出了"後當為天下之主矣"的預言。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也曾經穿著男裝去參加宴會,向父王、母后展現自己。她們對男裝的喜好,必然會對社會風氣產生影響,不僅是要突破內外之別,參加社會公共活動,還要謀求相對的平等地位。可以說唐代的部分女性已經擁有了較強的性別意識。但是,不同社會群體,或不同社會階層的婦女,女扮男裝的情形也不相同,女扮男裝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