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活在當下不好嗎?
3
回覆列表
  • 1 # 愛因斯坦也是民科二

    發展需要更廣闊的空間,如果人類不能擺脫地球搖籃,那麼,滅頂之日肯定是要來的,到那時候,再談什麼都為時已晚。

  • 2 # 劍蘭修竹

    人生孜攷不倦探索宇宙要有開天闢地猜精神,要有追星攬月精神,就像毛主席寫的那樣"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何以然呢?因為宇宙太浩渺神奇了,930億光年的尺度既便人做夢也想像不到;這裡我想到人類第一位上天登月的加加林,也想到了第谷兄弟接力完成的星圖表,也想到了挑戰者太空梭升空11秒於空中爆炸。人類正置身於太空文明之中,今年科學家們對火星又有新的發現,因此末來開發火星不亞於或超過發現新大陸!人類探索宇宙是新興的朝陽事業,我們的激情,我們的勇奔向末來,馳向遙遠。

  • 3 # 木森健康

    在《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兩隻青蛙相鄰而居,一隻住在遠離路邊的深水池中,另一隻住在路上的小水坑裡。池中的青蛙勸另一隻青蛙搬到她那裡去。她說:“在我這兒你能過上更安全、更美好的生活。”住在路上的青蛙卻不聽勸告,回答說:“唉,我對棲身的這塊地方早已習以為常,一直把它當成是自己的家,再讓我遷居實在太費事了。”終於有一天,一輛過路的車子把她輾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如果無法突破星際,終有一天,地球上的人類也會被二向箔壓扁。

    這裡的二向箔,可能是撞向地球的小行星,也可能是毀滅性的星際碎片……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只要時間足夠久,一切都可能發生。

    威脅除了來自外部,還有來自地球本身的。

    《伊索寓言》中的另一則故事也有所闡釋。

    有兩隻青蛙,住在池塘裡。時值盛夏,池塘乾涸了,他們只得去另找棲身之所。兩隻青蛙一路尋來,終於發現了一口深井。一隻青蛙沉不住氣了,對另一隻說:“朋友,讓我們一塊兒跳下去吧。”另一隻青蛙回答道:“如果井水也乾涸了,我們怎麼再上來呢?”

    地球上的資源,就像是池塘裡的水,早晚會乾涸。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資源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地球資源的消耗速度也將越來越快。

    如果沒有額外的補劑,資源的耗盡就是人類文明的盡頭。

    並且,你不能指望找到一口深井而一勞永逸。

    唯一的解法就是不斷增長——而增長意味著要開闢新的空間。

    如此,通向星際便是必然的道路。

  • 4 # 科學船塢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是好奇心驅使嗎?是求知慾嗎?還是什麼呢?我想應該都有吧。

    回到人類演化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的祖先之所以能夠頑強的生存下來,好奇心佔很大一部分,每當發現一個新的事物,即便可能會付出生命代價,也要去嘗試,要知道在人類祖先發展歷程中,曾經有過數次危險階段,人類數量急劇減少,瀕臨滅絕,而每次在緊要關頭時,都能夠化險為夷,人類祖先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敢於嘗試新事物,比如吃新的食物,而避免了在沒有舊食物的情況下餓死。

    人類從初次走出非洲大陸,一直到抵達世界的各個角落中,逐漸發展壯大,演化成如今龐大的人類文明,好奇心的貢獻是極大的。

    第一臺天文望遠鏡

    人類真正開始天文觀測是在1609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製成了第一臺天文望遠鏡,並用它發現了月球上的環形山、發現了金星的盈虧現象、發現了木星的四個最大的衛星,從根本上認識到了銀河是由無數星體組成的。

    1957年10月4日,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在前蘇聯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人類製造的航天器第一次衝出了地球的大氣層,給當時的西方陣營帶來的震動是極大的,由此,美蘇之間的太空爭霸競賽拉開了帷幕。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競爭也在促使著人類文明整體進步。

    從原先的好奇心驅使,到之前的競爭,其實競爭會一直存在下去,它將促使著人類文明不斷前進,再到如今的求知慾以及對太空無盡資源的嚮往,這些都可以說是探索宇宙的理由。

    探索宇宙的意義?

    我們需要將目光放得更遠一點,地球終究會有一天遭遇到重大的變故,使得地球不再適宜人類居住,那時候人類必須要離開地球。假設現在的人類文明不去探索宇宙,那我們的子孫後代在未來面對那個問題時,該怎麼辦?難道要等待滅亡嗎?

    所以說,拋開上文提到的競爭等表面原因,其實最深層的原因還是為了人類文明的延續,你說對不?

  • 5 # 深度科幻

    這個標題挺有意思,用“虎山”來形容宇宙似乎是不太恰當。我想或許是受到了《三體》黑暗森林之類的影響,但客觀來說即便是宇宙中真有黑暗森林,人類也必須探索宇宙。這是因為:

    第一、這是一個文明來自底層的基因驅動: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地球生物的進化史中,我們的祖先為什麼從海洋走向了陸地?又為什麼從非洲走向了世界?我們今天又為什麼要走向宇宙?

    很簡單,這是來自我們基因深處底層的驅動。不斷升級自己,讓自己的後代變得更強;控制更多的資源;掌握更大的力量……這是生命從產生的那一刻就,就賦予的自己的神聖使命。說句很哲學的話,這是上帝為人類,也是為每一個生命編制的最底層邏輯,是生命之必然!

    第二、人類面臨資源困境: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在現階段人類面臨的主要矛盾就是資源困境,人類數量的膨脹,對更高品質生活的追求,都促使人類掌握更多的資源。但地球、太陽系、或者說整個銀河都只不過是整個宇宙的一粒塵埃,人類要想控制更多的資源,掌握更多的能量就必須勇敢的走出自己的母星,走向更廣闊的的宇宙。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不算地球人口的增長,就單算我們這一代人比我們的父輩、爺爺那兩代人多消耗了多少資源?我們今天需要樓房、車子、電器、手機……等等,要知道如果往上數兩代,大部分華人只要一個窩頭就可以活命。所以隨著人類的進步,對資源的需求可以說是呈指數倍增的,人類要想進一步發展就必須獲取更多的資源。

    第三、人類需要更安全: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恆,今天我們的家園也總有一天會走向滅亡。我們的地球有壽命,總有一天它會變得不再適宜人類生存,即便是不如此,它也最終會被太陽吞沒;我們的太陽有壽命,等它的燃料燃盡那一天就會變成紅巨星,繼而再變成白矮星,不再發光發熱;我們的銀河也有壽命,甚至根據現行的理論,黑洞也有終結的那一天……人類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延續,必須不斷地尋找自己的家園。

    第四、如果宇宙中存在黑暗森林,人類就不需要走向宇宙了嗎?答:錯,恰恰相反,如果宇宙中存在黑暗Forester類必須加速走向宇宙。

    這個問題看似矛盾,其實道理非常簡單,因為能跑總比待在一個地方要更安全,《三體》中太陽系人類就是鮮明的例子,最終被一鍋端。包括反對METI計劃的科學家,也就是以霍金為代表的的反對主動呼叫外星人的科學家,也極力鼓勵人類探索宇宙,甚至在他生前,還主持了一個“突破攝星”計劃,來探索比鄰星。因此他們反對的只是人類在搞不清宇宙具體狀況的情況下,貿然的用光速傳播的電磁波來主動呼喚外星人。在探索宇宙這方面,METI計劃的支持者和反對者,態度是一致的。

    當然就像《三體》中的人類,總有一部分人認為活在當下最好,人類不應該探索宇宙,但前提是宇宙中是否真的有《三體》中類似的宇宙安全宣告?在《三體》中劉慈欣先生還寫了一個極端的例子,一些人為了避免黑暗森林打擊,號召人類退回農耕時代。結果呢,這些人重了不到一個月的地就受不了了。所以我們也是一樣,如果一些人因為害怕宇宙的危險而拒絕探索宇宙,先捫心自問,你願不願意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從我做起愛護我們的地球,學我們的祖先過原始生活,不吃肉,一捧水一個窩窩頭過活?

  • 6 # 果兒日常生活

    因為人生是一個過程,有些事逃避不了的.男子漢的本色.知難而進,直面真正的困境而不逃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並且盡心盡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人真的吃過美國俘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