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圓滿未完成的i
-
2 # 青鷹9
總體來說,初升高知識跨度非常大。初中三年學習的知識總量甚至不如高中一年的學習量。比如數學,高中數學理科生需要學習的書變多,每一本書都有高考的重要考點。英語單詞量從初中要求的1600個,上升到3500詞+500短語。所以在新高一一開始很多學生會有“撞牆”的感覺。因此,提前在暑假進行預習是非常必要的。
高一內容在高考直接考察
因為高中知識量大,所以高一和初一完全不同。初一知識更多的是實現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過度,比如有理數、線段與角等內容,在中考中並不直接考查。高中就不同了,按照新高考來講,高一學的知識在高考中比重更大了。
授課方式不同
初中教師常常採用直觀形象教學方法,以反覆講解,教師要用較多的時間給學生以具體輔導。進入高中後,教師上課更注重分析,反覆講解的做法少了,學生活動多了,許多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而且高中學科多,教師多,每個教師教學方法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經常不一致,所以,只有適應每個教師的教學方法,才能促進自己的學習。
學習方法不同
初中學生學習方法比較單一,習慣於“聽、背、默”,習慣於書面作業,習慣於依賴教師。高中的學習,要求學生學會獨立學習、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方法要求靈活、多樣,並要防止和克服單純死記硬背、重記憶輕理解、重做題輕讀書、重計算輕概念等不正確的學習方法。
初高中銜接的兩大問題
要警惕——初高中銜接的陡坡效應
所謂“陡坡效應”,是指因知識跨度大、難度大大增加等各種因素,導致初中和高中之間的知識銜接出現一定坡度,使中考後的新高一學生在生理上、心理上遭遇的不良效應。產生“陡坡效應”的根本原因,就是學生對於初高中的銜接認識不夠清晰,只依據以往的經驗進入高一教學體系,在主觀上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高中知識、能力要求的急劇變化和學生心理、方法調整慢產生矛盾。外現出來就是“陡坡效應”。
同時高中高考對於綜合能力要求較高,不再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記憶+套用模式,太多鬆散的知識掌握在考試成績中沒有太大的體現,所以造成多數學生成績不理想。“陡坡效應”會使學生壓力倍增,名次迅速落後,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對學習失去興趣。
由於知識難度和能力要求是一個個逐步提升的陡坡,不進則退,學生在爬坡過程中多數會處於山腳,在開端就造成知識的爛尾,就很難在後續的爬坡過程中積聚足夠的知識儲備和信心。
要留意——準高中生心理變化莫忽視
初高中銜接時期是一個生理和心理鉅變時期。一些學生的適應性很強,能迅速調整,坦然過渡;也有一部分學生由於種種原因,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走過了一段黯然神傷的歷程。由於環境的轉變,很多準高中生心理上還會產生諸如失落感、孤獨感、失重感等現象。
失落感
特別是對於那些能考上重點中學的學生來說,原先的遙遙領先的成績優勢已不復存在,“落差”太大。不少同學則很難擺正心態。
孤立感
進入高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不善於交往,不知道如何與同學相處,不懂得去理解他人。雖然大多數同學會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融合到群體之中,但其中也有少數性格內向,具有一定社交障礙的同學,因種種原因其“閉鎖心理”不斷增強,形成一種心理缺陷,嚴重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失重感
上了高中,開學不久就發現,沿用初中的那些學習方法已經不靈了,茫茫然無所適從,各科考試全線告急,很是失落。在高一,還有一種比較“經典”的理論:“告別初三,進入高一,終於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氣了”。於是,一些同學趁機放縱自己,小說鋪天蓋地,電腦遊戲、網上聊天天昏地暗,結果是“中毒”太深,難以自拔。數學
高中數學內容抽象性、理論性更強,尤其是在高一代數中,首先碰到的就是理論性很強的函式,使一些初中數學很好的學生難以適應。高中數學的思維方法向理性層次躍進,初中數學要簡單些,按一定步驟就可解決,而高中數學的解題更復雜,要求學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知識內容有所增加,學生在同樣時間內掌握知識的工作量要明顯增多。
語文
量大、面廣、有深度生活,處處有語文。
選文上的區別:選入語文教材的作品在廣度和深度上有很大區別。初中語文的選文較簡短,到高中不僅長度加長,深度也明顯增加,有時甚至要從哲學、人生的角度來解讀,因此不能再以初中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須在個性化體驗、感悟和審美上加強,因為高中生接近成年,應具備這種能力和修養。
文言文的區別:初中的文言文大多為淺顯的、有哲理性、有情節的小故事、寓言、短詩、散文,而高中的文言文則是長篇人物傳記和論述文章等,需要有較強的閱讀和翻譯能力。
作文的區別:中考作文一般只要求不少於五六百字,而高考作文要求在800字以上,從中明顯看出初中作文和高中作文在思維廣度和深度上的區別。現在高考中常出現犯思維幼稚病的作文,因此高中生必須學會觀察生活,學會思考,學會成長,對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揚棄。
英語
邊學邊用,課外功夫創造語言學習環境,不要僅僅依賴課本。
高中英語的課文只是給你一個範本,大量的要靠課外閱讀,要將課外的泛讀和課內的精讀相配合,進行自主學習,因為英語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出來,用出來的。好奇心減少。初中學生剛接觸英語,比較好奇,上課時經常表現踴躍,紛紛舉手回答問題,但到了高一後,由於年紀的增長,學生漸變沉穩,大多不肯在課堂上直接表露,因此要注意在課外積極準備,充分利用好課堂中的訓練。
物理
更深層次的研究注重定量分析。
初中物理研究的問題相對獨立,高中物理則是一個知識體系,初中物理只介紹一些較為簡單的知識,注重定向性分析,高中物理是更深層次的研究,注重定量分析。高一物理是物理學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初步形成的學習階段,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規律、基本的的方法都需要透過一個銜接來掌握。銜接班應該更加註重掌握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對基本的知識結構、零散的知識點都應有所掌握。
化學
高層次的學習循序漸進
高一化學是繼初三化學後的高一個層次的學習,高一化學的學習是整個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整個高中階段化學的學習,在學習時需要做到循序漸進,注意初、高中知識的相互銜接,如:元素化合物知識,金屬活動順序、氧化還原反應、元素化合價等基礎知識及應用。注意知識銜接的同時,要加強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的掌握。
生物
重視聯絡生產生活實踐結合生物學知識
多應用,多思考高中生物既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又要求精準地記憶。要想學好生物,必須先對生物有個很好的認識,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高中生物的學科性質極其特殊,不少同學說高中生物算是理科中的文科,大量的概念、定義、生物學現象都是需要記憶的。
而對於學生來說,所謂的“記憶”就是“背誦”。殊不知,生物的記憶很大程度上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要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進來,這個時候結合的知識基本上都是數學、物理、化學的知識。沒有活躍的思維,生物很難學透、學精。換句話說,就是背下來的東西更要學會融匯貫通,知道如何去處理,去綜合。
回覆列表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走班制是為了配合高考改革的學科選擇。表面上看起來是學科選擇決定了以後的專業和職業選擇。但從職業發展規劃的角度看,這卻是本末倒置。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以終為始”。
即,先基於個人的職業興趣和能力確定未來的職業方向,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個人的學習情況確定學科選擇。這是學習者的原動力所在。相反,如果只是基於目前的成績情況進行學科選擇,不論走班與否,其學習的永續性和耐挫性是值得懷疑的。
正如《大學》所言之為學七次第:知,止,定,靜,安,慮,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