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42772024920

    枕神經痛是指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疼痛的總稱。往往以枕大神經痛為主,同時累及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枕神經痛可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枕神經痛是指感染或中毒性神經炎;繼發性神經痛常由於頸枕部肌纖維織炎、區域性感染、肌肉緊張、勞損外傷、頸椎病、頸椎結核、類風溼性脊柱炎、環枕部先天畸形、枕下關節韌帶損傷等疾病所致枕神經痛。常由受涼、潮溼、勞累、不良姿勢的睡眠等因素誘發。

    為什麼會出現枕神經痛呢?其一,是上述列舉的諸多因素;其二,與神經的解剖有密切關係。枕大神經為第二頸神經的後支,於環樞椎間隙走出,繞頭下斜肌下緣上行於半棘肌和斜方肌的下面,穿出斜方肌與枕動脈伴行,最後分佈於枕部面板。支配枕部面板的感覺,除枕大神經外,還有枕小神經。該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行至枕部皮下。耳大神經走行在胸鎖乳突肌的外面,向上行至耳廓面板。上述三支神經穿行於枕頸部肌肉之間,共同支配枕部面板的感覺。枕神經痛在臨床上較常見,僅次於血管性頭痛和功’能性頭痛,而居第三位。枕大神經痛約佔23%,枕小神經痛1.3%,耳大神經痛1%。

    枕大神經痛好發於青壯年,女性容易患病。疼痛多為一側,亦可兩側,位於枕部和後頸部,疼痛程度輕重不等,多為中等度疼痛,少數病人疼痛劇烈,多為錐樣或電擊樣串痛,也可為刀割樣陣發性疼痛或跳痛,鈍痛也較常見,並向頭頂和前額部放散,有時還可累及耳顳部。

    檢查時發現多數病人有強迫頭位,或頭頸部活動受限。頸枕部肌肉緊張度增高,令患者轉頭時(尤其向健側轉動),疼痛可向患側頭頂部及前額部放散。部分病人有枕部面板感覺過敏和麻木感。一側或兩側枕大神經出口處(即相當於風池穴稍上方)有明確的壓痛,有時向頭頂部放散。胸鎖乳突肌後上緣或乳突後部有壓痛,提示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也受累。

    枕神經痛是常見病,其疼痛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同時使人精神緊張、食慾不振、焦慮不安,精神上很痛苦,生活節律失調和影響睡眠。為此進行積極的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1)病因防治:避免和預防全身性疾病,如感染、糖尿病、尿毒症、風溼熱、中毒等原發性疾病,可減少枕神經痛的發病機會;其次是預防和避免引起枕神經痛的繼發因素,如頸椎結核、頸椎病、肌纖維織炎、區域性感染和外傷等。另外,為提高患者的防病能力,最好能夠閱讀或收聽一些有關衛生健康的科普知識,無疑是有益的。做到預防在先,勝於治療。

    (2)減少枕部刺激:應避免使用高而硬的枕頭,選擇具備鬆軟舒適的枕頭,帽子不宜過緊,儘可能減少區域性刺激,減少枕神經痛的誘發因素,如防止受涼、受潮和疲勞等。

    (3)相信科學,積極治療:如果患有枕神經痛,應及時就醫,積極治療。破除迷信思想,不要隨便輕信“包治百病”的宣傳,更不應愚昧地追求巫醫,求神拜佛,相信騙人花招,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由醫師進行詳細的檢查和治療,必要時請神經科醫師會診,及時明確診斷。

    (4)藥物治療:枕神經痛的治療主要是緩解疼痛,可服用止痛劑,常用的藥物有索密痛、撒烈痛、卡馬西平、創傷止痛片等,可緩解疼痛,縮短病程。為提高療效,減輕病人精神負擔,可同時服用一些鎮靜劑或安定類藥物。此外,還可應用一些神經營養藥,促進健康的恢復,如維生素B族藥物。

    (5)穴位注射:其具體方法如下:患者應攀椅背取坐位,頭部稍前屈,固定在椅背上,操作者用拇指按壓風池穴稍上找出痛點,然後常規消毒,配製藥物,持注射器,針尖朝向上方,成45度角進針,深度可達骨膜,必要時移動方向,尋找針感。如有回血可退針重進,當有較好的針感後將藥液緩慢注入,拔針後區域性壓迫片刻。1周1次,可取得滿意療效,通常2?3次可愈。

    (6)穴位按摩:採用穴位按摩療法,多於一側或雙側風池穴,按摩150?300次,每日2~3次,可減輕疼痛。為取得滿意療效,按摩前區域性可塗些清涼油或風油精,透過按摩可疏通經絡,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還可透過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減少有害物質對區域性的刺激和損害。該方法簡單易行,安全有效。

    (7)針灸:取穴風池、合谷、安眠Ⅱ、百會等。

    (8)理療:是比較理想的物理療法,應由理療科醫師和專業技術人員來選擇和操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性,預算四十萬左右,請問買賓士glc260L還是買奧迪Q5L?還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