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錦翼

    一個被汙衊的人。

    子貢曰:“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說君子不應住在下流,所有髒水都潑到他身上。

    魏延就是一個不幸居在下流的君子。

    在《三國演義》裡他被說成一個腦後長著反骨人,諸葛亮料定他必反,處處牽制他,臨死前還算計了他。這就是魯迅所說的狀諸葛多智而近妖,為了彰顯諸葛亮的精明,不惜貶低他人。

    實際上的魏延是個軍功赫赫的人。

    劉備入川的時候,魏延以自己的武裝追隨,屢立戰功,劉備在四川站穩腳跟的時候,要派一個人去鎮守漢川,所有人都以為是張飛,劉備卻提拔了魏延。

    這說明魏延的功勞和能力在張飛之上。

    劉備問魏延你有什麼感想,魏延說如果曹操舉兵前來,我一定為大王擋住,若小股部隊前來,我一定為您殲滅他們。

    後來劉備稱帝的時候,魏延已經是鎮北將軍,後來又封為都亭侯。

    諸葛亮對他也十分信任,任命他為丞相府司馬、涼州刺史。

    後來諸葛亮北伐,魏延就請命帶兵從子午谷出奇兵去打洛陽,效法當年韓信的奇謀。但諸葛亮一生謹慎,不同意如此做。魏延對此頗有怨言。

    後來諸葛亮北伐途中病重。臨終之際,諸葛亮安排魏延斷後,並說如果魏延不聽命,就隨他去吧。後來諸葛亮死後,楊儀就去找魏延商量後退,魏延說丞相雖然死了,但是有我呢,怎麼能因為他一個人的死亡,斷送了北伐大業。

    楊儀團結了費禕等人,帶著兵後退,魏延就生氣了,帶著兵趕在楊儀前面,毀壞道路,焚燒吊橋和閣道,就為阻止大兵後退。

    魏延和楊儀都給後主上書說對方謀反,結果楊儀朋友多,大家都說魏延謀反(實際上魏延不聽軍令,的確不對),結果後來就被馬岱殺了,魏延死後楊儀把他的頭扔在地上,踩了幾腳說:“庸奴!復能作惡不?”

    看魏延的傳記,可以總結:

    一、這是一個有性格有能力的軍事將領。

    二正因為他有性格,跟主帥謀略不合,都敢口出怨言,這個人平常的性格可見一斑。三、他大概一直以為諸葛亮死後能領兵的就是自己了,奈何,諸葛亮謹慎,要兵士後退,和他的計劃不符,於是他就舉兵而戰。

    四、他絕對不是謀反,首先他沒有謀反計程車兵,再則如果要叛國,他應該往魏國方向跑才對,為啥往蜀國跑。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在三國時期,魏延是蜀漢優秀的將領。

    在現代,魏延被過分地拔高了,原因是有些人為了貶低諸葛亮,以顯示自己的智慧和觀點新穎。

    關於正史上記載魏延的軍伍事蹟,有以下幾處:

    一、【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二、【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

    三、【建興元年,封都亭侯】

    四、【建興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五、【建興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六、【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主要可以考證的魏延參戰記錄是兩處:

    ①【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

    ②【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

    還提出過子午谷奇謀,但未被採納。

    這些戰績說明魏延有優秀的軍事才能,立過不少戰功。但他駐守漢中期間,並沒有歷史記載其間曾發生過大規模的戰鬥。他的這些戰績不足以證明他能夠做一個合格的統帥。

    《三國志·魏延傳》比較生動地描述了他的性格: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這就是說,魏延這個人對部下將士比較好,但與同僚們關係不怎麼樣,比較高傲,別人都讓著他,但楊儀不尿他那一套,兩人早就結下了樑子。

    【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這段話是認為魏延的言談舉止早就為他後來的結局埋下了禍根,是咎由自取。

    看他被殺的前因後果:

    一、【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說明幾點:

    ①諸葛亮臨終前已經把魏延排除在軍隊領導圈子以外了。同時,預測到魏延會不遵號令,並策劃了相應的對策,“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②魏延果然不遵號令,還要奪取兵權。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認為諸葛亮死後,自己就能當老大了。

    “吾自當率諸軍擊賊”要奪取兵權。

    “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真正的意圖很明顯了。

    ④“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政治思維幼稚,被費禕脫身。

    二、【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

    沒有達到目的,魏延發怒了,提前南歸(拒絕服從命令),“所過燒絕閣道”,這是阻止大軍退路。“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所有的重臣都對魏延的所作所為表示質疑。

    三、【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遣兵逆擊儀等”這還不是反叛?要自相殘殺了!

    “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連魏延的部下都認為,魏延這事辦得不地道,沒有人願意跟著他幹,紛紛逃散。

    三、【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沒人願意跟著,成孤家寡人了。

    “奔漢中”,這是準備要投敵了,沒有什麼可說的。

    四、【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這是對魏延在整個事件中的心理變化過程的總結:諸葛亮死後,他認為自己必然會取代諸葛亮的位置總領全軍,但後來發現情況不是這樣,非常憤怒,他認為楊儀總領退兵事宜,將來就肯定要統帥全軍,嫉恨之下,帶兵回追要殺掉楊儀。這個過程中,他並沒有想要背叛蜀漢,而實際上,就是為了爭權。

    分析:

    ①魏延軍事才能優秀,立有很多戰功。

    ②魏延性格矜傲,與他人關係不好。

    ④魏延易衝動,缺乏大局觀,為一己之私,什麼事都敢幹出來。

    結論:魏延根本就不適合做全軍的統帥。

  • 3 # 古鏡5

    魏延在蜀營中非劉氏嫡糸,屬雜牌軍,他不能象關、張、趙雲、孔明等受到劉備的信任。他是從劉表到韓玄到劉備,三易其主,最後長從劉備。有不從一而終的歷史前科,且他能力又很強,劉氏集團必定對他時常提防,恐其反覆,故內定其腦後有反骨,謹慎使用的策略。對他只是使用他的能力,不讓他進入核心機構。至於魏延其人,餘以為其反荊州,反長沙皆出於正義,投劉備全出於真誠,是忠義之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完小孩子後有什麼要注意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