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漢服愛好者眼中,漢服是古漢服,在大眾眼中,漢服的認識更多的來源於電視劇中的服裝
16
回覆列表
  • 1 # 麼麼兔小小隻

    我對漢服的認識,最初來源於家裡貼的神仙畫像、小時候的連環畫兒、小人兒書、麵人兒、家裡供奉的各路神仙、村裡每逢有錢人家建新屋,就搭上高高的戲臺子,從早到晚,一連唱上兩個月,每天不帶重樣兒的,全村人都可以免費去看戲,每天都很熱鬧,有手藝的村裡人會順便賣糖葫蘆,做糖畫兒。小時候家裡窮,最初是沒有電視機的,整個村裡,只有祖堂裡有個黑白電視裡,全村人扎堆一起看,根本輪不到我湊近過去。

    5歲的時候,每天都要去上學,有一段時間,正縫花旦青衣上臺,我只能遠遠的看著,揹著書包去上學,一去三回頭,萬分不捨。放學之後,為了近距離看美女,好幾次都一個人爬後臺裡去找花旦美女,甚至爬到前臺去找,可惜那幾次當天都沒有花旦,美女沒看到,倒是被官老爺的大鬍子和武生的高底兒鞋給驚呆啦。

    小時候最遺憾的一件事之一,就是錯過了看美人兒。

    我的審美觀受那段童年影響了很多年,一直都覺得,穿著漢服好看的女人,才是美人兒,比如說,動畫片兒裡的葫蘆娃、哪吒,好看。古裝劇裡的劉曉慶、趙雅芝、黎姿、李嘉欣,好看。

    漢服之美,毛孩子、大肚子糙毛漢子、顫巍巍的老人、各種身材姿色的女人……都能穿著好看。

    漢服,款式繁多,永遠都是衣服隨人。

    西式衣服,形體必須是固定的模子,永遠都是人去將就衣服。

  • 2 # 死亡瘟疫

    華服/漢服的定義與普及如何?比如是拿華夏文明與滿洲野蠻代替的中華文明來做選擇,那就得看華人各自之間的立場比例如何了。

    從實際上看,究竟是華人穿滿服:旗袍、馬褂辮子裝/唐裝的多,還是華服/漢服束髮自由髮型裝的多?其實,最主要的就剃髮留辮與留髮、短髮無辮之間的比例了。這一點,每個華人都非常的清楚。自從清兵入關剃髮留辮、改制易服之後,再加上清末民國……的假借崇洋媚外之雙重壓制下,很明顯是華人剃髮留辮,穿著滿服:旗袍、馬褂辮子裝/唐裝的絕對普片。剃這種髮型、留這種辮子的,並且經常穿這種服飾的,漢族人表現得最好,清朝統治者應該是非常的滿意。主僕之間的關係,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吧!所以才到了清朝即將瓦解之際,滿洲人都已經紛紛排隊剪掉表面上的辮子了。而漢族人呢?呵呵!反而抱緊自己頭上的大辮子拿來當寶貝呵護,哭哭啼啼的,無論怎樣也不肯剪。說自己頭上的大辮子陰陽頭豬尾巴是祖宗留下來的,不能剪。

    單獨從這一點來分析,我們就很明顯的看得出,其實華人早已經被滿清的奴化教育灌溉到了骨子裡。即便勉強的剪掉了表面上的大辮子,卻始終無法側底剪掉心裡頭的大辮子。這就是華服/漢服絕對不能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二,那就典型的假借崇洋媚外了,禍害確實不淺。到了民國之後,這兩大害合夥為一,如虎添翼。簡直就是近代舊中國百年屈辱史的形象標誌。

    還好,二十一世紀開始以來,華人才初步覺醒。慢慢的認識到什麼才是真正的華夏文明,什麼才是外來野蠻屠殺之所代替。經過了三百多年的苦難深重來吸取教訓經驗,才知道珍惜民族復興是多麼的重要。

    當然,華服/漢服的定義與普及的如何?不能急於早下定論,首先要弄清楚剪辮運動的實質意義什麼。

    其實剪辮運動不是到了辛亥革命時期才展開的,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經區域性展開了。剪辮運動是跟隨著清朝的剃髮留辮、改制易服互相對抗拉鋸而形成的。

    剪辮運動是追求各個民族同胞重新獲得民主自由。為求生存,為了重新獲得各個民族的民主自由,必須反抗民族壓迫,打倒殘酷剝削。這才是剪辮運動的實質意義!

  • 3 # 回憶還是要忘記

    漢服(也稱漢裝或華服,是真正的“唐裝”)的起源可上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在漢代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普及。漢朝是如此重要,以至於這個民族從此就叫做漢族,獨有的文字叫做漢字,而這身流行了幾千年的服裝被稱作漢服。

    從漢服逐漸成為風格鮮明的服飾體系,到清朝“剃髮易服”的法令施行前,這種柔美典雅的服裝一直是漢族人獨特的風景,並藉著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明影響到東亞、南亞許多國家的服飾。

    比如說韓服和和服。

    或許今時的華人對韓服和和服更熟悉一點。

    這或許是原因之一。看韓劇或日劇時清楚地知道那就是韓服或和服,但是看我們自己的歷史劇時心中卻未曾動起一個念頭:那是我們民族的服裝!在西裝橫行的今天,我們依舊可以穿著的漢服!同時我卻也不得不說:我們心目中原本飄逸如風的漢服,在許許多多的影視劇中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或許在某些人眼中,只看得到這些景象,漢服的華採又如何能吸引住他?

    如果真要在日常生活中都穿漢服的話的確不實際。漢服的下襬如果不做什麼改動,基本上只適於室內,出門之後不久會沾上許多灰塵。而且漢服的寬袖雖然看上去儒雅動人,在滿是現代物品的家中實在有著諸多不便。單純地穿上一件漢服,並不能有多少古韻可言,這需要環境,也需要氣質。無奈的是大多數人並不具備兩點。

    即使只是想擁有一件自己的漢服,只是偶爾拿出來感受一下,其餘時間藏櫃子裡,也有些難以實現。不說一套衣服動輒幾百,況且就是狠心買下了,搞不好還是影樓版,除了穿著照相估計根本不能穿著到處走動。這一點讓人不得不憤怒:JS們搞別的坑人都不說什麼,但是連民族服裝都要加水,已經不是一個黑字能形容了。本來喜歡的漢服的人不是很多--我們希望看到的那種多,攢點錢好容易可以買上一套了還是山寨,且不說毫無美感可言,熱情被人打擊了的創傷不是一點時間能恢復的。

    而大眾,比JS更阻礙漢服流行的大眾,我們的漢族同胞,似乎從來沒怎麼意識到本民族還有一套獨一無二的服裝,似乎很多人從來都覺得漢服只是漢朝的事,現在早21世紀,沒漢朝的事了,更沒漢服的事了。

    可是,只要還有一個漢族人抱著這樣的想法,漢服復興的事就沒算完。

    以前看到人家賣56個民族身著各自傳統服裝的娃娃,我找了一番也沒見漢族的。最後人家指給我看了,我當時主差點發作:漢族有著那麼完備而精深的服裝體系,這個小娃娃卻非要穿著山寨得什麼都不是的旗袍?!

    之前發生過成都漢服事件,一個女生借了朋友的漢服出去,碰上一群無聊的大學生。那群把無知當愛國的人,相信眼前的就是和服,逼著女生在公共場合脫下漢服才罷休。

    我不知道,這些人連自己民族的傳統服裝都不認識,是如何認出和服的。

    依稀可以想像幾百年前的滿清統治時,那一代的漢族士子為了捍衛穿屬於自己的華服,不惜以死抗爭。如今清朝已成雲煙,許多短暫的政權也都無影,曾經象徵著漢人閒逸超然、淡泊寧靜的素養的漢服也被人忘卻得只剩一個背景。

    本來這該是漢服復興的年代,本來是我們重現那份飄逸與氣質的年代,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可以稱為Post-Qing的年代。有人在呼喚重拾漢服文化,有人連和服與漢服都分不清。即使和服受了漢服那麼大的影響,即使我們從影視上見到的漢服許多都被改得面目全非,這兩者的區別還是太大了吧?

    也有許多人和我同樣不明白,我們的領導人為什麼不願身著漢服出場?我從沒覺得阿拉伯服裝和漢服比起來有多少風度可言,但是人家驕傲地穿出來了,沒人說半點不合適。算了,連中山裝都是偶爾穿下,這個期望當作夢中囈語吧。

    似乎只有漢服才有這樣的奇效,形式簡單,然而不分貴賤,都可以將人的氣質完美地表現出來。式樣樸素,不妨礙整體的柔美飄逸,用色不需繁雜,而能展現欣欣向榮的氣象。

    或許當我們有幸穿上漢服的那一刻,對於自己是誰會有更深的領悟。漢服之中沉澱了五千年的時間的文化,不是旗袍那樣只是給人以美麗與氣質,還有古中國文明的博動。

    當年秦地計程車兵唱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共赴國難。

    今天喜歡漢服的人說著“與子同袍”,為漢服乃至漢文化的復興望眼欲穿。

    今天把自己的漢服穿著走上街頭的人被稱為勇敢,不知以後如何。

    今天還有許多人不知漢服是什麼,或許會說是漢朝的服裝而不是漢族的服裝,不知明天如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佗作為三國時的名醫,口碑人品都不錯,為何還被曹操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