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信102

    一,二戰對殖民國家的實力削減非常厲害,已經沒有殖民的實力了。例如,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等。

    二,國家獨立意識的增強,很多被殖民國家在二戰時,參加戰爭,發現殖民者並不如何強大!於是,紛紛獨立!

    三,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不放棄殖民地,所付出的代價得不償失!

    所以,不得不主動放棄。

    但美國是例外,日,韓雖然不能說是殖民地,但也差不多。

  • 2 # 千佛山車神

    在民族自決的大潮下,這些殖民地留著是個累贅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個主戰場之一,歐洲在戰後幾乎變成了一堆廢墟,殖民大國英法均遭受重創,英國更是被德國空軍轟成了瓦礫,國力大損。

    (戰後的倫敦)

    二戰之後,以英法為首的西方殖民帝國再也無力控制遍佈四海的殖民地的,維繫400多年的西方殖民體系開始瓦解。

    對於殖民地的獨立趨勢,歐洲國家大致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英國的“有種愛叫放手”型。其原則就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比如像是印度、緬甸、馬來西亞、南非、澳洲、肯亞,這些殖民地在經過和英國的協商後都以和平的方式取得獨立,並且所有獨立後的國家基本上都留在了英聯邦內。

    (為印度獨立作出巨大貢獻聖雄甘地,他反對武力鬥爭,堅持不合作運動)

    至於英國為啥如此痛快的放手,主要還是因為現代國際貿易體系的建立讓這些殖民地對於英國已經沒有價值。

    如果這些殖民地若不獨立,反而還需要英國的輸血,這對於戰後窮得叮噹響的英國政府來講簡直就是一個災難。

    並且戰後的英國武力值下降很嚴重,大英帝國已成為歷史,在軍事上控制各殖民地也已經不現實,索性做回好人,放他們去吧。

    當然,英國也有不想放棄的殖民地,那就是中國香港。但攝於中國政府維護國家主權完整的堅決態度,倫敦最後也不得不灑淚鬆手。

    除了英國以外呢,法國和荷蘭對於鬧獨立的殖民地卻是另外之中態度,就是武力鎮壓。

    (二戰前的法國殖民地)

    比如說荷蘭鎮壓印尼獨立,法國鎮壓越南和阿爾及利亞獨立。但就像這男人一過中年,雖然嘴上不承認,但身體上就是力不從心了。

    這時的荷、法面對著各殖民地的游擊隊、正規軍是顧頭不顧尾。

    並且在二戰中崛起的蘇聯大力對外輸出革命,支援個殖民地的獨立呼聲,出錢出槍。而美國則鑑於民族自決的原則,也不敢對荷蘭和法國行進太明目張膽的支援。

    最後導致在武力遏制殖民地獨立的行動中,荷蘭、法國相繼失敗。在國際上是即捱了罵,又捱了打,得不償失。

    (在奠邊府戰役被越軍俘虜的法軍士兵)

    到1990年,隨著那密比亞的獨立,世界上的主要殖民地國家已經基本完成獨立。

    而英國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香港,也在1997年7月1日歸還中國,持續400年的西方殖民時代就此終結。

  • 3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何止二戰後,一戰後,歐洲列強對殖民地的控制就大不如前了。

    以前殖民地為什麼那麼好拿,原因就是歐洲人用堅船利炮,殖民地人民用大刀片子,武器都出現代差了,可是隨著世界的不斷開放,你有槍,我也有槍,你有炮,我也有炮。我憑什麼還當你的殖民地啊。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戰後法國試圖重返回越南,結果打了半天把自己拖累壞了,後來美國接手,也是惹得自己一身騷。為什麼,人民都開化了呀,再也不是幾個人,幾桿槍就能征服美洲的時代了!

    還有,二戰後,歐洲的德國被打成渣了,老牌強國英法也就比德國多兩塊石頭,二戰後獲得利益的,也就美蘇中三國,在這種情況下,殖民地什麼的一是歐洲各國無力經營了,二是美蘇好不容易成了世界老大,怎麼會眼看著利益被歐洲各國再次拿走呢?

    還有一點,國際社會的改變,二戰後,特別是聯合國成立後,國際社會格局發生重大改變,像那種不顧殖民地人民死活拼命撈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殖民地只會變成歐洲各國的拖累。

  • 4 # 昭楊

    關於歐洲列強殖民地的存留問題其實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我看很多人回答說歐洲國家放棄殖民地主要是因為力不從心,自己國力衰落。

    這個回答大體正確,但是還是非常粗糙,因為這不能夠解釋歐洲列強為什麼會用武力維護一些殖民地,但卻又放任另一部分殖民地獨立?

    事實上,今天英法等國分佈在歐洲以外的海外領地,在二戰前後仍然被視為殖民地的一部分,為什麼這些殖民地就沒有被主動放棄呢?

    我就從我比較熟悉的領域:法國二戰後殖民帝國的戰略來談談歐洲列強會在何時放棄殖民地。當時,法國殖民地橫跨亞非拉美大洋洲等四個大洲,是僅此於英國的世界第二殖民地大國。

    總體而言,法國在阿爾及利亞和越南採取了非常堅決的鎮壓策略,同時,在敘利亞,利比亞等地早早撤出。當然,最關鍵的是1960年,法國放手讓非洲13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那麼二戰後法國在面對殖民地民族意識覺醒浪潮的時候,按照什麼標準決定自己的行動策略呢?

    1930年法國在全球的殖民領地圖

    1.殖民地的法律地位,應對策略不同。法國殖民地分為好幾個種類,包括託管地(國聯委託或聯合國委託)、殖民地(法國派遣總督直接統治),保護國(形式上保留當地國王或君主),海外省(行政地位類似本土,但位於海外),對於託管地和保護國,法國放棄的很快,比如敘利亞法國1946年就決定撤出,二戰後法國代管的利比亞也如此。而法國在北非的保護國摩洛哥也在50年代取得獨立。

    因為託管地雖然實質上由歐洲列強統治,但國聯和聯合國都要求宗主國要善待屬民,並儘快組織獨立,迫於國際輿論壓力和條約義務,法國最先放棄這些殖民地是理所當然的。

    保護國則是因為往往是歷史悠久的國家,本身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法國對當地的控制也不算深入,因此及早放棄。

    而海外省就比較特殊了,因為屬於本土,法國的策略是儘量保全。

    但海外省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阿爾及利亞這樣堅定的反抗者,從1954年至1962年對法國發動8年的反抗戰爭,法蘭西第四共和國都因此而倒臺,戴高樂上臺後成立第五共和,決心放棄阿爾及利亞,甚至差點引發軍事政變。

    另外一部分海外省就是法屬蓋亞那,留尼汪以及一些西印度群島島嶼這些地方本地人已經被法國同化,二戰後在法律地位上和法華人無異,沒有反抗獨立的意思,法國也不會主動放棄。

    2.戰略地位不同

    法國除了在阿爾及利亞為了海外省的存留和當地反抗力量大打出手外,其餘動用武力的就是越南和蘇伊士運河了。

    二戰後,法國想收復被胡志明佔領的北越,倒不是因為越南在法國殖民體系有很高地位,而是因為越南是美蘇陣營冷戰對峙的前沿,此地還是東南亞戰略要要地,因此不可放棄。法國在越南的軍事行動得到了美國的支援,雖然最後在奠邊府戰役被越南人民軍擊敗,法軍撤出越南,美國立即來填補空白。

    還有一個就是蘇伊士運河,這個運河是法國主持修建並租借100年,英法聯合管理,不但經濟利益豐厚,戰略地位也很重要,所以埃及宣佈國有化運河後,法國馬上聯合英國和以色列,打響第二次中東戰爭,雖然最後失敗,但主要因為來自美蘇的壓力太大,並非主動放棄。

    3 以退為進

    法國在黑非洲殖民地大多屬於這些情況,這些地區發展情況比較落後,社會組織也落後。法國在1960年前後讓這些國家獨立,看似大方,但實際上對當地保留了極大的影響力。比如金融(非洲法郎),軍事基地,經濟命脈都掌握在法國手中,甚至聯合國投票都站在法國這邊,法國透過主動放棄的方式保留了對這些地區的影響力。

    因此,從法國的例子看,歐洲列強放棄殖民地除了國力不足的普遍原因外,其實策略非常多樣的,包括放棄國際組織託管或難以管制的殖民地,儘量保留戰略地位重要的殖民地,同時透過以退為進的方式保留本國在殖民地的影響力。總而言之,還是為了保持法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服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楠自曝亞運會是自己主動請姚明在替補席指導,你覺得他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嗎?